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百年·红动宝华】时移世易--宝华新居社区的前世今生

三角线社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百年前诗人的理想,如今在宝华街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正在变为现实。一座座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宝华新区六栋安置楼,让回迁居民群众实现了住进新楼房的美好愿望。<br>  在人们的印象中,拆迁前的宝华街好似繁华都市的一个隐蔽角落,这里屋檐低矮相连,脏乱、阴暗、垃圾成山、污水刺鼻……居民如厕难、出行难、取暖难、就学难、就医难,他们仿佛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如今,散落在城市中破旧的棚户区,已经被整齐簇新的高楼大厦代替,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绿地、公厕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br>  对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身份”的转变。由于历史原因,天桥区宝华街周边等地因为人均居住面积小、房屋质量差、环境卫生脏乱差,成为济南市最大的棚户区之一。<br>  近年来,天桥区开始大力实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宝华街借此机会实现了“身份”的转变。色彩鲜艳的楼房、宽敞的马路、绿油油的草坪,一群孩子在小区内追逐、嬉闹……现在再来到宝华新居片区,已找不到原来的面貌,过去的“城中村”已向现代化社区转变。<br>  宝华新居社区隶属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办事处,宝华的命名是因宝丰和华庆两个面粉而命名,他座落火车站的北测,东至宝丰巷,西至纬六路道桥,南至宝华街,北至宝华后街,辖区面积约为0.16平方公里。现有安置楼6栋,居民2774户,常住人口5千余人,社区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46名。<br>  70岁的老党员杨以顺出生在宝华片区,在这生活了一辈子, 2013年搬进了宝华新居小区。虽然房屋只有50多平米,但布置得很温馨。“以前住平房,没路灯、没暖气、没卫生间,上个厕所还得到离家50米外的旱厕去,尤其是早上起来晚了,那个队排得老长。”杨以顺回忆说。<br>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下雨天和春天的时候只能穿上胶鞋,有些年轻人就干脆在鞋上套两个塑料袋……”居民孙淑娟说,那时候孩子天天念叨着希望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希望家里有自来水、卫生间、天然气。<br>  2008年,作为重点改造区域,宝华片区棚户区改造启动。<br>如今,宝华街狭窄的泥土巷道铺成了水泥路面,空地还种上了草坪、树木。事实上,棚户区的改造,带给市民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变化,而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对城市的一种融入,甚至是一种生活状态。<br>   去年,宝华学区与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成功签约。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将把先进的办学经验及课程体系全面输出到宝华中学、宝华小学,这一“教育红利”大大改善提升了宝华辖区人文环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党和政府给宝华新居社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此,老党员杨以顺的感触最深,“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以前住平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一家人冻的挤在一起保暖,回迁后住上了大楼房,有了暖气,冬天再也不用受冻了。现在更好,有了宝华小学和宝华中学,房子又‘变’成了学区房,不用为孩子上学担忧,望孙成龙指日可待啊!”<br>  “以前提到好学校就得往历下、市中数,有经济能力的都去那里买房了,现在好了,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全天桥区最好的学校,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发愁了,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带来的好政策。”居民石培美说道。<br>  社区居民徐先生一家三代人见证了宝华小学的变迁:徐先生时代,宝华小学叫做宝二小,建于1965年。他是1969年上学,一桌坐两个人,做条凳,四层楼,每年级三个班,50名学生,水泥黑板,粉笔教学,一至五年级,语文,算数,音乐,休育,四门课程,每半年交一次学费,一元肆角钱,那个年代的小学生,也是红小兵。<div>  他的女儿徐女士时代,更名叫做宝华小学,一座楼共5层,楼面爬着满墙的爬山虎,一个级部2个班,每班里一块黑板,粉笔教学。只有50平方米的操场,操场上种植了10颗梧桐树。早上做广播体操,课间做眼保健操。<br>  外孙刘睿炀时代,宝华小学有两座楼,400米塑胶跑道的操场,每个年级有6个班,每班有40名学生,有图书馆、文化匠心艺术馆、信息博物馆及stem教室、乒乓球教室等。人工智能教育进入了课堂教学,学校组建课程中心,专项研究学校课程的开发与评估,开发了STEM、机器人、鲁班小木工、创客、Scracth等课程,并加强了对科学、综合实践、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综合优化。<br></div>   从家中往远处眺望,曾经的垃圾山不复存在,一栋栋高层拔地而起,杨以顺感慨道:“原来棚户区的影子已经找不到了。”<br>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老乡们都住上了新楼房,周边教育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时刻,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宝华新居必将以一个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