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苏州路虹口段虽然只有短短的900米,沿线却矗立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地标性建筑,比如电视剧里常出现的河滨大楼,上海邮政博物馆,还有外白渡桥旁这座已经88岁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大厦。</p><p class="ql-block">远看整个建筑层次分明,呈褐色山岳状。上海大厦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双层铝钢框架结构,从11层起逐层收进,巧妙解决了4翼房间的采光和朝向问题,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一进大堂,宾客们就能看到大厦的三宝之一,罗切尔钢琴。上海大厦公关经理潘苏介绍道:“这架三角钢琴是1932年大厦委托国外一家知名钢琴厂定制,海运到上海,编号36049,从大厦开始建造时期,就一直陪着大厦一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笔者了解到,第二件宝贝是一个台球桌,但和现在台球桌的尺寸不太一样。潘苏说:“这个台球桌也是和上海大厦同年龄的,有88岁了。1934年大厦建成以后,这个台球桌当时供英美洋行的老板作休闲娱乐用。我们可以看到,台球桌的标签是象牙做的,足以说明在当时是多么的时髦和奢华。现在,如果宾客预订的话,也可以体验这个娱乐项目。</p><p class="ql-block">而第三件宝贝是和大厦同龄的OTIS电梯。为了宾客的安全考虑,该电梯的桥箱做了更新,但保留了指针和按钮。前些年OTIS创始人的孙子来到上海大厦,看到这部电梯的运营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在18楼露台,记者发现了一块登高铭牌,上海大厦也是历史上的外事活动指定点,曾经接待过很多国内外的名流政要。潘苏补充道:“前法国总统、新加坡总理和泰国总理都有下榻过上海大厦。20世纪80年代,上海大厦是上海十大高级旅馆之一。尤其是1119客房,曾经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办公室。这个客房有东西两个露台,是上海大厦最大的客房之一。风景优美,宾客也可预订在此入住。”</p><p class="ql-block">此外,18楼露台是上海大厦风景最好的露台,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同时还可以看到黄浦江和苏州在此交汇,呈现出一幅绝美的城市画卷。</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上海大厦是一家五星级饭店,他经历了上海的传奇岁月,也见证着新时代北外滩的快速发展。上海大厦,以城市之名,摩登跨世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0年,上海处于城市建设最兴盛时期,大部分高楼大厦都在这个时期建造,地价狂涨。但苏州河北岸因一河之隔地价便宜,1931年维克多·沙逊已将宝康里石库门里弄拆除,正在建河滨大楼,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也赶快将外白渡桥北堍土地购置。当时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西侧只有英商电车公司三层写字楼、车场和德国人药厂。1930年7月买下土地后,英商业广地产公司决定建专供英国侨民和商人居住的高层公寓,请英国建筑师弗雷泽设计,公和洋行当顾问,新仁记等6家营造厂承建。这块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界处的土地要建20多层的当时上海第一高楼,许多人有“谈虎色变”的感觉。众所周知,这是一块泥沙冲积的软土地基,1871年在造外白渡桥时,桥桩未打,桩就沉下去了,虽时隔几十年,建筑设计和营造技术提高了,但是在此地仍没有建造高楼的先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立面摒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繁复的装饰图案和线条,采用几何体组合近代摩天楼风格。立面从十一层起四翼逐层收缩,形成一个个大露台,十八层为最高最佳露台。各层次女儿墙檐口处有艺术装饰派(Art Deco)花边图案,立面全部用咖啡色泰山面砖,立面中央部分突出竖线条,使建筑外观端庄稳重又高峻挺拔。建筑占地面积5225平方米,建筑面积24569平方米,楼高22层,耗资500万两白银。地下室为锅炉和设备用房,底层为大堂和公共服务部分,二至九层四翼部分为大小公寓64套,中段部分为一般客房,十至十六层为客房,十七层为餐厅和厨房,十八层为业主住所,十九至二十一层为设备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师将建筑体型设计为八字型,这样四翼布局有三大优点,一是在苏州河口如果采用传统“一”字型,体形太单簿,必须有与空旷地形相匹配的大体形建筑;二是建筑容积率提高又可获得较好的视觉朝向;三是从结构设计角度看,对建筑抗风荷载和垂直荷载有利,结构稳定性好。在结构上选择铝钢框架形式,这种结构自重轻、刚性好,有的资料说钢架自重可减轻21.5%, 建筑总重量可减轻35.5%。建筑桩基采用打满堂洋松长桩、现浇箱形基础方案,由新仁记营造厂精通长桩满堂基础施工技术的竺泉通坐镇现场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仁记”的创始人何绍庭(1865-1953),浙江奉化人,1910年成立新仁记营造厂。早在1922年,何绍庭将新仁记由独资改为与竺泉通等股份合伙。运营上,新仁记在当时创造了一套新管理模式: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落地分包合同时,将质量优劣奖惩条款列入其中;专业分包,不仅要招标挑选,还要保人做保;施工严密监督,经常下工地抽查,杜绝“豆腐渣”;建筑材料采购由专人负责,严控质量价格。