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情——梅花学士赋 荔子状元篇

凤鸣岐山

<p class="ql-block">  莆田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每每翻开《莆田宋氏族谱》,就可以看到,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璟公六世孙骈公入闽为福泉观察巡官(时泉州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其父达公、祖父易公,从固始载三代主像(璟公、昇公、荇公)随任,就养于官,先后寓居莆田濶口,仓后;于唐乾符丙申年(876年)定居后埭龙坡社界(今莆田城内英龙街),并拥有百多年的荔枝树,其树后人称为“唐荔宋家香”。易公成了该支宋姓入闽入莆的开基祖,璟公则被尊为一世祖。《八闽通志·地理·山川》兴化府莆田县乌石山条载:“自唐以为,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世居之。”我就引以为豪,更有要探个究竟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璟公的直系远祖可溯至义公。宋义(?-前207年),宋国公族之裔,二十九世孙。义公始为楚令尹,公元前209年从项梁(?-前208年)伐秦。《史记·项羽本纪》载:梁破秦军,有骄色,宋义乃谏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梁弗听,果为秦将章邯所袭杀。楚怀王心(?-前205年)以义为上将军(前208年),诸别将皆属,号卿子冠军。后义被项羽(前232-前202年)斩杀。璟公之父玄抚公是义公之后裔,宋国公族之五十四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孙。</p> <p class="ql-block">  历史推进至唐、宋时,莆田宋姓己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在经历南宋、元朝一代的丁世兵燹,到明初时男丁骤减三分之二,其中逃难外迁占大多数,宋姓人口在莆田的排位数也从“九大姓”之一降至第40位之后。2007年6月查询,莆田市宋姓现有人口12007人,市内排名第45位。据不完全统计,外迁后裔却有10多万人,如广东雷州一地2万多人、广西博白2万多人、文地7千多人、浦北小江镇6万多人、台湾也有几万人。</p><p class="ql-block"> “宋氏大宗祠”坐落今莆田城内英龙街,正堂三间,有后寝、两廊及外门、中门。宋仁宗时(1022-1063),封大理评事府君(諴公)建,祠堂后有宋家香荔枝树。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帝命布政司着府县在祠堂门外起盖牌坊,匾外面书“宋氏大宗 祠”,内面书“进士”二字。“茂园祠”坐落莆田城内双池(今英龙街北大路)。“宋氏大宗祠堂”坐落莆田新度镇下宋村,系东郊宋氏开基祖均瑶公(璟公21世孙)明初创建。</p> <p class="ql-block"> 姓联是种类繁多楹联中的一种。它除了楹联所必有的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外,还必须具备三要素,即联句中所述内容只关乎本族本支的源流、人物、故事。所以,人们一看姓联便知晓该户的姓氏或支系。因此与祠堂堂号一样,姓联也就自然成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的“线路图”。莆阳宋氏族人常用的姓联有以下几组:</p><p class="ql-block"> 梅花学士赋,荔子状元编(一作篇)。</p><p class="ql-block"> 宋肇商丘,派衍五州;尊祖睦族,共展鸿猷。</p><p class="ql-block"> 广平广世泽,大宋大名家。</p><p class="ql-block"> 派出广平声望远,支分八闽泽绵长。</p><p class="ql-block"> 天香钟荔子,相业赋梅花。(际春撰题)</p><p class="ql-block"> 广平家声大,双池世泽长。(諴公派下用联)</p><p class="ql-block"> 派追广平源流远,支出双池道脉长。(由双池析居他地宋氏用联)</p><p class="ql-block"> 荔谱家声大,梅峰春色新。</p><p class="ql-block"> 察推家声大,广平世泽长。(双池长房用联)</p><p class="ql-block"> 百世敬承槐里谏,千秋仰调军中粮。