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当当当...此起彼伏的打铁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安新白洋淀端村镇,一间破旧狭窄的老屋里,一对老夫妇,手握着铁锤,有节奏的敲打着每一块赋予生命的钢片,耀眼的铁花随之四溅开来,映红了他们乌黑苍老的脸,也照亮了被炉火熏得黑漆漆的墙壁。男主人,赵小铲66岁,女主人,刘大新67岁,以前端村镇有十几盘烘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迭,唯一留下的就是赵家烘炉,这是安新县唯一存在的烘炉了——赵家烘炉。赵家烘炉已传承七代,【黄字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不仅仅是一种传承,一份回忆,更是一弯乡愁。<br>延续至今,有其时代的印记,不论是水乡的百姓还是旱地的农民,生产劳作的农具,都需要铁匠来完成。多年来的打铁经验,让赵师傅对六十多种生产农具,熟记于心,只要你说出你要打造的器具,他便能打造出来,而且用起来还特别得心应手,方便了十里八乡的百姓,这也是两位老人舍不得放下的原因。<br>如今,他们渐渐老了,唯一的儿子早些年还陪着老人干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儿子也成家立业,这些活计已经养不起家了,儿子不得不外出经商,这份手艺也就没有传承的人。<br>如今,农业的机械化,对老人的这份手艺也是一种冲击,老两口接的活计也越来越少了,体力也不如从前了,总想放下,颐养天年。可这么多年,老两口围着火炉,听惯了你来我往彼此默契的敲打声,一旦放下,清闲下来,还真是有些不舍! <br>如今打铁的场景在很多人心中早已逐渐淡忘,在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工业化的加工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或许也只有经济条件稍差或交通不方便的乡间,才能找到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手艺。<br> 位于端村大堤上的赵家烘炉.<br> 俗话说,天下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赵师傅自十八岁学徒、24岁掌管炉头,这把铁锤就再没有放下,老伴刘大新自从嫁入赵家起,拉起风箱,炽热的炉火就生生不息,延续至今,十八斤大锤一抡就多年。 刀具在炉火中熔炼。 赵师傅聚精会神的冷锤煅整各种农器具,铁花四射 随着铁锤此起彼伏的锻打,铁花四溅。飞溅的铁花经常烫伤赵师傅的肌肤,女主人帮赵师傅吹出溅入眼中的铁屑。 每件铁器成型时都需要打印上黄字号印章。 <br> <br> 祖辈传给赵师傅百年铁砧己锈迹斑驳. 传承百年的黄字号钢印。 每年农历2月15传说中太上老君生日,打铁匠祭拜日子. 每当老两口干的热火朝天时,总有乡邻驻足观看,还有农户等待购买 每天都不时有商家或用户打来电话定制铁器农具,当下他们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能用微信交易支付。 老两口因文化低,但他们有自己特有的记录方式,农户定做的工具从未出过差错 老俩口的午饭 赵师傅每天辛苦的劳作,加上炽热的火烤,赵师傅常常是大汗淋漓,豆大的汗珠,布满脊背。 布满老茧的双手 女主人挥动大锤的双手落下伤痛,手腕缠满绷带 经验老道的农户,用特别的方式检验刀具的韧度 给刀具安上把手 每件家什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这是正在进行研磨,繁重的体力让老两口感觉体力不支。<br> 天气炎热,一切工作完成后,跳入白洋淀河道洗去每天的灰尘与疲倦 傍晚老俩口在自家小院里歇凉唠嗑,其乐融融。<br> 两位老人的习愦是晚上必看的新闻联播,关注国家政策特别留意雄安的消息。<br> 孙女依偎在爷爷奶奶怀里,听老人讲古老打铁的故事 老人出行送货要骑自行车到十几公里外县城。 县城商铺所卖的农渔铁具都出自赵师傅之手,一百多种活技熟记于心。 赵师傅老俩口在烘炉房前的合影。<br> 随着雄安快速建设的进度,端村也将在征迁范围之内,如今年过半百的两位老人还在坚持着这份手艺不知还能坚持多少年。女主人静静地坐在炉前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因为儿子在外务工,这个手艺也养不了全家,不想继承这个行业,也预示这门手艺不能传承下去.<br> 菜园那面墙是他多年前购进的大量磨石,经过多年的使用已所剩无几,老人期盼雄安早日建成,过上安逸的幸福生活 图文;水天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