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一矿记忆

郴州大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风至,和风煦。俗话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是踏青的大好时节。于是,小村、大姚和小何三人同行去七一一矿采风。小村在七一一矿退休,原来曾经在矿宣传部工作,是这次采风当然不让的向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站,我们来到矿区纪念广场,纪念碑上刻有“中国核工业 第一功勋铀矿”。这镶嵌在石碑的大字,是对当年所有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做出贡献的七一一矿人的充分肯定,是他们忘我牺牲的一代又一代人,使新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号楼曾经为前苏联专家楼,为1957年从湖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购的一层红砖建筑。砖木结构,北侧凹出门廊,南侧凹出多边形厅,形制独特,正面宽度约18.78米,进深约9.77米,建筑面积约157平方米,建筑内部于2000年后重新粉刷装修,现在仍作为办公用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号专家楼,为一层红砖建筑。平面方整,南北向有门廊,正面宽度约18,5米,进深约9,5米。之建筑内部于2000年后又重新粉刷装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机关大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机关大院是七一一矿旧址群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仿苏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屋顶是起脊的。墙体釆用红砖。 房顶是斜顶,门洞上面和四周都用石头雕刻的花纹.配套的是门洞上面也有石雕的花纹,还有一些铁艺的阳台,阳台下面有漂亮的柱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曾经为七一一矿机关办公用房,现为中盐华湘化工有限公司办公用房,包括1栋主楼和2栋副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711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是湖南省最大的铀矿,也是全国最大的铀矿之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北部的许家洞镇。1960年9月1日,中国第一座铀矿山411矿(后改称711矿)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被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辉煌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提供了合格铀原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 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0年,建成全国第一座大型铀矿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3年,为全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合格铀原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3年,建成全国第一座放射性预选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建成全国第一座离子交换污水处理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建成全国第一座主井塔,被称为亚洲第一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先后为核二业铀矿冶系统输送铀矿山建设人才3000多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3, 为我国培养了多面的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一期“号外”,向全世界宣告:当天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56年后的今天,当中国人重温那个震惊世界的辉煌时刻,七一一矿人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七一一矿人,在回味中国“两弹一星”峥嵘岁月时,兴奋之余还多了一份亲切感、成就感、获得感。这是因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要的合格铀材料,就来至郴州市711矿。该矿还为中国第一颗氢弹提供了铀材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8年,该矿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201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确定为核地矿光荣传统教育基地和郴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号主井口巷道,于1958年7月幵始掘进工作。一号主井是主矿带第一口生产勘探井。铀矿开采没有借鉴经验,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水大温高作斗争,战胜生产、技术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于1963年8月1日,采、出、选、供能力形成,矿山全面投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部大门右侧,有一条通往许家洞老街的道路。那里还有许家洞老火车站,一扇普通木门,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从这是来到七一一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创业的环境非常简旧,许家洞老街的一排旧民宅,成了他们的过度房,一大批从上海、从祖国各地来的有志青年在此安营扎寨。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自建了一栋栋平房,慢慢才改善了通生活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根据当时保密要求,对外不能写地址和地名,只能写41号信箱。整个矿区若如小镇,有子弟学校、幼儿园、工人俱乐部、冰厂(即冷饮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那时子弟们拿着父母发的高温票,每张票可到厂冰室换3个绿豆冰捧,低温票每张可换1个绿豆冰捧,且每周能吃一次,也算是最好的零食。家中连保温桶也没有,更不用说电冰箱了,取了冰棒一路快跑回家,大家一起分享,现在回想都是满满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的记忆: 走廊里听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1年10月,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来到七一一矿检查指导工作。在办公楼的走廊过道为全矿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应用数学“矢量”摡念,作了“红与专”的专题报告。