(双池长房用联)</p><p class="ql-block"> 广平广世裔,大宋大名家。(东宋用联。 大门横额:荔谱流芳;厅门横额:梅苑世居。)</p><p class="ql-block"> 门额:广平衍派/广平世第/广平流芳/广平世家/梅苑世第/荔园流芳。</p><p class="ql-block"> 一树梅花学士赋,千年唐荔宋家香。(国强撰题)。</p><p class="ql-block"> 在莆仙古代的宋氏中,共有37名进士,其中特奏名进士9人,诸科舍选4人。明清举人31人(具体名单参见《莆田市名人志》一书)。</p><p class="ql-block"> 上述中,我己两次提及了古荔树,即現在莆田荔城英龙街“宋氏大宗祠”遗址内的、那棵植于唐天宝年间的荔树,距今已约1200多年,是世间罕见的高龄果树,被世人称为“ 宋家香”。</p><p class="ql-block"> 据成书于宋嘉ネ右 四年(1059年)蔡襄所作《荔枝谱》记载:“宋公荔枝,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可见树龄之高。“宋公荔枝”“宋家香”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酷暑严寒,台风兵火,顽强地活着,生命力可谓强盛至极。现树高6米多,树干周长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她郁郁葱葱岁结硕果,大年产荔枝高达352斤。果实呈卵圆形,壳薄,色鲜红,肉厚汁多,香味沁心,脆滑无渣,甜度适中,果核腰部特有一微凹横痕,人称“玉带围”,被世人称赞为“果中皇后”、“品中第一”。</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把莆田的荔枝树带到美国佛罗里达洲去培植,终于成功。如今美国南部地区以及古巴、巴西等国都有荔枝树,追根溯源,是从莆田移植过去的。</p><p class="ql-block"> 有传说,莆田为何称之为“荔城”,跟“宋公荔枝”、“宋家香”有一定的关系。“宋家香”不但是“荔城无处不荔枝”的千年见证者,而且是莆田易宋氏宗亲的骄人名片。</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唐代天宝年间,被称为英龙街的这个地方,一位宋姓木工在自家院落种下一棵荔枝,数年之后,枝繁叶茂的荔枝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主人初尝一颗,双眼顿生亮光;又一颗送入嘴巴,终于放声惊叫:“我家的荔枝真香,真甜哪!不信?你尝尝,你们尝尝!”甜是荔枝的本分,哪里来香的义务?不以为然的左邻右舍剥开了宋家的荔枝,一阵惊叫又纷纷响起:“宋家香,宋家香,宋家的荔枝真的香啊!”</p><p class="ql-block"> 那么,就叫它宋家香吧。一棵荔枝树以家族姓氏命名,绝对空前绝后。千年之后叨念起这个名字,依然倍感亲切之中,已是满口生津。击节扼腕,啧啧称善,先民那种雀跃欢呼之情,宛然在目。</p><p class="ql-block"> 宋至和三年中的一天,宋家香的主人家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品尝荔枝之后,实在是激动了,他朗声叹道:“今老矣,实益繁滋,味益香滑,真佳树也。”逸兴遄飞,居然当场题诗酬谢。这位客人正是宋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的蔡襄。蔡襄善诗词,精书法,又写出了传世之作《荔枝谱》,是位不折不扣的荔枝专家。能得到他的首肯,宋家香的确是香得不容置疑。多年之后,在福州为官的他收到兴化军知军曹观寄来一筐荔枝,嘴馋的同僚围了上来,狼吞虎咽后赞不绝口。“闽州纵有千千树,未抵家园气味长”,一向温文儒雅的蔡襄得意洋洋了:我老家的荔枝就是香啊,我老家的荔枝一棵顶得上福州的一千棵、一万棵哪!于是又一次当场挥毫,写下了《兴化军曹殿丞寄荔枝》。筐中的荔枝香得如此可人,纵然不是宋家香,也应是它的后代吧。</p><p class="ql-block"> 明神宗万历年间,在宋家香生长地的英龙街,走出又一位才子宋珏,也是诗坛健将、书坛翘楚,甚至还是画坛领袖。与先贤蔡襄一样,他对荔枝也是情有独钟:“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于是自号荔枝仙,朋结“荔社”。尝尽荔枝无数之后,终究觉得还是宋家香为佳,在《读金陵俞仲髦荔枝辞戏作》中,他由衷赞叹:“家家亦有园,宋香品最奇”。</p><p class="ql-block"> 离开故土,老家的荔枝好呀;身在家乡,宋家的荔枝香哪!