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鲁迅小道” 追寻先生足迹

陈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其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尤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1927-1936)是在上海虹口度过的。为了追忆先生,虹口区政府沿着鲁迅先生在虹口生活工作的足迹,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个与鲁迅有缘的场所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近千米的“鲁迅小道”,包括故居、文化旧址等,旨在开发一个</span>城市建设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两次漫步在有“鲁迅小道”标识和指示牌的街道,追寻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走进历史,体味文化,感受先生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感悟先生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战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走入“鲁迅小道”,你可以发现地面上嵌入不少标有“鲁迅小道”字样的指示标牌,上面还标有一支笔,不竟让人联想起鲁迅曾说过:“我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p> <p class="ql-block">  在横浜路一处建筑工地的外墙上,绘有与鲁迅先生联系密切的6个场所,3处故居: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和大陆新村;2处文化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内山书店旧址;1处文化空间:多伦文化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示意图可以看出,这条“鲁迅小道”串联的鲁迅前后三处居所和内山书店、左联会址,以及鲁迅经常光顾的多伦路文化空间相距都很近。短短千米的“鲁迅小道”,浓缩了鲁迅先生生命中最后10年的光阴。</p> 鲁迅故居景云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27年10月8日,晴。上午从共和旅馆移入景云里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摘自《鲁迅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迅小道”的起点从鲁迅到上海后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从广州移居上海,先在闸北共和旅馆暂住,10月8日便迁居景云里23号。</p> <p class="ql-block">  在多伦路上看到的镌刻着“景雲里 1925”字样的石库门式的牌坊,是多伦路“历史文化街”的借景。</p> <p class="ql-block">  景云里现在的门牌号是横浜路35弄,横浜路与东西向的多伦路相接。鲁迅和许广平先住在景云里23号,但“因原寓所环境嘈杂,又因后门邻居家孩童经常顽皮搅扰,故觅屋迁居”,于1929年2月21日搬到17号。</p> <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曾住过的23号 ,我们去时遇见对门的老先生,他告诉我们这里现在是民居,让我们留意挂在墙上那些名人旧居的铭牌。</p><p class="ql-block"> 由于景云里地处当年的左联文化圈内,因此这条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弄堂,却是左联文人们聚集的地方。除了鲁迅,叶圣陶、茅盾、冯雪峰、柔石、周建人、陈望道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和活动,因此景云里被称为“历史文化名里”。</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名人的故居都成了民居,只剩下几块挂在墙上已经褪了色的铭牌,似乎还可以让人们追忆起当年这些文化名人们在此生活战斗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现今在景云里13号设立了“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展,讲述鲁迅在景云里居住的两年零七个月中发生的故事,展示先生与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陈望道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往来及其生活。可惜我们来到这里时,大门紧闭,告示需提前在网上预约,深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  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在景云里出生,许广平曾饱含深情地写道:“景云深处是吾家”。</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景云里破烂不堪,周边已在拆迁,这条文化名里的去留,相信当地政府一定会有适当的规划。</p>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2日,星期日,晴。往艺术大学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p><p class="ql-block"> ——摘自《鲁迅日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鲁迅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演,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上世纪3三十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旗帜人物是鲁迅。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蒋光慈、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的新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是一幢坐北朝南、砖混结构的假三层花园住宅。鲁迅先生在左联与柔石等革命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院子里矗立着左联五烈士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主要是宣传、研究左联,对有关左联资料的征集保管等工作。该馆藏有文物、资料、图书2000多件。基本陈列分为筹备与成立;组织建设;正义斗争;文学成果和解散与影响五个部分,共展出实物、文献和照片400多件,系统地反映了左联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  左联成立大会会场复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  左联首届常委,鲁迅是左联发起人之一,左联精神领袖,左翼文化运动主将。</p> <p class="ql-block">  左翼文化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鲁迅站在讲台上的版画。</p> <p class="ql-block">  朝花社是1928年11月在上海鲁迅寓所景云里23号成立的一个社团。得名于鲁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许广平创办的《朝花》刊物。这期间,柔石得到了鲁迅特别的关爱和指导。</p> <p class="ql-block">  左联机关刊物《前哨》于1931年4月创刊。</p> <p class="ql-block">  《前哨》第二期改为《文学导报》,鲁迅、冯雪峰主编,同年11月出至1卷8期被禁停刊。</p> <p class="ql-block">  鲁迅和冯雪峰在柔石等左联五壮士被害,通宵编辑《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后,两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鲁迅书稿。</p> <p class="ql-block">  参观纪念馆后,深有感触,似乎看到了一群在白色恐怖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民族志士,<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到了作为革命斗士的鲁迅,他们</span>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的精神和意志,令人肃然起敬。</p> 多伦文化艺术空间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近年来,经过开发打造,已改建为“文化名人街”。</p> <p class="ql-block">  多伦文化艺术空间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p> <p class="ql-block">  多伦文化艺术空间曾举办《鲁迅的文化生活》专题展览。展览以鲁迅日常生活为元素,展现了鲁迅在虹口10年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涵盖他在电影、阅读、美术等方面的生活情况。</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时那里正在重新布置新的展馆,估计不久将会有新的关于鲁迅题材的展览会。</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四川北路窦安乐路(现多伦路8号)的公啡咖啡馆,由日本人开设,楼下卖糖果和小点心,二楼喝咖啡,因较隐蔽且离鲁迅住处较近,鲁迅常在这儿约见文学青年。