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情满天

雪地警犬(白平)

<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情满天</p> <p class="ql-block">   一、初涉教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p><p class="ql-block"> 而母亲,就是一名老师。她视三尺讲台为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地从事着小学教育工作。几十年来,她这辛勤的“园丁”,精心耕耘着那片郁郁葱葱的“苗圃”,直到退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片恋土。</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四年,母亲从四川简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便留在了该校的附属小学教书,从此便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转战贵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父亲所在的四川军区训练团集体转业到贵州后,母亲也便从“天府之国”,调到了地处贵州水城汪家寨,父亲所在的建井工程处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水城建井工程处负责汪家寨煤矿主平峒的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上千名建设者,在这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的大山深处,用一腔热血,诠释着忠诚和信仰,书写着青春和理想。</p><p class="ql-block"> 汪家寨,这片千百年来,未开垦的处女地,在父辈的努力下,终于沸腾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创业起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到了建井处工作后,组织上考虑到她是全处仅有的两名“科班生”之一,便让她参与筹建单位上的职工子弟学校。</p><p class="ql-block"> 很快,几间油毛毡房,便被母亲他们改造成为校舍。煤矿上废弃的一些坑木、板材,被他们制作成了课桌、板橙。</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三十余名随父辈转战南北,正借读、拥挤在当地农村小学一间教室里的职工子弟,一下全部转到了建井处子校,成为该校一至三年级的首届学生。</p><p class="ql-block"> 至此,这些年龄不同,年级各异的学生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简陋的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荡漾在知识的海洋里了……</p><p class="ql-block"> 无论岁月怎样变迁,不管地域怎样变化,也不论单位称谓怎样更改,从四川的简阳,到水城的汪家寨,又到贵阳的沙冲,再到六枝的大用,母亲始终坚持守望着那三尺讲台,倾情打造着那些可爱的“花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来形容母亲,我觉得一点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母亲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凝聚在了三尺讲台上。不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改作业、跑家访,也不论是课余谈话、专门辅导,还是教研探讨、教学演示,母亲历来都是爱岗敬业的典型。为此,她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工作中,母亲从汪家寨开始,便是单位上“响铛铛”的夏老师,也是从那时开始,她这不脱产的“教导主任”,一当,就是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文革风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母亲和几位同事受到了冲击。</p><p class="ql-block"> 校园里,母亲被贴了很多“大字报”,后来又被“造反派”勒令下放到矿上的土建队当工人,她被迫从三尺讲台转到了钢筋班劳动。</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校园和学生,母亲心里十分难过,我曾好几次看到母亲暗自流泪。</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也就一个多学期吧,“停课闹革命”终止后,学校又有了读书声。一些学生家长向上提出:“夏老师她们有什么错,不就是家庭出身问题吗?什么白专典型?!瞎扯!”</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矿上的军代表向母亲她们几个被“勒令改行”的老师,下了“军令”,让她们立即重返讲坛。</p><p class="ql-block"> 母亲又回到了她心爱的三尺讲台。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她仍然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教书、育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倾情付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小教高级”职称。</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对烈士子女和贫困生,她更是将爱倾情付出。吃的、穿的、用的,只要家里有,母亲都毫不吝啬,一定会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 至今,还有很多当年得到母亲帮助的学生,一提起这些往事,仍然会感动,会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学校的“全能型”选手,几乎所有的课程她都涉足过,所有的“顽童”,她都接触过,在她调教下,这些让人头疼的“后进生”,纷纷“改邪归正”。</p><p class="ql-block"> 她用一颗挚爱之心,精心哺育广大矿工的儿女。母亲的一些同事,这样评价她:教学能力很突出,语言表达逻辑性强,课堂上风趣幽默,学生都很喜欢听她的课……</p><p class="ql-block"> 母亲用自己丰硕的教学成果,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敬重、好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往事如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从教,可谓桃李满天。</p><p class="ql-block"> 在她所教的学生中,年龄大的,已有七十出头。学生中,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母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打造了一批批有用之材。</p><p class="ql-block"> 一说到自己的学生,她便如数家珍:哪个学生好学、哪个学生调皮、哪个学生有什么特点、哪个学生后来有了出息、哪个学生当时的家庭条件是什么……她记得十分清楚,会向你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光荣着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九十年代中期,光荣退休了,离开了她最后一个涉教岗位——六枝矿务局教育处教研室。</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母亲还常常心系校园,情牵学生。她和学生互动,与同事共欢,参加了不少的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母亲出门少了,时而独自在家回首那些蹉跎岁月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她常常感到欣慰,觉得自己为“三线建设”,为职工子女全力付出过,问心无愧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她只是学生们的一个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说师恩难忘,这话不假!</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大多记情,特别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走出来的学生们,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这不,2021年3月20日,在母亲历史岁月的长河中,又添上了精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这天,她近六十年未曾联系的学生谭光学,在其子的陪伴下,将专程从六盘水赶到贵阳,去拜见自己当年的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 闻知此情,母亲特别高兴。