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趣事

Sam 大叔

那年,一曲【医疗队员在坦桑】的优美旋律,还有一段马季“非洲拉菲克”的相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援外人员的注目。然而,在炎热的非洲大地,他们是怎样地生活,媒体上却鲜有披露。作为一名亲历者,现把【非洲趣事】献出,这是继【非洲家信】和【非洲杀猪】之后,我对当年援外生活的最后一篇回忆。<br><br>相对于援外事业的伟大意义和光辉历程,本文仅着眼于当年的几个小小生活侧面。<br><br>既然称为“趣事”,部分素材的选择,可能略显格调不高,内容不雅,为避免被外人误读,枉我一片苦心,特把此文列为“内参”级别,仅供身边的朋友、战友、亲属阅读,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br><br>一、芒果<br><br>文革期间,一外国总统把芒果当作礼品赠送毛主席,他没吃,转赠给北京工宣队,工人们用蜡制成仿品,转发全国供人瞻仰。一时间,送芒果,迎芒果,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大事件。<br> 我一北方人,从未见过,更未吃过芒果,猜想它必定极为珍贵。踏上非洲大地,却发现遍地都是芒果树、椰子树和木瓜树。住在中国大院里,它们随手可摘,我完全没想到,自己的生活竟与那神奇的水果近在咫尺。听人说过非洲是“吃饭三棵树,穿衣三块布,建设靠援助”。人饿了,就爬上树,摘些野果当饭吃。女人的服装不是衣服,而是三块方布,披在头上和围在身上,男人们也就腰间围一块布了事。 一到傍晚,专家们走出房间在大院里遛弯,当看到身穿老头衫的人,背部呈现鲜黄色的汗渍,旁边人就会告知,那是芒果吃多了。我不懂,吃芒果为何出黄汗。<br><br>猜得出来,不少人出来散步,完全是为了享受与那几位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医疗队员擦肩而过的片刻刺激,嗅闻她们身上散发出的雪花膏芳香。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这点追求不算过分吧。不过,我们几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就没去凑那个热闹,用球场上的狂奔,来消耗体能,泻火。<br><br>生活在赤道下,离不开水果,常有黄河牌大卡车开进院子,人们凑到车尾,车上人用铁锹把鲜橘或鲜橙搓进每人端着的脸盆里。分菠萝时,每人拎两个回屋去。若是分香蕉,每房间派出一人,扛回一大串两人慢慢吃。各种热带水果很多,但就是见不到亚热带的苹果和梨。每当有中国远洋轮靠岸,海员们来中国大院打球,他们带来的礼品中,苹果最受欢迎,我们握在手里都舍不得吃,只是闻,很像电影【上甘岭】。<br><br>离开非洲这么多年了,对于芒果,我始终有三个疑惑未能解开:一是那芒果究竟为何人所赠?有人说是刚果总统,有人说是巴基斯坦总统,还有人说是菲律宾总统,媒体上并未见到明确的历史记载。二是为何把这么普通的热带水果当作国礼赠送,对方出于何种考虑,赠送时,双方又说了些什么?三是对方赠送数量究竟是一个,一箱,还是一筐,那些新鲜芒果最终下落如何?<br><div><br></div><div>不管怎样,一粒水果轰动全国,是那个时代的人,留下的共同记忆。芒果本身没错,恐怕连它自己都未曾料到,来到一个东方国家后,会掀起如此巨大波澜,让亿万群众为之狂躁。而今,芒果早已走下神坛,成为大众们可随意享受的一种普通水果,彻底恢复了它原本的面目与功能。<br><br>二、分麦子<br><br>出国前,我们每人收到350元的置装费。在北京铁道部集训期间,统一来到北京红都服装店,量身定制了一套中山装国服(不允许买西装),拿剩余的钱到友谊商店,购买了帆布箱、皮鞋、的确良衬衫和咔叽布长裤,还有足够两年用的日用品。一次性为自己花这么多钱,是我们多数人一生中的第一次。