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在车上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我的教育故事(20) </p><p class="ql-block"> 文/四季</p><p class="ql-block"> 今天,人们对速度的追求永无止境,而慢下来去回味一下过去,也是件乐事。</p><p class="ql-block"> 闲下来整理书柜,竟然看见了20年前的“案例集”。于是顺手拿起集子翻一翻,看见了已打成“黑体字”的亲笔文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热爱教育,我喜欢顺其自然的常态,热爱生活,我期待随遇而安的日常。没有什么事是刻意而为,就像现在面对文稿,于是慢下来,想想那时候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篇教育案例是写在去往市里的车上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2002年,我接到了去市进修学校参加校长培训学习的通知。培训学习为期一周,通知上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就是到会人员要递交一份案例。</p><p class="ql-block"> 我从中学调入了小学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应该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许多事还需要理顺,又需要学习,直到坐上了去往市里的客车,方想起上交案例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客车向前行驶,随意转头望一眼窗外的景色,便闭上眼,打开了思绪的闸门,搜寻我记忆最深刻的故事。一年间有很多我与同仁的故事,就像过电影一般,但我觉得一篇教育案例,要给人以启示,要真实;要给人以引导,要感动。于是打开手包的拉链,拿出文稿纸,提起笔,伴着车轮与地面碾压的轰轰声,笔下的文字回到了付老师的那堂公开课……</p> <p class="ql-block"> “公开课”,我认为是彼此学习与交流的教学环节,应该有进行的目的和意义,每一次课后,人人都有新收获,更有再提升。但从教以来,总有种与平日课“迥然不同”之感,而领导去观“公开课”,更应有与普通教师视角上的大相径庭才对。也就是在这节课上,让我寻找到了教育的色彩和温度,体会到了教育不能只有“黑与白”,黑版与粉笔不是“世界”,作业本与方块字虽配上鲜艳的“√”和“X”,似乎好像还很严肃,也许在孩子心中就如同“审判”一样。教育要有无限情感的老师,孩子的童年才会是阳光照耀下的五彩缤纷,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客车停下了,我到了市里。思绪从课堂回到了车上,将眼前铺在手提包上的稿纸第二页的最后一句话点完了标点。装好文稿,直奔进修学校培训课堂。参加培训的校长陆续走进来,组织培训的领导指引大家签到,同时收取每个人递交的“案例”。我把来不及修改,字迹带着车上晃动的“勾划”文稿放到了大堆“案例”上面,心想着有点不够认真。</p> <p class="ql-block"> 培训班学习的第二天,班主任叫我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心想:坏了!要挨批。走进办公室,班主任李老师异常热情,还将椅子拉出来说:“快坐。”然后从桌上拿起几页稿子说:“赵校长你看看,这篇案例只写了单位,没有署名?我猜是你写的?”我一看题目《由教师提问想到的……》,可不是吗。李老师继续说:“案例写得不错,这次准备初选2O篇像样的案例编成一个小集子,为全市校长和教师引引路,将来让大家都能提笔写写,分享教育的思想,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听着李老师的话,很感动。原以为是一次完成任务的材料上交,却没想到是领导们的深思熟虑的引航!我感到有点不安地说:“谢谢给予我机会,只是写在车上,字迹潦草了。”李老师说:“一看就知道是你亲自写的,真实。就是要接地气的案例,还得谢谢赵校长认真对待。如果还有好的案例,非常欢迎再提供。”</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的这篇案例刊发在了《黑龙江教育》上,还收藏到了《中国素质教育报告》中。在培训学习之余,我也又提笔写了第二篇教育案例《贵在挖掘个性潜能》,也被编辑进了集子。案例精粹集发到校长们手中,朋友开玩笑说:“一共20篇,赵校长你干啥占两篇?”呵呵呵,内心有种声音:我从教已十五个春秋,每位教师何止是两篇呢?</p> <p class="ql-block"> 这篇案例中的“赵雷”,如果用“分数”和名次去评价他,在当时可能是败笔。