在漫长的岁月中,莆田诗坛留下了许多以家乡荔枝为素材的诗篇。在文献名邦的历史大观园中,鲜花簇拥着,有一朵是开在宋家香的枝头之上,清风徐来,便是一阵阵芳香。</p><p class="ql-block"> 另一段传说是这样的:唐朝末年,黄巢起兵路过莆田,一位士兵要砍下宋家香作为柴火用。主人见状苦苦哀求,树是保存下来了,主杆却已挨了一斧,以致果核至今留有一道伤痕。</p><p class="ql-block"> 诸多散落在民间的传说,不管真假,都佐证了莆田人对宋家香的敬仰之情。悠长千年,伤痕累累的宋家香能得以延绵不息,最终成为我国所有荔枝树中树龄最高的一棵,只能是一代又一代人精心呵护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莆田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4月24日把“古荔宋家香”定为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荔枝树周围垒基、设铁栏杆护栏、挂牌告示保护。</p> <p class="ql-block">  在现在品种繁多的龙眼中,“水南一号”可以说独树一帜,出类拔萃!原来她是由“宋园”龙眼母树培育出新品种,系宋家所有。鲜果单果比兵乓球大。最大达30克以上,一斤不到16粒。去壳后龙眼滚地不沾沙。果肉品质优良、晚熟。肉较脆,味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达20%;核不大,可食率达71%。富含维生素C,每百克果肉含34.5毫克;鲜食、制干、制罐均适宜。龙眼果成熟期在九月下旬与十月上旬之间,由于晚熟,“宋园”龙眼犹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自我懂事起,我就与莆田黄石“宋园”里的龙眼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我父亲由于在莆田的沿海乡镇小学教书,每周周末才能回家;放暑假、寒假时,他会帮母亲干农活,或去生产队挣工分。所以,基本上没时间去照看龙眼。打从龙眼快熟后,老家的宋氏族人都会在自家的自留果地上搭帐篷来日夜守护。因为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物质还挺匮乏,小朋友没什么水果吃,有的还有没吃饱的现象,饿肚子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因而难免会发生偷摘龙眼的事。饿的人根本就没有年龄大小之别。所以,我家的几棵龙眼树,没成年人去看管,就用土办法来。用棘刺捆在树杆上,不让人靠近。那个年代,许多果农家都这样做,但还是会有失窃的事发生。</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中,我父亲的这个办法根本管不了我。一方面,我白天可以堂而皇之地爬上龙眼树,从还不太熟一直吃到熟透了,管够、管饱,一个爽!另一方面,因为我家的果树,就在我母校莆田八中的后门,遇到周末有其他村的同学要回家,我可以明目张胆、自作主张摘一书包、一书包的给他们带回去。算是在那个年代,我能送给同学的最好礼物了!</p><p class="ql-block"> 宋园里的龙眼树,都属于莆田黄石宋氏族人所有。一到季节,施肥、整理花果等自家人,就会不约而同地相聚于此,算是一个期望龙眼丰产的聚会! 我的堂哥国强家的龙眼树就在我家的附近,一条水渠自东而西流过,让我家的分在渠道南边,他家的在渠道的北边。气候、土壤、施肥、整理花果等情况相当,可就因为龙眼树品种不一样,我堂哥龙眼树,在“宋园”称得上“龙眼王”,她就是現在被称“水南一号”的母树。是可惜了吧,还是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莆田黄石新建后路尾新街,又推进黄石新街之新村扩建。政府需要我们宋园里的龙眼树全部移除掉。可喜的是市农科所出来保留了“宋园”这颗母树,之后经过农技人才的努力,终于有了我市“水南一号”龙眼树的大面积栽培,不仅提高了量和质,而且更主要的是提升了莆田龙眼品种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前辈祖宗们的共同努力下,家族一直都在进步。让我们懂得感恩前辈祖宗们,在明白家族发展历史真相之后,努力提升自己,具有家族的责任心,为家族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编文:凤鸣岐山;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