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月23日,学习第一天,气温隔空与家乡雷同,实是身处南国,似在故乡。深圳,善解远道而来的鄂州人意。</h3> <h3>上午8:40,简短的开班仪式上,来自华师的宋教授为大家介绍华师在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前沿城市的发展以及此次培训班的目的。不愧是华师人,全程脱稿,人帅,有才。鄂州的领队领导梅书记言简意赅强调此次学习的要求,最后学员代表曾老师也说出了全体人员的学习希望。<br><br> </h3> <h3><br> 准时九点,南山教科院的茹清平为我们做了题为《新时代专业名师的专业发展》的报告。<br> 茹教授谦和儒雅,语调平和,是一位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向教学研究的学术型教授。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业起始,学习名师课例,及时反思,潜心研究,带两个班,绝不雷同。今天他的核心是如何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培养更多的专业名师。茹教授从自己的实际案例上升到研究层面,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艰涩高深的研究总会让人望而生畏,且看这位茹教授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涵养,写诗填词作赋,挥笔即就,他的敬业与“精业”顿时吸引全场学员的注意力,有图(还有诸多没有拍下)为证,真教授也,不需絮烦。<br></h3> <h3> 下午临时更换了授课教师,(华师资源就是丰富),当然也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头衔。不过听完介绍,我对他印象分加分不少,因为他来自教学一线,和上午的教授不同的是,茹教授已成为专门研究员,他依然是一名初三毕业班老师,因此内容少了高大上的构建性理论,更多的是接地气。他从资源建设,课堂组织,新型课堂三方面说开去。很有心地留存了教学过程中老师出现的细节性的知识性问题,以此为例,引以为戒。至于后面其他资源诸如微课,录屏,感谢华师大,我的学校早已实行 技术还算略知一二,共勉之。<br> 至于自学,展学,互学的课堂组织,应该说有同感,并且在之前教学中有施行,唯一困惑就是在短期内成绩取得的压力下,行成此模式还是有局限性,毕竟需要时间形成习惯模式。最后的新型课堂,我想作为华师合作的学校,翻转课堂, 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我们还算经历以及见证过,听完“双师教学”模式讲解后,个人觉得快速拔高新教师,促使专业成长应该还是可行。但平时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个人观点),之前跟我搭班的范婷老师刚刚毕业即尝试过学生自学,试讲,最后因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无疾而终。作为一名见证者,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应验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在我看来即所有适合学生学情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真正适合所有学生的,有助于提升每一个学习层次学生成绩的,都是真。当然真的背后是一个教学领导的前瞻性,决策力,坚持力,以及一个老师的思考力,执行力。<br> 在我看来,教无定法,唯得是法。眼下热热闹闹的课堂模式很多,绚烂之至归于平淡的真,才显可贵。<br>(零零散散记于听课之时,留存纪念今日学习结束)<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