<br><br>出国后,国内工资照发,无论职务高低,每月领取折合4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大多数人用两年积攒的钱购买的三大件是瑞士手表、飞利浦或松下录音机、中国海鸥照相机(外国相机买不起),再用剩余的钱买点香烟,回国时招待客人。<br></div> (用新买的海鸥相机,玩起2次曝光摄影)<div><br></div><div>70年代初,一个普通人出国的机会异常难得,不管去哪国,也不管出国理由,邻居们都会指指点点说,看谁谁家那小子多有出息,出国啦!<br><br>坦赞铁路的人员是分批去,分批回。归国前人们最大的烦恼,是拿什么东西给亲朋好友送礼,空手见人是绝对不行的。<br><br>在国外,我们吃集体餐,国家发放的伙食费由后勤科统一掌握。吃肉是自己养的猪,大米白面是国内运来的,只购买些蔬菜和水果,伙食费剩余较多,但又不能分给大家,于是,后勤科就买来大量罐装食品,说是用来补充营养,其实也是方便大家回国送礼。我印象中好像有:非洲咖啡、可可粉、荷兰奶粉、巧克力粉、香港乐口福、上海大白兔奶糖、广东麦乳精、福建茶叶等等。工人们手巧,用马口铁拍打出许多铁皮箱,每人分到两个,装满食品海运回国。所以,每当援外人员的远洋客轮抵达广州口岸,从轮船卸载下成千上万的铁皮箱时,局外人都十分好奇,不知铁路工人们从非洲带回了些什么东西。这里面的奥妙,也只有援外人员自己清楚。<br><br>一到晚上分发罐头时,人们自动把走廊灯熄灭,因为在中国大院里,除了我们,还有医疗队,也有在医院里住院的其他援外专家组病患,我们不想被外人看到。<br><br>自己人相互低声传告,说“分麦子”啦。在黑暗中,一个个溜到后勤科,捧着自己分到的物品,悄悄回到卧室,装进铁皮箱。<br><br>如果没记错,“分麦子”应该是电影【金光大道】的一句台词,被我们拿来当暗语。平时一提到“分麦子”,自己人都清楚它的含义,外人只能发蒙。<br><br>当年,也就那么几部电影,翻来覆去放映,影片对话早被人们背得滚瓜烂熟,附近的黑人兄弟也来凑热闹。他们的感受很独特,问中国工人说,都是铁路员工,为什么李玉和穿着呢子制服,而你们现在穿得又旧又破呢?这话真挺噎人的。领导知道后立即下令,凡发现有人身穿破旧的补丁服装,而把好衣服带回国内者,一律处分。还有的黑人问,既然密电码的消息泄漏,干嘛不更换新密码,何必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这问题也挺古怪,电影咱也看了数遍,从未往这方面想过。 <br></div> 三、坐底舱<br><br>中国工人之间,偶尔也会发生争执,相互间最为恶毒的咒骂,莫过于“小心回国时让你坐底舱!”<br><br>这话,还得从头说起。<br><br>当年民航尚未与非洲通航,须搭乘外航的班机往返。因国家外汇紧缺,就把援外人员分成两类,干部(领导、工程师、翻译)可以搭乘飞机,工人们只能乘坐远洋客轮。当年往返非洲运送工人的,主要有光华号、明华号、建华号这三条远洋客轮。<br> 其中这艘游轮最值得一提,它是一艘原名为 ANCEVELLER 的法国游轮,1962年下水时,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亲自为其剪彩。它满载欧洲游客抵达过上百个国家的港口,多位国家首脑和世界名流搭乘过此游轮。1973年它被中国买下,改名为“明华轮”,在10年时间里,它远渡重洋,除了运送赴非洲的援外人员,也承担过部分大型国际交往活动,如“中日友好之船”。1983年“明华轮”退役,经过整修和装饰,它坐滩在深圳蛇口,变成一个大型海滨游乐设施“海上世界”。<div><br></div><div>援外期间,一个干部若是犯了严重错误,被遣送回国时,他则失去搭乘飞机的资格,只能乘船回国。据说有一个女同志被遣送回国时,当客轮穿过马六甲海峡,越靠近中国,她越焦躁不安,不知该怎样面对家乡父老。在百般痛苦折磨之下,终于,她翻跃船栏杆,投身大海。</div><div><br></div><div>此事,对整个援外队伍震动极大。</div><div><br></div><div>那几位政工干事倒是手脚麻利,迅速拿出一个“坐底舱”遣送回国的方案,提交领导过目审查。