<p class="ql-block">所有的春菜中我最喜欢吃荠菜,那里面有奶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姓董,1921年生人。1921年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之为民国十年。奶奶在的时候,数次跟我说起她属鸡,所以我在不知道她哪年出生时查了电脑,一查一个准,果然,奶奶今年一百岁了,跟中国共产党建党同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1年的河南,网上的资料让人不忍卒睹。我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人民曾经多年遭受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但从来没有想到,从1920年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区,已经饿殍遍野,尸骨累累了。奶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降生在我们镇上的一个教书先生家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的父亲是当时村子里的文化人,也是大清国的秀才。在现代人的眼里,秀才是最低一级成材的读书人,全身上下都是酸腐之气,实则不然,查阅网上资料,上面记载道:县试和府试是最初级的考试,相当于现在县市级考试,通过了才能算是“童生”,而童生再去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能够成为秀才的,已经绝对是当时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岂不知,在封建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根本吃不饱肚子的,不可能让孩子一直读书,所以奶奶的父亲能够考中秀才,并在镇上开办私塾教书,在那个时代是颇有才学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就在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奶奶有两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舅爷和二舅爷,我小时候,奶奶回娘家时,总是把手拉车收拾干净,上面放几箩筐鸡蛋,一把椅子,奶奶坐在车兜里,由我们几个孩子拉着车子,欢声笑语一路小跑回她的娘家。后来奶奶哥哥的后代们,一些做了官,一些也继续从事祖上的职业,当了教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是大清国最后的一批小脚女人,因为她的母亲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所以她的脚也裹得很小很小,就是俗语中称之为的“三寸金莲”。奶奶洗脚时总是避人,但从不避我,所以我有很多次机会看到奶奶的脚,除了大拇脚趾头外,每一个脚趾都已经掰弯,后面的几个脚趾竟然全部贴在了脚掌下面。奶奶的一生,就是靠着这两只畸形的脚,一步一晃颤颤微微日夜不停地劳作,帮补这个家庭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跟奶奶睡,听过她讲她从小裹脚的经历。女孩子们都要裹脚,裹脚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因为很疼,所以一边被母亲抹着眼泪,一边狠心地被缠上裹脚布的女孩子们,都曾经承受过剧烈的疼痛直至麻木。跟奶奶差不多年纪的邻居老太太里有七奶奶和九奶奶,七奶奶是神婆,我记事儿以后,找她看事儿的人很多,她不常出来,总是钻在那间黑漆漆的屋子里烧纸磕头,去世很多年之后,前些年春节我回家祭祖,七奶奶的坟头上仍然冒着青烟,听人说,她的法力尤在,有人不舒服,过去给她点几张纸钱,回去之后病就好了很多。我对这些事儿总是半信半疑,但给爷爷奶奶上坟时,也给七奶奶点一些纸钱磕几个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九奶奶是大脚女人,听奶奶说,九奶奶是九爷爷的填房,旧时的填房,是妻子去世之后的再娶,九奶奶应该是比奶奶小几岁吧,不然脚也不会那么大,奶奶说,她只裹了一半脚便被放了,所以并没有裹成三寸金莲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几个奶奶中,我奶奶是最有文化的那个。旧时思想就像《红楼楼》里林黛玉初见贾母,贾母所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薛宝钗也曾经劝过林黛玉少看闲书,女子以女红为要。