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阳春三月的下午!我们阳光大一班第四组一起相聚在兰州新区中川小镇上!一起参与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读书社活动!本次活动孩子们了解了清明节祭祀先祖的重要性!</h3> <h3>读书时提到有关于清明节的诗!董文轩和苗苗两位小朋友可厉害了!他俩都会《清明》这首诗!其他小朋友也要抓紧学习几首古诗哦!</h3> <h3>读完绘本,我们还做了一些亲子小游戏!苗苗小朋友给我们推荐了手指游戏!康悠然小朋友为我们推荐了冰老人的游戏</h3> <h3>清明节的由来<br><br>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发展而来的。有这么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之后晋文公即位,封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br><br>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来寻找介子推,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br><br>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拜介子推,却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又死而复生了,他当即下旨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br><br>清明节来源于春秋时期。在晋文公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为他割肉煮汤,但晋文公登基后却忘了介子推,晋文公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得知介子推已死,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亲自上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当年随介子推焚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h3> <h3><br><br>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呢<br>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清明节的习俗。<br><br>1.吃青团子<br><br>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br><br>2.吃清明螺<br><br>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为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和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br><br>3.踏青<br><br>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br><br>4.放风筝<br><br>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防,夜里在风筝下或风拉稳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h3> <h3>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br>伏羲的功绩是一画开天、创造八卦,文字,渔猎,婚姻。<br>神农的功绩是铲草兴锄 ,遍尝百草 ,教人医疗与农耕。<br>轩辕的功绩是统一华夏部落 ,发明创造:房屋,衣裳,车船, 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br>颛顼的功绩是和九黎。<br>帝喾的功绩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尧的功绩是开创禅让制;设立诽谤木;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制定四时成岁。<br>舜的功绩是五帝之一;举八元八恺;放四凶;命官职;治洪水;巡天下。<br>大禹的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建立夏朝</h3> <h3>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h3> <h3>清明 <br>唐 · 杜牧<br>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h3> <h3>清明 <br>宋 · 王禹偁<br>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h3> <h3>鹊踏枝·清明 <br>五代 · 冯延巳<br>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h3> <h3>清明 <br>宋 · 黄庭坚<br>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h3> <h3>清明即事 <br>唐 · 孟浩然<br>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h3> <h3>清明二首 <br>唐 · 杜甫<br>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br>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br>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br>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br>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br>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br>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br>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br>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br>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br>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br>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h3> <h3>清明夜 <br>唐 · 白居易<br>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h3> <h3>长安清明 <br>唐 · 韦庄<br>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br>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br>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br>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h3> <h3>清明日对酒 <br>宋 · 高翥<br>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br>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br>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br>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h3> <h3>三台·清明应制 <br>宋 · 万俟咏<br>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h3> <h3><br> 传统与迷信的区别<br><br><br>主要区别有,性质不同、产生不同、影响不同,具体如下:<br>一、性质不同<br>1、传统习俗<br>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br>2、封建迷信<br>指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说。<br>二、产生不同<br>1、传统习俗<br>传统习俗大体上分两部分: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其源远流长,时代久远,具有社会性,集团性,民族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集体,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风习俗。二是适应现实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所倡导的新的生活习俗。<br>2、封建迷信<br>迷信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说,没有科学依据。科学是一种允许自我证伪的动态开放的可靠方法(科学不是任何科学理论),讲究的是形式逻辑和证据。而迷信是无条件接受,不允许质疑、没有形式逻辑、不需要可靠证据,是盲目相信。<br>三、影响不同<br>1、传统习俗<br>在社会主义社会,传统习俗有两重性,存在着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相对立的习惯,一方面,存在着社会主义新风俗习惯,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新风俗习惯,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br>另一方面,存在着旧的风俗习惯.在旧的风俗习惯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我们要进行具体分析,区分出精华和糟粕,以摒弃其糟粕,而吸其精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用。<br>2、封建迷信<br>社会上或民间,有人以“算命”为标榜,推出计算机算命、特异功能预测等,动物算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设备,制造种种神秘效果,欺骗愚弄群众。封建迷信活动已从传统模式,演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制度的团伙形式。并且,活动的组织者及骨干成员,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巫婆了,而是呈高学历高素质方向发展。<br>他们利用某些专业知识,将真伪科学相互掺杂,加工成新的科学外衣。这样,普通人很难分辨其真伪,受迷惑的可能性极高。封建迷信害人欺世,恰似一剂精神鸦片,迷信不破除,社会难以健康发展。</h3> <h3>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结束了本次读书社活动!活动的圆满结束,离不开各位大朋友的积极配合!感谢大家!期待四月份的读书社活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