我觉得何绍庭可不是一般的“包工头”,他最了不起的是:将公司盈利分成7份:1份用于伤亡人员公益体恤金;3份为职工分红,每3年分一次红,少则分到3000元,多可分到1万多元,年终奖多发2个月工资;每个老职工还有本折子,可向账房预支工资,甚至可去老介福等著名商店购物。也正是何绍庭“新仁记”这套以“仁”为主的管理新模式,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就拿百老汇大厦来说,因靠近苏州河边,地基松软,“新仁记”建筑团队,做事严谨,虽用木桩和水泥桩基,大厦地基处理较好,施工花费整整4年时间。当时,百老汇大厦也采用新技术,用的是不多见的双层铝钢架结构,钢架工程由英国道门钢厂承造。由于局部采用铝钢合金,与普通全钢架结构相比,轻三分之一。因此,八十多年来,未见大厦明显下沉现象,足见当时工程质量之高。</span></p> <p class="ql-block">1934年春季,大厦竣工,同年10月开业,因紧靠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南段故取名为百老汇大厦,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影响很大。香港汇丰银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电力公司的高级雇员,字林西报、大美晚报的高级记者、编辑纷纷入驻,美国新闻记者俱乐部包下了十七和十八层。开业不到三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8月17日中午11时,日军闯入百老汇大厦命令外国人全部撤出,随后在大厦顶上升起日本旗,炫耀武力占领上海。日本宪兵队特高课长冈村、日本特务情报机构儿玉机关等都曾长驻于此。1943年9月,日伪特务机关76号头目李士群到百老汇大厦,赴特高课冈村家宴,被下毒后回到家中感到不适,一天后死亡。日本国公使光葵和掘内、日陆军司令谷川和日伪上海市长周佛海常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百老汇大厦,改为“励志社”上海招待所,十三至十六层廉租给外国记者居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淞沪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派一个营兵力,利用大厦高处顽抗,妄图阻挠解放军跨过外白渡桥,致使解放军战士大量伤亡。为了坚决执行上级不准用重武器和炸药的命令,解放军最后用两路夹攻拔下了这个顽固火力点。</span></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上海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役。4月下旬,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被突破后,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以8个军25个师20万人据守上海市区,及沿浏河、太仓、蓖山、青浦、嘉善和平湖一线地区,企图凭借坚固工事,组织顽抗,掩护其战略撤退,并准备大肆破坏城市,挑起国际事端,促使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其部署是;以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约20个师,配属坦克、装甲车百辆守备黄浦江以西,置主力于吴淞、月浦、大场地区;以第12、第37军共5个师守备黄浦江以东,置主力于高桥,以确保市区及吴淞口海上通道,另以海军第1军区和驻上海空军协同守备。上海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北之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上海对外海上交通的咽喉;高大建筑多而坚固;市郊地形平坦,村庄稠密,公路河渠纵横。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冶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淮海前线总前委指示,决心集中第9兵团、第10兵团共8个军攻取上海。首先从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尔后视中共中央华东局接管上海准备工作进行情况,再向市区发起总攻。具体部署是:由第10兵团指挥第26军、第28军、第29军、第33军及特种兵纵队一部,首先以主力攻占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尔后由西北方向与第9兵团会攻市区;第9兵团指挥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1军及特种纵队一部,首先攻占浦东地区,协同第10兵团封锁吴淞口,尔后由东、南、西三面与第10兵团会攻上海市区;并要求尽量歼守军于上海外围,对市区作战力求不使用重武器,以尽量减少城市损失。12日,战役发起,至18日,第9兵团先后攻占松江、南汇、青浦、川沙等地,进抵高桥附近。第10兵团攻占浏河、太仓、嘉定、昆山、南翔等地,与第9兵团形成夹击吴淞口之势。汤恩伯为确保退路,令其所部利用既设阵地,拚力扼守高桥、刘行、月浦。第9、第10兵团对守军阵地构筑缺乏认真调查研究,攻击准备不足,经多次攻击仍未能突破,遭较大伤亡。为迅速解决战斗,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指示,增调第7兵团之第23军和第8兵团之第25军分别配属第9、第10兵团,于23日夜发起总攻。24日,第9兵团攻占浦东市区和虹桥、徐家汇车站,第10兵团直插吴淞、宝山。国民党军一面调兵增强月浦防御,一面向吴淞收缩,准备从海上撤退。解放军各部队采取快速猛攻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第9兵团攻占上海市区,并争取负责指挥上海国民党军余部的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率部放下武器。