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只要一回忆起"知青"生活来,半个世纪前的景物就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我和曹克顺、徐信康三人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8年11月底落户</span>浏阳县,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活,<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农具整日相伴,与田土朝夕相依,与社员鱼水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锄头、镰刀、四齿耙、撮箕、扁担、蔑箩筐、草帽、斗笠、棕蓑衣……那已远离数十载又难以忘怀的农具,</span>还有哪那记忆深刻的农田劳作:修埂、犁田、插秧、倈禾、扮谷、挑担…… 它们不仅仅是我们朝夕相伴的农具和农活,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伙伴与刻骨铭心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b> 大地春回 </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立春过后,田野上吹起醇和的风,冻僵的土地开始消融,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站在田头远望,田野的上空悬浮、飘逸的水汽,如烟似幻。</p><p class="ql-block"> 春风掀开了新一年的篇章,吹开了冬雪的脸庞,唤醒了整装待发的草木萌芽,描绘起春回大地的欣荣景象,给人无限寄翼、充满希望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转眼惊蛰节气来临,艳阳高照、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已是一派融融春光。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湖南农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裏着棉袄、光着脚丫、挽起裤腿、扛着农具跟随着社员出发,沿着那田埂小路,来到闲置了一冬的土地上开始翻地耕田、播种施肥。</p> <p> </p> <p class="ql-block"> 湖南农村传统栽种水稻,大多数地区以两季稻为主。南方农村的水田随地势而造,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有多少块田就有多少条田埂。</p><p class="ql-block"> 田埂较窄,一般只有1尺多宽,是用来对稻田进行分界和储水的,也是田间劳作行走之路。由于前一年田间劳作造成破损,加上田埂周边生长出的杂草,每年春耕时节,都要对田埂进行一次修整,乡村俗语叫做修田埂。</p> <p class="ql-block"> 高的一边田埂,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坎,坎立面的杂草靠锄头铲下薄薄一层泥土,连草根一起去除。我们刚开始操作不熟练,不是把泥土挖下来一大块,就是锄头飘走,把田坎挖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我们虚心向社员请教,学着社员样子,面对田坎,两腿微曲,腰身稍弯,锄头面尽可能与坎立面平行,掌握好力度和尺寸,如此多次,熟能生巧,铲完后的田坎就平平整整、漂漂亮亮的了。</p><p class="ql-block"> 低的一边田埂,除了铲平面和立面,内侧角还要铲出斜角,仍后用四齿耙将田里的泥土连着禾蔸一起挖出並铺在田埂斜角上,再用四齿耙把田埂上新补泥土的平面和立面荡平整,一条崭新的田埂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根据农村传统习惯,田埂修好后,还会在田埂边种上黄豆,栽种方法十分简单,用锄头在田埂边上每走一步挖一个洞或用锄头头砸出一个凹坑,然后在坑洞里放入几粒黄豆种,再覆盖上泥土就任它自生自长。田埂边种黄豆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种植方法,既节约了土地,增加了收益,又能保护田埂的泥土不流失和坚固,在早稻收割前便可成熟,互不影响、相彰得益,深受乡村农人的喜爱,被代代相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 <b>田野扬鞭</b></p><p class="ql-block"> 进入春耕,寂静的田野渐渐热闹起来,社员们分散在田间地头劳作,耕牛在赶牛人的吆喝下,趟着泥水向前缓慢地移动,眺眼望去,田间展现出勃勃生机,人景结合犹如一幅水墨素描,充满着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用牛来犂田耕地,是地处丘陵地带的湖南农村农业生产的历史传统。