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究竟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我只能说:很大、很大……</p><p>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构成了我们这个小家庭。虽然简单,但在家人们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我便深深知道除了自己这个小家以外,我们和周围所有同姓的邻居也是一个家,只不过这个家比较大,足足有上万人之多,她还有另一个名字——家族</p> <p> 小的时候,每到夏天我几乎都在爷爷奶奶家度过,堂屋里铺一张凉席,旁边放着爱吃的水果,桌上的电视不紧不慢的演着,奶奶不时用扇子给我驱赶蚊虫,爷爷则坐在椅子上抽着烟,断断续续的讲着家族的历史、祖先的事迹,以及一些古道怪谈。而我时而躺下,时而坐起,时而瞟一眼电视机上的节目,时而又会有一句没一句听着爷爷的故事。这样悠闲的时光一直伴随到我长大。</p> <p> 我家地处“孔孟之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相对比较完善,加之自己的耳濡目染,家人的言传身教,邻里的口口相传,使我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直到上了大学,我终于做了一个决定,对我们家族的宗谱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续修。爷爷得知以后大为高兴,更是感叹:当年我爷爷修过家谱,现在我孙子也要修家谱,合着……</p> <p> 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不要说同龄人了,就是我的父辈叔叔伯伯们得知以后也是大为吃惊。如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又有谁会停下脚步着眼于这曾经所谓的“糟粕”呢?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好在家族内有我这类经历的不再少数,从小相同的耳濡目染,铸就了相同的爱好,终于在各分支宗亲鼎力支持下,历时五年谱牒终成,期间坎坷恐怕只有我们这些切实参与者最能体会……</p> <p> 下面我就结合相关资料,加之我本人的理解,以及我们当地风俗习惯对续修谱牒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分类阐述。</p><p><br></p><p>(附:本文个别地方涉及古代封建制度,奈何确实规避不开,如今列举仅为解释说明相关问题,希望观者根据自己所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用现在社会的行为准则去衡量古时的标准。加之我本人并非专业人士,单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文中观点基于个人理解,如有错误敬请见谅,欢迎指正交流。)</p> <p>一、家谱中相关用字规则</p><p>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记述用字规则。</p> <p>1、名、字、号</p><p><br></p><p>(1)名:宗谱中一般都会记载人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人大多不采用字辈取名,但出于对宗谱的敬畏,我们采用谱名、姓名同时录入的方法,即姓名中不带字辈的录入两个名字)。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名只有父辈、老师、上级等才能叫,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所以,一般在名的前面为上个“讳”字。比如我们的始祖诚公,谱中及碑记、神主牌位上一般书“讳诚”公(有的还要加上“排行”)通俗一些说就是:我身为后辈,本不应该直呼先祖名讳,这是很忌讳的,但是如今迫不得已。</p> <p>(2)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了。</p><p>(3)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p> <p>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个别族人未按字辈取名,为统一起见,也可按字辈重新录入成员的谱名,将本人原姓名书写为“一名××”或“字××”。</p><p> 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p><p> 另外,古时取字,一般都会与其名字有一定联系。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曲阜东南部的尼山,尼山相比北边的泰山只能算丘岭了,加之孔子排行第二,所以取字为仲尼。韩愈,字退之,愈合、消退都有逐渐变好的意思,这皆属于名、字同义。其次是字为名的延伸,张飞,字翼德,众所周知有“翼”才能飞,所以这种属于字为名的延伸义。另外还有字为名的反义等形式。</p> <p>2、适、字、未字、待字</p><p><br></p><p>(1)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故书写为“适”。(其实古时候大多为单字词,就是说一个字便是一个词,就像这里的“适”,现在演变为“许配”。)</p><p><br></p><p>(2)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写作“字”,与男方的字相对应。</p><p><br></p><p>(3)未字:该女子尚未订亲记为“未字”,古时对于订亲看的比较隆重,订亲则说明已经结为亲家,结婚典礼只是接下来要走的一个必要程序。</p><p><br></p><p>(4)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订亲仪式写作“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进而演变出一个成语“待字闺中”。</p><p>(以上几个词我们此次修谱仅用到“适”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往几个版本的宗谱仅记录有家族中男性族人的传承关系,说白了就是没有女孩的名字,从建国以后开始我们家族的先辈也在逐渐改正这个问题,截止到此次修谱基本把所知女性族人全部补充完毕,已经出嫁的便书写为:适××地××人)</p> <p> 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这所谓的“谱味”说白了便是古往今来在修谱过程中约定的规则,就好比我们不在全国推行“普通话”,各地人民交流都使用本地方言,那岂不乱套!