一大早,她便坐立不安地在等待、期盼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   九、回望当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记得,谭光学是水城建井处子弟学校招收的首届学生之一,他和职工子女孙常学、孙慧清、刘安全、黄建中等人,是一个班。当时,全班就十名学生,但只有他一人是来自当地沙坝场乡下的,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在班上同学中,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他年龄偏大,话语不多,性格内向。但农村小孩那种特有的厚道、朴实、能吃苦、不服输的特点,在他身上却熠熠闪光。</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记得,谭光学勤学好问,记性好、悟性强,学习成绩后来居上。母亲把他们带到县城去参加毕业汇考,全班合格,一炮打响!</p><p class="ql-block"> 后来,谭光学顺理成章地拿到了由处工会负责人付茂尝(代管子校)签发、由我母亲颁给他的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小学毕业后,又顺利考上了威宁县初级师范学校,继续当学生,苦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跪拜恩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老师……”一路风尘的谭光学,终于来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刚把谭光学迎进家门,他便泪流满面。霍地,他一步上前,单膝着地,一把拉住我母亲:“恩师啊,我今天终于可以向你当面致谢了!”</p><p class="ql-block"> “快,快起来!别,别这样……”</p><p class="ql-block"> 母亲拉住自己学生的胳膊,泪水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这场面,无不让人动容和震撼!</p><p class="ql-block"> 半晌,谭光学平静下来后,感叹道:“没有你当年的关爱和鼓励,那有我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他缓缓地打开了话闸门:“前不久,全靠子女们帮忙,我才联系上了你,给你打了电话……”</p><p class="ql-block"> 从他和我母亲的交谈中,我知道谭光学文革初期,从威宁师范毕业后,分到了水城青林公社学校当了老师,后来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抽调到了水城南开区中心小学任教,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想到自己当年的学生,也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她更没想到,谭光学在三尺讲台上,勤奋耕耘,成绩斐然。</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在工作中,不但多次受到表彰奖励,而且通过自学,还一次性考取了“小教中级”专业技术职称。</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的儿女均已成家立业,他也正享受着天伦之乐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一、传承师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老师的记性特好!</p><p class="ql-block"> 在和我母亲的交谈中,他居然还能背诵出一些当年我母亲授课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他说,前不久和我母亲通完电话后,他彻夜难眠,激动了一晚上。他想起了学校不但没有歧视他这位农村小孩,反而还更加关爱他。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母亲几乎天天都要过问他。</p><p class="ql-block"> 他记得自己出操甩的是“同边手”,是母亲手把手地纠正他;他记得当时自己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是母亲常常暗中救济他;他记得他到县里参加毕业汇考,是母亲一路陪伴,给他和大家撑腰打气的……</p><p class="ql-block"> 他说,让他永生难忘的是,当年他到威宁师范学校读书不久,便想辍学回家干点小工,帮补家庭。当他在给我母亲的信中,流露出这个想法后,我母亲立即回信,劝导他:“这书,你必须读下去,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住!否则,你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你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你……”</p><p class="ql-block"> 正是母亲这封信,点燃了谭光学心中的希望,让他战胜了当“逃兵”的念头,迎接了挑战和考验!</p><p class="ql-block"> 说到动情处,谭光学几次哽咽,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母亲尽量控住自己的情绪,心里却一直激动着。她兴奋地与谭光学共同追忆着那些年,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老师后来还告诉我母亲:“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后,我曾被评为市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但当时家中有事,未能去市里参加表彰会”。</p><p class="ql-block"> 他呷了口茶,又说:“事后,区里把会议材料转交给我,我一看,表彰名单里,有我,也有你!我们师生俩,榜上都有名”。</p><p class="ql-block"> “唉,我好后悔没去参会哟!要不然,早就见到你了……”</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显得有些沮丧,他长叹了一口气:“好在从会议材料中,我知道你在六枝,还在当老师”。</p> <p class="ql-block">   十二、礼重如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师生重逢话当年,仍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p><p class="ql-block"> 陡然间,谭光学站起身来,说:“夏老师,我这当学生的,今天也没带什么物品来……”</p><p class="ql-block"> 谭光学一边说,一边将随身携带的一面锦旗,慢慢打开、抚平,双手递到我母亲面前:“这是我回报老师的一颗心,一片情!上面,都是我早就想对你说的真心话!”</p><p class="ql-block"> 说完,他神性庄重,一脸深沉。又像回到了当年那个站在我母亲面前惴惴不安的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哎呀,你,你这是……”</p><p class="ql-block"> 母亲顿时语塞,泪水一下又湧出了眼眶。</p><p class="ql-block"> “谢谢啊!感谢你还惦记着这份师生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双手颤抖着,接过了这面锦旗,脸颊上荡漾着抑制不住的笑:</p><p class="ql-block"> “这是你给我的最好的见面礼,我会永远珍藏……”</p><p class="ql-block"> 是啊,这面锦旗太珍贵了!演绎师生间的情谊,还有什么礼物能超越它呢?!</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母亲一生获得的各种奖状、荣誉证书一大堆,那都是组织上颁发给她的。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退休多年后,还会荣获锦旗,而这面锦旗,竟是自己一位几十年前的学生赠予的!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呀!</p><p class="ql-block"> 她能不激动吗?!能不舒心吗?!</p><p class="ql-block"> 我也为母亲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 提笔至此,我有些冒昧地套改了一句时下的流行语:</p><p class="ql-block">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老母亲睡觉都会笑醒的!</p><p class="ql-block"> 我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