<br><br>“坐底舱”究竟是什么样,谁也没见过。人们的大致猜测不外呼两种:一是把客轮底部位于吃水线以下没有舷窗的舱房,用来遣送当事人,也不允许他们登上甲板。二是在没有远洋客轮往返期间,就把货轮的空货仓用上,里面摆上床垫,押送人员每天把食物和饮用水用绳索吊进仓内,顺便把便桶拉上来倾倒。<br><br>也不知哪种猜测更靠谱些,反正,此后再未发生过自杀行为。<br><br>那么,什么才算犯严重错误,从而导致被遣送回国呢?<br><br>可以想象,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援外人员还能犯什么错误呢,政治的、经济的、刑事的,都不大可能。说来说去,大多错误都与生活作风有关。<br><br>有一个厨师,当工人们都下工地干活,常见一黑人女子路过中国人驻地。厨师好心,偶尔送她几个馒头,可一来二去,两人之间就发生了故事,他严重地触犯了外事纪律,被遣送回国,坐了底舱。<br><br>客观地说,两年的非洲生活,的确辛苦和寂寞,援外人员必须用极大的韧性和忍耐力,克制自己不做出格的事情,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么挺过来的吗。<br><br>可毕竟人有不同,事有例外。前面不提过“穿衣三块布”吗?果然,工人中就蹦出两个好事者,争论在三块布里面,是否还穿有内衣,并对此进行打赌,两人来到一条狭窄的山沟底部蹲在下面,仰头观望从独木桥上经过的当地女人。不幸此事败露,二人理所当然地被押送回国。临行前,身边还真有多事之人,刨根问底地询问,你们到底谁赢了,看到什么了?当事人没好气地说:“她们皮肤黑,抬头往上看又是逆光,反正里面黑呼呼的一大片,什么也没看清。”工友们笑得前仰后合,拍着他肩膀说,瞧你这赌注打的,亏大发了吧。<br><br>你别说,后来的一场意外事故,还真把此事揭开谜底。<br><br>一位司机驾驶着英吉普,行驶在狭窄的土路上,路两侧是一人高的荒草,天色已晚,视线极差。司机只觉眼前黑影一闪,并听到“咣当”一声。他与乘客急忙下车,发现一黑人女性赤条条地躺在地上,身上的三块布全被撞飞。他们赶紧抓起布块,遮盖住伤者,将其抬入车内,迅速送往当地医院。好在她并无大碍,出院后得到了中方人员的妥善照顾。<br><br>此事传出后,有人说,唉! 要早知道这结果,那俩哥们儿也不至于为此打赌犯错误呀。<br><br>我倒不这样认为。做人需要底线,若把自己的底线划得太低,触犯规则那是迟早的事。本来,援外人员回国后将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可是,一个低级的赌局,就断送了两人的大好前程,多么令人扼腕,一杯自酿苦酒,也只能自己咽下。<br><br>要说冤,还真有比这更冤的。<br><br>有两位青年男女,算是恋人吧,明知援外期间有不准谈恋爱的规定,却没搂住火,悄悄地怀了孕。掐来算去,知道肚子等不到他们的归国日期,只好向组织上如实交待,结果是“造人成功,援外失败”。其实,这点事儿放在今天,根本不是事。可在那个特殊年代,又发生在援外队伍中,此行为无法被官方容忍,二人双双成了犯错误人员,中断援外任务,被送回国内。这算什么呢?是偷情吗?人家是恋人,是作奸犯科吗?这有点儿言重了。还是工人们幽默,给这事送上一句铁路专业用语,叫“冒进信号”。</div><div><br>是呀,认真想一想,当年的中国援外人员,怀揣美好愿景,肩负国际主义重任,远赴非洲大地。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苦衷与付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几十万铁路大军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援外项目,这才是主流。<br><br>当脸上爬满一层层抹不平的皱纹时,回忆约50年前发生的趣事,心中的快感与沧桑感交织在一起,其感受很特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