当年我们生产队养了两头牛,使唤牛是技术活,农忙时也是最辛苦的,队上只有队长、会计等三、四位资深老农才有用牛的操作经验。</p> <p class="ql-block"> 犁田、耙田、打滚子都是靠牛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犁田时,右手扶犂把,左手拿着缰绳和竹鞭,口里叫一声"切!",牛就往前走,喊声"哦",牛就停下来,左手扯一下缰绳,牛就向左转,用手抖动缰绳拍打牛的左侧牛肚子,牛就向右转……铁犁过后,田土翻出一条条灰黑色的泥波。</p> <p class="ql-block"> 田土翻耕后会存在块状泥土和出现高低不平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用耙子把泥块耙碎,同时把高出的田土耙到田的低洼处,把田中泥土梳散调平整。这是靠牛牵拉着铁齿耙或木齿耙来完成的,耙子宽约1.2~1.8米不等,根据田的大小来选用,由赶牛人灵活操作控制耙土量的多少。</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田土成为泥浆状,稻田还要打一次滚子。滚子约重50~60斤,一个木制的长方框中间,装着八齿长条铁滚筒转轴,两端钉上铁环拴上牛拖绳,像犁耙一样用牛轭系在牛脖子上,赶牛人两腿前后分开站立在木框上,由牛拉着在水田里哗啦啦地滚动向前。</p> <p class="ql-block"> 使唤牛是我们三人十分羡慕和向往的,除了好奇心外,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技术活。于是在农间休息时总是跑过去看牛耕田,缠着队长、会计问长问短,时不时还试着赶两下牛……一来二去,不长时间我和徐信康先后学会了打滚子、犁田,农活忙人力紧缺时,队长就会安排我们顶上去。犁田、打滚子每天花费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累一些,但可以获得每天16个工分,柤当于平常一天半的工分还多,这也是我们盼望并积极接受用牛农活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打滚子是牛耕地农活中最简单的,也比较容易掌握,人站在滚子框架上保持好平衡就行;曹克顺学打滚子就遇到了难题,他站在框架上不管怎么吆喝,还是用鞭子抽打牛屁股,牛就是不走,把他气得够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事后我们帮他分析,牛不听吆喝,一定是听不懂他的普通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为了使他享受驾牛的乐处,我们一个人帮着赶牛,一个人扶着站滚子框架板上的他保持平衡,由于他1米83的个头,重心太高,滚子框架板上又全是泥水,总是前后摇晃、站立不稳,不慎滑下来多次,有两次还滑落在滚子框架前面,多亏牛的行走速度慢,没有造成伤害,为安全着想,他也只好忍痛放弃。</p> <p class="ql-block"><b> 田间绘彩</b></p> <p class="ql-block"> 南方水稻种植两季,早稻插种一般在4月上旬,4月下旬插秧,7月中旬左右收割。晚稻播种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7月中旬左右插秧,11月中旬收获。南方农村口口相传一句“种完早稻过五一,种完晚稻过八一”的俗语。</p><p class="ql-block"> 育种育秧那是农业生产的技术活,一般生产队只有个别经验丰富的社员才掌握这项技术,并逐代选拔优秀青年单独传承。我们生产队负责育种育秧工作的是50多岁的老李队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插是十分紧张和繁忙地,为了保季节,插秧时全队男女老少基本都参加,在稻田中站成一排,齐头并进。一束束禾苗插入泥土,一行行绿秧向前延伸,黑色泥土不断被春意浓浓的绿色覆盖,给整个乡村带来朝气蓬勃。</p><p class="ql-block">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为早稻生长提供了好的自然环境,插完秧后,田间管理也是一环扣一环的,除了水层控制、施药灭虫外,还要进行两次除草和施肥。</p> <p class="ql-block"> 田间除草是用脚来完成的,一只腿提起,用脚掌在两排禾苗间的泥土上,从一边向另一边上下起复揉压,把表层泥土连带杂草压入泥土下层,然后用脚再反向将泥土摸平,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每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一只手撑着一根小木棍,一</span>边俫禾,一边唠嗑,两脚交替作业,一行一行向前推进。