</p> <p>3、殇、夭、卒、年、享、寿</p><p>(1)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写为“早殇”。</p><p>(🧐🧐🧐拓展:“殇”即为“伤”。但是我总感觉后者没有前者的表意丰富。如今汉字简化以后也存在部分问题,我可不是说汉字简化以后不好,更不是“抬杠”,简化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还提高了人民识字量。以下例子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影响。正如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知道“后”的繁体字为“後”,但是在古代这压根就是两个字,“皇后”这个词只能用“后”,并不像如今人想象的变成繁体字以后写成了“皇後”,“后”字来源于“皇天后土”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两位远古大神。如今“后”字基本承袭了古时“後”字的意思。)</p><p><br></p><p>(2)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夭”即为“夭折”)</p><p><br></p><p>(3)年:50岁以下去世,书写为“卒于某时,年若干岁”。</p><p><br></p><p>(4)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写为“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如今人去世大多数都使用“享年”了)</p><p><br></p><p>(5)寿:60岁及以上去世,书写为“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p> <p> 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另据本宗古谱,作古之人书“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世之人书“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p><p><br></p><p>(对于宗谱中书录生卒年月之事,则根据家族内实际情况,将就一些的便记录详细一些,另外本宗古谱对于生卒年月多有记录,只因古时家谱人口不算太多,且大多数聚族而居,如今家族人口多达上万,且大多数散居于全国各地,统计起来十分困难,故本次修谱未收录族人生卒年月。)</p> <p>4、出继、继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p><p><br></p><p>(1)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p><p><br></p><p>(2)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p><p><br></p><p>(3)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p><p><br></p><p>(4)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p><p><br></p><p>(5)承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p><p><br></p><p>(6)兼祧:兼祧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妾关系,而是妯娌关系。</p> <p> 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现在修谱,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p><p> 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p><p>(以上内容在出继、入嗣方面较之本宗古谱略有差异,本宗谱牒对于兄弟三人,老大家如果没有儿子,老二家儿子比较多,则需要老二家的大儿子过继到老大家为他养老送终,并继承他的产业,所以要在老二那里写明其长子出继于他大哥也作嗣子,称为出过继,同样老大那边也得注明这个孩子是嗣子而不是他自己亲生的。承挑、兼挑方面相同。)</p> <p>5、出赘、入赘、招赘、孀赘。</p><p><br></p><p>(1)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p><p>(本宗古谱对此未见例证,或许是因为此事对于族内并非光鲜,加之出赘过去,生了小孩应随他姓,不在入本族宗谱,故不加详述。)</p><p><br></p><p>(2)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p><p><br></p><p>(3)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p><p>(在此次修谱过程中,曾遇到几例类似情况,处理方法与上述类似,因如今男女族人皆入谱牒,故以本姓女子作为主体,后书招赘某某某。)</p><p><br></p><p>(4)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p><p>(此种情况本次修谱未曾遇到,但如今社会婚姻自由,并非此种情况不存在,因孀赘男性并非我氏族人,且入不入谱对其影响不大,故我们的处理办法为保持原来记录不做更改。)</p> <p>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p> <p> 俗话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有族无谱、其族不大,有谱不修、其族不久”。这些古话,都是表达了修家谱的重要性。家族宗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支柱,宗谱的作用,是传家的瑰宝,是治家的利器,是修身的榜样,也是治国的基础。以上内容是为大家呈现的部分修谱用字规则,这个板块内容较多,我会分期给大家呈现。</p> <p>……解读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经典人文风俗……关注我,持续更新 🤓🤓🤓</p><p><br></p><p> ——2021-03-23 聿曰土旦</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