鼓励技术人员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使大家深受鼓舞和启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俱乐部旁边的小院,挂牌有:苏仙区许家洞镇退役军人活动中心和茅塘社区居家养劳服务中心。这里有活动室、阅览室,闲着无事时,也可以来此下下棋,打下牌,或者读书看报,安享晚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独立工矿区,历史上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应,促井区域性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能,此次提质改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是重大安全隐患避险搬迁;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三是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四是接续替代产业,主要是平台建设,为转型和接续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等。提质改造逐项实施后,将极大改造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昔日的矿区犹如小镇,有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商店和银行等。目前均移交社会统筹管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矿区的露天灯光球场和兼做放电影。曾记否,篮球场上的体育健儿奔跑在球场,那彼此起伏的呐喊声和掌声,似乎至今还在耳边回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矿区的一栋拣家属楼,红砖红瓦还保存完好。那是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从这里走向大山深处,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无悔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我国各地响应中央“深挖洞、广积粮”号召,开始逐步建设人防工程(主要建设防空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711矿防空洞1970年开始构建,1977年完工。该洞分3层,总面积11446.8平方米,总长6556.1米,共有31个进出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昔日的金银寨,这里曾经是老矿区,有大批的厂房等矿区基础设施。矿区关闭后,原来的矿区地面附着物全部拆除推平,然后覆土2米厚复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年底,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秘密建设,此后,世世代代生活在金银滩上的上千户牧民随之迁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的数万建设大军隐姓埋名,陆续开进草原,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许多闪亮的名字,自此便和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竟是如此的巧合,湖南郴州的“金银寨”与青海的“金银滩”,仅一字之差,前者为提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矿,后者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都为祖国的核工业做出了伟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停产封闭后,二次创业在老矿区附近兴建“华湘化工”。该项目于2015年停产,眼前的数栋厂房孤独的留在后山中。据说,残存的老厂房倒成了拍摄电影、电视剧的理想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中盐华湘化工有限公司”大门口,大门紧锁似乎空无一人。院内一群鸡鸭鹅和犬叫声,还感觉到有点生机。远望厂区门口的一对石狮相视无言,默默地守护着这诺大的厂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铁路矿仓,亦称为202铁路专线。七一一矿仓至许家洞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矿仓依靠山坡而建,开采出的矿料经拣选后,用卡车运至矿仓,再由此装至车皮中,经许家洞转入京广铁路。矿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12个(仅现存3个)装卸铀矿的料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10月,许家洞车站至铁路矿仓的铁路线开工,1961年12月建成通车,全长1200米。当年每天一车,高峰期最多的一天两个列车,每列车18个车皮。1963年11月运送第一车,1994年11月为最后一次向272厂运送矿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矿仓货站自1994年矿山停止采矿后,又为华湘化工用于化工槽罐运输。两个责任主体因故均停产。今天,来到昔日繁忙的矿仓,远去的卡车、火车呜笛声已烟消云散。残存在铁轨上槽罐车厢,还有那站台仓库静静地趟在那荒山野岭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苏仙区下湄桥街道(原309队驻地)有一座烈士陵园,长眠70多位因采铀矿牺牲的矿工。他们牺牲时的年龄在20多岁至50多岁,正值中青年时期。这对激励年青一代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精神激励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专用铁路货站,当年的站台,库房、专用卸矿台、铁轨等旧物,还静静地留在荒野中。不远的树丛中,还有一个不大的烈士陵园,青山之中还有三位烈士长眠在七一一矿专用铁路边。我们望着眼前锈迹斑斑的铁轨,铁路向着许家洞火车站方向延伸,那里有曾经在七一一矿所有人的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七一一矿人,在祖国最需要之时,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此,奉献了最美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正是七一一矿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也许他们未曾留下姓名,他们付出忘我的劳动和牺牲,才造就了共和国的坚实大厦。他们就像铁路上的一颗颗道渣,一根根枕木,以及那坚实的钢轨,虽然朴实无华,却奏出那不朽的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章的背景音乐选用《共和国之恋》,谨以此曲献给七一一矿人为共和国大厦之奉献!就像歌词所唱“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苦恋着你。纵然是苦风凄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感谢小村一路相伴采风,并提供相关资料。感谢《百度》提供相关资料和照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编辑、摄影:大 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校 核:小 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3月2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