</p><p class="ql-block"> 到第二次除草作业时,禾苗巳经长到大腿的高度,禾叶边也变成锋利的齿型,为了防止割伤皮肤,社员教我们用桐树叶子来包腿防护,像士兵打绑腿一样,将桐树叶不留间隙地裹在膝弯以下的小腿上,然后用棕树叶条缠绑好,这样就不怕禾叶的伤害啦。</p> <p class="ql-block"> 除草前要在稻田里撒一遍石灰,即是刹草又用来消灭虫害,还达到中和田土酸碱度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用左手将装上石灰粉的撮箕夾在腰间,右手拿着一只菜碗,挖一碗石灰粉顺风向侧面撒出,从田的一头向另一边顺序前行,并根据石灰粉复盖到的面积范围,调整好撒石灰的速度和距离,让石灰粉均匀地撒落在禾苗和稻田中。多人作业时,都是处在下风口人先行一定距离,避免遭到石灰粉尘的过度侵害。尽管如此,撒完石灰下来,全身都落满一层白白的灰粉。</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因我个子不高,肩膀挂不住撮箕把,夾在腰间的撮箕老是不停地下滑,把左边大腿皮肤磨破,加上石灰粉灼烧,造成皮肤红肿留下伤疤。五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撫摸着这淡淡的伤痕,仍然会勾起我无尽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苦也有乐,收工时,撒完石灰的稻田中会钻出许多处于昏迷的泥鳅,我们把泥鳅捡来去掉内脏洗净,用油一炸,放上辣椒、豆豉和大蒜一炒,又是一碗香喷可口的下饭菜!</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两次施肥都安排在俫禾后,这时稻田内的水是放干的,即避免肥料被稀释,也促使禾苗的充分吸收。肥料是农业之宝,是十分珍贵的,当年农村的肥料主要依靠人畜粪和稻草灰搅拌在一起的沤肥。第一次施肥在插秧一<u>周</u>左右时间,两周时再施第二次肥。每人端着一个装着肥料的小盆,用姆指、食指和中指捻着一小团肥料,象插秧一样弯着腰,将肥料<u>插</u>入秧苗根部的泥土中,利于秧苗充分吸收,社员形象地称之为“插灰”。肥料对稻子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 田园硕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禾苗不断的茁壮成长,一天天变粗、长壮、窜高,一个半月左右就开始长出嫩绿的稻穗,在阳光灿烂的气候下,微风括过,传来阵阵稻谷清香。一天正午我突然心血来潮,跑到稻田边去看稻谷的长势,意外中看到稻穗的扬花景象,开花的谷粒都张开了口,露出三朵白色的花芯,花蕊上花粉在微风吹拂下,在稻穗之间随风飘落,自然中完成它的授粉过程。后来在老农的传授中得知,稻穗的开花时间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中午开花最盛,整块稻田的扬花期一个星期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渐渐地,稻谷把绿色的衣服脱了,換上了美丽的黄色公主裙,远看稻田黄澄澄的、金灿灿的,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微风吹拂,金涛滚滚。</span></p> <p class="ql-block"> 到了7月中旬,早稻就可以收割了。早稻收获时,也是晚稻的种植期,为了保季节完成晚稻插秧,所以要一边收割一边插秧,俗语称为“双抢”。“双抢”时期正值高温高热气候,又要抢收抢种,是农业生产中最辛苦、最劳累的季节。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为了防止晒脱皮肤和被禾叶割伤,还要穿着长袖衣裤,戴上草帽,劳动时,豆粒大的汗珠不停地流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一天如此重复不断。</p><p class="ql-block"> 割稻也有技巧,正面对向稻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弯着腰,右</span>脚稍微在前,用左手抓住一束稻杆的中下部位,右手持镰刀从离根部5~6寸高的位置将稻杆割断,镰刀往回收割时,其刃口一定要斜向朝下方,这样才能避免割伤左手。