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金兽首玛瑙杯

李大美爱历史

<h3> 这件唐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是我国第一批永久禁止出境的国宝级文物。<br> 整个杯体高6.5厘米,长15.6厘米 ,杯口径5.6厘米,兽首杯制作原料是一整块世上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以深红、淡红色为主调,中间有一层略呈红润的乳白色夹心。玛瑙多产自西域,中国虽也有玛瑙产出,但大多以白、黄、绿单色为主。而兽首杯的缠丝玛瑙,与魏文帝曹丕在《玛瑙勒赋》中的描述不谋而合“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明代《潜确类书》也载“玛瑙出西洋者,名番玛瑙,红色为佳”。这种产自西域的玛瑙原料和制品自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流入中原地区,深受上流社会青睐。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西域的玛瑙制品继续以贡品的形式流入中国,康国、吐火罗、波斯均向唐朝进献过玛瑙器,《唐门.德宗纪》称“倭国献玛瑙大如五斗器”,《唐会要》载吐火罗将大量未加工的玉石贡献给唐庭。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明确记载。<br> 而我们面前的这盏兽首杯是唐代唯一的一件玛瑙俏色玉雕制品,所谓俏色,是指在一块自然形成的璞玉之上,原色特点被非常巧妙的运用,利用天然色泽进行设计和雕刻,取势造型,依势布局,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br> 兽首杯的造型特点源自古希腊的酒具“来通”,为流出之意,人们相信来通为圣物,贮酒可防止中毒,祭典时,举起来通一饮而尽,可视为致敬酒神。这种器型曾广泛流行于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萨珊王朝(今伊朗),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传,在经年的岁月中,丝路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融入自己的文化特色,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来通”。<br> 从兽首杯的制作风格来看 它拥有的中国传统元素较少,又与古希腊直立性来通不同,整个器型较为平缓柔和,主要应该是受到了粟特系来通的影响,这与唐朝时期粟特人大量且长期性定居在境内的情况相符合,也侧面说明了唐朝贵族猎奇的心态和崇尚胡风为时尚的宴饮方式。<br> 兽首杯的制作地点目前该说法不一,有的说来自西域的贡品,有的说原料为西域进贡,雕刻出自唐朝工匠或居于长安的中西亚雕刻师之手,无论怎样,兽首杯都是一件杰作,雕刻师匠心独运,将璞玉原料的粗端雕成杯口,外延两条圆凸弦,流畅自然;细端琢为兽首,为牛头形态,双眼圆睁,炯炯有神;两只羚羊角粗壮有力,呈三角形螺线延伸连接杯身两段,成为玛瑙杯的把手,稳固而且美观。两耳高高竖起,微向内收。兽嘴部分称为流,用黄金打造成金帽塞,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唇上毛孔、胡须也刻画的细致入微,金色的嘴塞和整体的玛瑙暗红形成反差,弥补了兽嘴处色泽偏暗的不足。整个杯的造型极具动态感,好像即将离弦一样奔赴前方,充满生命活力和自然野性之美,做工精细,外表亮丽顺滑,发散着温和而又自然的光泽,巧妙的设计也透露出强烈的艺术气息。<br> 如此工艺精湛,身世成谜的玛瑙杯,在它制作之初盛取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琼浆玉液?最有可能的是“葡萄美酒”,葡萄酒在汉代就传入了中原地区,初唐,据《册府元龟》记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在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后,将马奶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太宗李世民亲自监制,酿出了八中色泽的葡萄酒。<br> 在大唐的东都洛阳或是长安西市,有着许多的胡人酒馆,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五首》里层描述过长安城里的胡人酒肆,“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胡肆吸引人的不只有美酒,还有胡姬,这些来自西域的美女,不仅当垆卖酒,而且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异国情调让唐代的许多贵族与文人墨客酒后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句,酒仙李白更是个中翘楚,不仅爱酒,更爱美人,对胡姬从不吝啬溢美之词,最有名的大抵莫过于一首《少年行》“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br>  杯酒可饮,亦可观史。从有西域血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到唐时的胡酒、胡肆、胡姬,这个深受胡风浸染,繁盛、开放的大唐,留下了一笔璀璨的精神财富,而今又逢盛世之中国,千年后丝路重启,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又会在华夏之地熠熠生辉!<br>  明代学者黄省曾赞美玛瑙杯曰“仙人将桂阙,携去引流霞”,诚然,如此美丽而又神秘的玛瑙杯,被仙人用来装天上的流霞,才应是最相宜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