但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就比如贾家的姑娘们,大环境不允许读书,但她们个个满腹诗书,一起喝个小酒,作诗时也能信手拈来,这就表明了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女孩子还是有认字读书的机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读过书的人,心胸和格局一定不同。到今天表姐妹们在一起聊天,姑姑家的大表姐仍然会不由地夸奖奶奶:“外婆那个人呐,真是择己。”在我们的俗语里,“择己”就是自觉自律的意思。奶奶一生少讲他人闲话,勤劳俭朴乐于助人,在对待我们姐妹的婚姻上,也不像从前的农村家庭,必须由父母长辈包办或者意见多多,当年二姐远嫁,她得知消息之后,长叹一声说:“只要娃儿自己愿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里,奶奶从未睡过懒觉。她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件事儿,当年嫁给爷爷时,新婚第一天起床晚了,看到婆婆已经在厨房里忙碌着做全家人的早餐,当时脸都红了,从此再也没有起晚过。而我数年来早起的习惯,也是从小受奶奶的影响,如果哪天多睡一会儿,从心里会觉得非常自责,大概是因为这种习惯已经刻在了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前夕吃荠菜,我都会想起奶奶,她在的时候,最喜欢包荠菜饺子,她用的荠菜,是我去田里挖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麦田里有很多荠菜,长得鲜嫩,绿莹莹的,提了竹编的篮子,拿上小剜铲,一个一个地剜进篮子里,看着篮子里的荠菜渐渐多起来,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里养了鸡,平常的日子里,鸡蛋是农家最珍贵的吃食,走亲戚、招待客人、换油盐的钱,哪一项都离不开家鸡蛋的功劳。我们这些小孩子,往往只能在每年生日和端午节才可以吃到鸡蛋,而到了春天,荠菜嫩绿的季节,这个常规就要被打破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会提前把从鸡窝里收回来的热乎乎的鸡蛋磕在大碗里,搅开之后倒入小火烧干放了油的地锅里,炒好切碎,再把我挖回来的荠菜择干净洗好,热水里淖一淖,剁碎之后和碎鸡蛋放在一起,放盐放香油放芝麻拌一拌,就可以擀面皮包饺子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做的饺子,是农村里最传统的方叶儿饺子,我现在只会包圆叶儿不会包方叶儿,所以一想起荠菜饺子,就想起奶奶包的那种小簸箕状的,因为荠菜是绿色的,包出来煮好之后的饺子呈透明状,里面的绿色荠菜若隐若现。奶奶喜欢包饺子吃饺子,我也喜欢,可现在,我的孩子们对荠菜饺子并不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概是生活条件好了之后,现在的孩子们在吃食方面,能够选择的空间很大了,所以他们总是叨叨着荠菜饺子的味道怪怪的,不喜欢。其实仔细品尝,春菜的余味儿大多都有些苦,苦才是生活真正的味道,再说,有点儿苦的蔬菜都是清火的,对身体也很有好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奶奶除了拿荠菜包饺子外,常做的那种也是像我现在早餐爱吃的那样,就是把荠菜淖水之后切碎凉拌,就着稀饭馒头,便是一家人早餐的常规模式。我有时候也拿荠菜直接下进面条锅里,和其他青菜比起来,竟然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想想今年奶奶已经一百岁了,如果她活着,还可以和她讨论一下荠菜的多种吃法,而如果她尚在人世,我是不是有许多困惑都可能拿来请教,我相信,凭她的豁达与善良,也一定以赞许的目光注视着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前几日邻居送了一大袋子荠菜,干干净净的,不用怎么择,我洗好用保鲜袋子装好放进冰箱里,每天中午煮面条时,起锅前放一些,一根一根放在嘴里嚼着,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一幕幕立刻涌现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前夕总是特别想念家人,想念奶奶和父亲。有人说,逝去的亲人不能老是念叨,会让他们记挂没办法放下前世再投胎为人,于是我总是试着把这份思念放在心里,可是每晚走在河边时,迎着月光散步时,总是不由得在心里跟他们说话,也感谢这前半生里,藉由他们给予的那些爱,一步一步走出过许多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南阳电视台演过一个电视剧,名字叫《南阳大会战》,里面的片尾曲印象深刻:荠荠菜,包饺子,我给小妮儿一碗吃……。我想如果你读了我这篇文章,再吃荠菜饺子时,也一定会想起我的文章,想起文章里我的奶奶,那位慈爱善良又有心胸的老人。</p><p class="ql-block">(没找到那首荠菜饺子的歌,找到了另外一首,且听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