第10兵团相继攻占大场、吴淞、宝山、杨行等地。至27日,上海全部被攻占。</p><p class="ql-block">共有7613位烈士在为解放上海的战斗中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苏州路20号的上海大厦,已有八十七年建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原本是一幢专供来沪洋人租住的高级公寓,内部设计完全是西式风格,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配有当时远东最大的汽车库,是最早拥有室内停车场的饭店,大厦辅楼的4层停车房是当时独一无二的,总数能停80多辆。大厦整体外形与众不同,坐北朝南,大楼的轮廓线向西面延伸,中部高两边低呈阶梯式跌宕,整个建筑高大敦实,占地5234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46万平方米,高22层;外墙是浅褐色泰山面砖贴面,古铜色调显得凝重而大气。它雄踞苏州河北岸,与外滩万国建筑群既相呼应,又赫然独立。与外滩那些鳞次栉比的建筑相比,似乎少了一些精雕细琢和贵族门风,却着实透着底气十足的从容和一般“坐断东南”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今昔对比。郭沫若题字“上海大厦”。</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1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签署文件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名“百老汇”(Broadway的音译)大厦,</span>改名为上海大厦。1956年成立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后,上海大厦被指定为外事接待宾馆,许多国家领导人到上海大厦并登上十八层观景台瞭望上海市区。上海大厦曾是当年外滩三座最高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1988年上海市组建了衡山集团,下属上海大厦,2008年12月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挂牌成为五星级大饭店。</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三宝之一:1932年从德国原装进口钢琴。</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三宝之一:老式斯诺克台球桌。</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三宝之一:老式手摇OTIS电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十八层可以看到有一块“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友人莅临上海大厦登高暾市容”的铭牌,从1956年起共有120多批各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曾登上观景台,其中有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还有法国总统、也门总统、阿根廷总统、赞比亚总统、泰国总理、日本首相等。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胡耀邦和江泽民都曾在百忙中,登上观景台视察上海城市市容和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字幅"登上天梯十八重,汪洋上海鼓东风,春申水漲铺银浪,万顷楼台映日红。"挂在上海大厦18层的贵宾会客厅内。</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一天,刘海粟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完成油画《苏州河之晨》《上海外滩》。</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是最早拥有最高餐厅的饭店</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十分青睐上海大厦十八层观景台,每次陪同访问上海的外国领导人,总是要到上海大厦十八层观景台。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到观景台次数最多。1973年9月,身患绝症的周总理在邓颖超的陪伴下,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到上海大厦,在十八层贵宾休息室里喝了几口茶后,他陪外宾跨出门口,在观景台眺望上海市区和外滩,深情地回忆他在上海的革命岁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登18楼观景台俯瞰浦江两岸。古老的大厦,尘封的往事,流淌的江水,构成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8年10月,郭沫若原配夫人郭安娜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由上海市委统战部安排,住进1614室。上海大厦指派服务员王瑛服侍其起居,一住几十年,直至1994年3月4日,郭安娜以百余岁的高龄安详辞世。</span></p> <p class="ql-block">2017年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出现的上海大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