但他的字,他的画,在班里却无有孩子可比得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他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后,他又带妻携子,用车装着礼物来家看我,还拿出了当年他的一本作文本,上面有我写给他鼓励的话语。现在想想,老师的话是巨大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 一周的培训学习,我就像个小学生,给班主任上交了两篇案例,完成了1500字的学习心得。每天耳听专家讲座,手认真记笔记,在内心深处验证想法,脑子里也思考着未来教育路该怎样走。教育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教师要有学以致用,实践提升,走向专业的能力。越来越觉得教师笔耕不辍,就是学习提高,更是总结实践。</p> <p class="ql-block"> 听从组织上的安排,从中学调到小学工作,许多工作是从“写”上开始的,比如“写课后记”(现在叫反思),写“观课议课”研讨,写“教育案例”。从第一篇写在车上的案例开始,我引领教师走上了撰写案例的教育路,一写,就是十年,我为案例集起名为《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育案例编辑到了第十一期,每一篇案例就是一个感动的故事,充满教师的温情,浸透教师职业的责任和幸福!伴随着教育案例的书写,也拉开了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序章,教室班班有图书角,办公室桌桌有图书,二十年间倡导教师成为“优秀笔者”,学生成为“优秀读者”。</p> <p class="ql-block"> 当我成为哈尔滨市骨干校长培养对象队伍中的一员时,学习培训让我思想更有质的飞跃,教育实践也进入了巅峰,我将培训学习当成最好的福利,我也坚持笔耕不辍,每天都随时结合工作的开展,记写感受,写随笔日记,更亲自阅读修改每位教师写的月案例,为每期教育案例集写“序言”。正是有了“教育案例”的不间断书写,适时召开“案例交流会”,将“听读写说”落到实处,大部分教师提笔不再感到困难,为日后评定职称写“教育叙事”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一晃五年培训之路走完了,我将学习的思想付之工作实践,取长补短,更坚定了我的教育思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可见操场南面展示版面上这“五个鲜红大字”,当年亲自设计,亲手张贴,在我心里,这是学校的方向和路标!和这五个字相配的是“恒导润悟引”五个字,用松梅兰竹菊背景托显出来,似面面鲜红的旗帜,默默引领每位教师行路,教师通过不辍提笔,大胆写作,记录一路教书育人的四季“风景”。教师们十年间无数篇教育案例,无不诠释了“让生命在尊重与关爱中飞扬”的行动誓言,而这十二个鲜红的字体,后来镶嵌在了西宿舍楼楼顶。只要进校园,抬眼可见。</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市骨干校长培训毕业时,原以为要上交论文,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让学员上交五年的学业培训记实作业,同时结合学校工作撰写案例。我十分高兴,一直不辍的撰写,最终派上了用场。</p> <p class="ql-block"> 2013年6月5日,是学校师生难以忘怀的幸福日子。经过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寻找到了一条“小当家”实践体验教育之路,在这天里,我们师生为全市的教育界领导汇报学校开展小当家实践体验的丰硕成果,这场规模宏大的现场观摩会,为一所农村学校创造了品牌“小当家”,开僻了“德育微课”的先河,全校班主任教师把他们带领学生开展“小当家”体验的成果案例,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讲述了出来,全场热泪盈眶,掌声伴着泪水无数次响起来。</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上交给哈尔滨市干训部结业的案例,主题叫留守孩子“小当家”。得到哈尔滨市领导的关注和肯定。当我手捧毕业证书,荣获“哈尔滨市骨干校长”称号时,我由衷感谢我的教师团队!</p><p class="ql-block"> 小小案例,多多情浓。写教育案例之举,在我个人一直是件充实又有价值的事情,也成为日后从教经历分享和沉淀幸福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写作是教师专业的一笔“财富”。教师要敢于乐于提笔,过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经历在时间里发酵,生活慢慢酿成文字,记忆里走过无数孩子,课堂中酝酿千万故事,教育的幸福在于一边领孩子一起飞,一边欣赏花开花落,草长莺飞,一边编织自己的故事锦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