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王爱丽

<p class="ql-block">作者:孙作东</p><p class="ql-block">前些日,我的亲叔伯哥哥孙晓维,在“美篇”上发表了《妈妈的菊花是希望的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的我“泪流满面”。孙晓维,也叫孙作维,在“美篇”上的笔名是“杨林小维”。我的另一位亲叔伯哥哥孙作如,已八十多岁了,读后有感而发,提笔写了一篇《故乡琐忆》的美文也发表在了“美篇”上,老大哥在回忆文中提到了我的父亲和母亲,还特别地“夸赞”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几年前就已先后离开了我们,二位兄长的回忆也勾起了我的童年往事。</p><p class="ql-block">呼兰县杨林乡田卜村,山青水秀,座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少陵河边、黄土山脚下,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以前,常听妈妈说,我出生在姥姥家。在我刚几个月大时,有一次姥姥去菜园摘菜将我一个人放在了炕上。当姥姥回屋时,发现家里的大黄狗正趴在炕沿边上舔着我的脸,可把姥姥吓坏了,以为大黄狗会“啃”了我,结果大黄狗挨了姥姥一顿揍。长大后,妈妈和姐姐告诉我才知道,大黄狗是冤枉的,它是在防止我从炕上掉到地上的同时“哄”着我不要哭。姥姥家的前后园特别大,是我学龄前的“乐园”。每到夏天和秋天,姥家前后园里什么好吃的都有。</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中兄妹六人,父亲正规师范学校毕业,是当地的小学老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村民们的敬重;母亲的美丽、大方、贤惠,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八口之家从没有“缺吃少穿”,八斤豆油一家人能吃一年,逢年过节、家里来客还能吃上油饼和饺子。兄妹之间团结互爱,特别是对我这个不大听话的小弟弟,他们疼爱有加。父亲常教育我们,“要尊重父老乡亲,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如果碰到了乡亲一定要‘下车’打招呼,绝不可以‘视而不见’‘风驰电掣’般的驶过”,母亲则常说,“要的永远不如给的多,生活就像照镜子,你笑她也笑”。</p><p class="ql-block">美丽的小山村,村风纯朴村民善良,懂礼貌、爱学习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大人们特别的鼓励与宠爱,老师们也常将我带回家吃“小灶”。有一次,语文老师王奎民为了支持我验证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将自己的36元“私房钱”取了出来,让我去了一趟吉林,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山村、坐过火车、到过大城市、见过大学教授。每到农忙季节,学校是要支援生产的,而生产队的会计总愿意给我出“难题”,经常在田间地头与我探讨各种问题的“最优解”。当我考上县重点中学时,老村支书在村头遇见我,从胸前摘下心爱的钢笔赠给了他,并叮嘱道,“好好学习,上学缺钱,就让你爸找大队(田堡村委会)”。</p><p class="ql-block">确实,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有的环境,人们乐在其中。不过,有一件童年往事却让我刻骨铭心。那是上小学前,母亲让我拿鸡蛋去换酱油,结果只换回了半瓶酱油,另一半瓶酱油的钱被我偷偷换成了“仁丹”(一种冒凉风的糖粒),母亲不知情但收鸡蛋的却说了实话,这让母亲尴尬不已。后来,母亲虽没有说什么,却沉默了好长时间。母忧儿耻,使我懂得了诚实的可贵。(田卜:孙作东&nbsp;2021.3.18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