1930年2月16日,“左联”筹备会也是在公啡咖啡馆举行的。1996年因四川北路拓宽被拆除。如今只留下墙上公啡咖啡馆遗址的铭牌。</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多伦文化艺术空间”又开设了一家“公啡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咖啡馆内部装饰设计以鲁迅为主题,试图还原当时的情景,让人追忆鲁迅,鲁迅依然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上矗立着很多铜像,它们是虹口区政府为纪念历史上曾在虹口区生活过的这些知名人物而立的。</p><p class="ql-block"> 鲁迅正在与文学青年交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1899-1935,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之一。1933年3月初搬入虹口,与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p> <p class="ql-block">  茅盾,1896-1981,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曾三次居住在虹口。</p> <p class="ql-block">  冯雪峰,1903-1976,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曾三次寓居虹口。</p> <p class="ql-block">  沈尹默,1883-1971,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1946年定居虹口海伦路504号,直至1971年春病逝。</p> <p class="ql-block">  丁玲,1904-1986,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3年曾居住在虹口。</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1928至1935年居住在虹口。</p> <p class="ql-block">  柔石,1902-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曾与鲁迅同时居住在景云里。</p> <p class="ql-block">  内山书店店主,国际友好人士,鲁迅先生的挚友,日本冈山人。1916-1947年始终居住在虹口。</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鲁迅小道,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个瘦小而刚健的身影,手里总是夹着一支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脸色冷峻,</span>白天脚步匆匆地穿行在横浜路、多伦路、四川北路一带的马路上,或进书店、或上医院,或与人约谈;晚上则手执一支“金不换”毛笔,在灯下奋笔疾书。</p> 鲁迅故居拉摩斯公寓 <p class="ql-block">  1930年5月12日晚雨。夜同广平携海婴迁入北四川路楼寓。</p><p class="ql-block"> ——摘自《鲁迅日记》</p> <p class="ql-block">  鲁迅在虹口的第二处居住地北四川路楼寓,即拉摩斯公寓A座三楼四号。当时鲁迅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等社会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随时可能被捕,经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介绍,搬迁至拉摩斯公寓。</p> <p class="ql-block">  拉摩斯公寓也见证了鲁迅与瞿秋白、陈赓、陈云等共产党人密切交往的生动故事。</p> 内山书店旧址 <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9日,小雨。午后往内山书店买《社会文艺丛书》二本,一元八角。</p><p class="ql-block"> ——摘自《鲁迅日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山书店是上海最早的外文书店,店主是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鲁迅到上海不久后,即到内山书店买书,并结识了内山夫妇,成了挚友。鲁迅日记中多次记载与内山夫妇之间往来琐事。</p> <p class="ql-block">  内山书店主要销售进步书籍,甚至包括一些当时违禁的书籍,同时也为一些进步人士提供掩护,成为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联络点。</p> <p class="ql-block">  鲁迅不仅在内山书店买书,因居所不宜公开,所以信件一律交由内山书店转交,还在那里会客。鲁迅的很多作品,也是内山书店发行至国外的,两人之间的信任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阴路和四川北路路口的山阴路工商银行是内山书店的旧址,银行一楼专门辟出了一个展厅,展出了“鲁迅与国际友人内山”交往的故事,因为这个展览办在银行里,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最有文化的银行”。</p> 鲁迅故居大陆新村 <p class="ql-block">  1933年4月11日,晴。午后得母亲信,七日发。是日迁居大陆新村新寓。</p><p class="ql-block"> ——摘自《鲁迅日记》</p> <p class="ql-block">  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鲁迅在1933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1936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鲁迅接待过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多少个难忘的日夜,鲁迅与他们倾心交谈,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赠于瞿秋白的对联,也是鲁迅与共产党人同甘苦、共患难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鲁迅逝世后,许广平迁居淮海中路淮海坊时曾带走。1950年恢复鲁迅故居时由许广平捐赠,并由其亲自按当年原状布置,复原鲁迅故居。</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有一张设计独特的西式书桌,是瞿秋白在上海养病时常用的。1934年,瞿秋白去瑞金革命根据地时,把这张心爱的书桌留存在鲁迅家中。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当局杀害,鲁迅便把书桌视为亡友的纪念物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内家具都非常简朴,没有一张沙发,墙上挂着的是海婴的照片,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鲁迅,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书本之外的鲁迅。</p> 鲁迅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走完“鲁迅小道”,感觉意犹未尽,又来到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在上海时,曾多次来到虹口公园,为此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同时还建立了鲁迅纪念馆。1988年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前矗立着鲁迅先生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馆名为已故周恩来总理亲题。纪念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外形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传统风格。</span>馆内的1.7万余件陈列品,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社会和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p> <p class="ql-block">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在“自嘲”中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炽热情怀,到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将和他精湛的著作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两次漫步“鲁迅小道”,除了缅怀和追忆鲁迅先生外,更直观地感受到了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左翼文艺家为劳苦大众、为建立新中国,不畏艰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深受感动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  谢谢观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培正、陈琍</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Huawei P30 Pro,</p><p class="ql-block"> iPhone Xs Max</p><p class="ql-block">文字及编辑:陈琍</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参考网络资料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