</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边远的乡村还都是靠人力手工进行稻谷脱粒,俗称扮禾或扮谷,用来脱粒的木质容器叫扮桶,在木桶内侧一边斜架上一个横条木栅格,桶周另外三面围上两米多高的篾席,农人双手紧握一捆割下的稻谷,高高扬起,然后用边向桶內木栅格摔打下去,反复多次,稻上的谷粒被摔打脱落下来,周边的竹篾席挡住了飞溅的谷子,金灿灿的谷粒都掉落在桶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扮禾基本上是自割自扮,几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共用一个扮桶,可以单人独立扮谷,也可以两人交替扮谷。扮谷看似简单容易,实则有着巧门,我们刚开始时,只知道一味的上下摔打,谷粒不但脱不干净,而且夾在稻把中的谷粒被摔得四处飞扬,扬到空中的谷粒掉落下来,打在草帽上滴滴答答作响,这时社员就会笑着大喊:下雨了!下雨了!</p><p class="ql-block"> 扮禾中要防止谷粒飞撒,最重要的一步是,在双手握往稻把摔打在木栅格上后,同时要向前抖送一下,这一个小动作就能使巳脱落而还夾在稻把中的谷粒完全抖落到扮桶内。在社员的指导下,我们很快熟能生巧,操作自如起来。</p> <p class="ql-block"> 扮桶内的谷子装满大半时,为不影响扮谷操作,会要装筐挑走部分,收工时会要将扮桶内的谷子全部清出装筐担回生产队仓库。稻田中挑担比平地上挑担要艰难多了,一是稻谷是湿的,箩筐装满后一担都在160斤以上,如果再用扁担蹲紧,一担可达200多斤,在稠粘的田泥中行走,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别在收工时巳是饥渴难耐,再</span>要登上1~2尺高的田埂,非把你的全身气力耗尽不可。遇上高田埂时,我们三人柤互帮扶着抬筐,路程较远时,我们轮流替换着挑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稻谷收获后,因潮湿的稻谷堆放容易形成自然升温,造成霉变,生产队长会安排责任心极强的社员来晒谷,使稻谷上的水份尽快挥发,保证谷壳干燥,满足稻谷入库保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湖南的天气多变,刚才还是骄阳高照,一会儿就是暴雨来临。下雨前要及时把晒在地上的稻谷赶紧装筐收进屋内,雨后又要忙着把谷子搬出去继续晒,有时一天会反复多次。尤其是在大中午,是日头最毒的时候,别人能睡午觉,但晒谷人员却不能离开半步,吃饭也在现场,因为暴风雨说来就来。如果没有雨,也要每隔15分钟彻底翻腾一次,这样谷子干起来就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曹克順担任了生产队的晒谷组长,在他的带领下,晒谷工作从来没有犮生过一次淋雨或霉变事故,受到生产队长和广大社员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除开上交的公粮外,剩下的粮食就按社员所获得的工分进行分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曹克顺的父亲因文革中受到冲击,进到株洲市“五七干校”参加学习劳动,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下放到我们生产队,18岁年轻稚嫩的他支撑起一家五口人生活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和徐信康在夏粮分配中,分别都获得500多斤的谷子,折合可以碾出大米300多斤。至此,我们告别了指标用粮,正式开始自食其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一人挑着一担预分的稻谷,迈着欢快的步伐回到住宅,放下箩筐就一屁股坐在黄灿灿的谷粒上手舞足蹈,久久不愿起来,如果箩筐再大一些,真想在上面打上几个滚儿,这是收获的喜悦,也是自立自强情感的放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从小读过唐代诗人李绅的诗词《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中了解到农民种田的辛苦, 而通过当年的农村劳动与生活,我们对诗词的寓意有了亲身体会和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知青”生活,是我们的宝贵经历和财富,她虽然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短短的时间段,但她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半个世纪后再回忆起这段历史,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及感悟:有过辛劳,才有快乐;有过付出,才有回报;有过磨炼,才有成长;有过耕耘,才有收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