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十八】毛泽东的故事——平城区十八校心灵驿站

平城区十八校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程晔星校长,走进十八校心灵驿站,聆听伟人——毛泽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一直流传着毛泽东与一碗红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炎陵水口镇有一座青瓦红墙的小院子,坐落在日夜流淌着小河的桥头,当地百姓称之为“桥头江家”。 据江家的后人回忆,他们的爷爷江德良与毛泽东之间曾发生了一碗红薯的故事,水口镇的百姓童叟皆知。</p><p class="ql-block">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向罗霄山脉进军。10月13日,部队来到水口,师部设在水口镇中心小学内。毛泽东在桥头江家办公和住宿,另外有一个警卫班的战士陪同。在桥头江家,毛泽东接见了特派员何健础,谋划了部队诸多的重要事情,在附近的在叶家祠的阁楼上,还主持了赖毅等6个战士的入党仪式。</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搜刮民脂民膏的国民党部队完全不一样。红军不但军容整洁、军纪严明,对老百姓更是秋毫无犯,还帮穷苦的老百姓打土豪、散浮财,深受人民的欢迎。毛泽东经常走进农家,和老百姓聊家常,开展社会调查。在人民的心眼里,这支共产党领导部队是值得拥护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住在江家,每天早出晚归。在夜深人静时,他都还在桐油灯下看书。第二天早上,大家起床时,就看到毛泽东已在门前的坪地上一边散步,一边像在思考着什么问题。有时,他还坐在门口的乌桕树下手捧一本书认真地读着。</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江德良忙完家里的活计已经是三更半夜,看见毛泽东居住的那间房的窗户上,还透着淡淡的油灯的光亮。“这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一定是在读书,或撰写着什么文章吧。”他心底暗暗猜想。“这么晚了,他肯定肚子饿了,我得给他做点吃的东西送去”,他一边想,一边悄悄地走进了厨房。</p><p class="ql-block">可是,当时的农家又有什么可以做宵夜的食材呢?江德良把厨房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出像样的东西出来。当低下头时,他看见厨房的一个角落里,零散地躺着几个细小的红薯。“有了,我就给他蒸几个红薯垫垫肚子,也算是我这个穷苦人的心意吧!”不一会,他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送到毛泽东的油灯案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大清早,一个战士把装红薯的大花碗送回来。“他吃了红薯没有?”江德良连忙问道。“没有,他一个也没吃,全给我们吃了。”战士认认真真地答道。战士一边说话,一边掏出一块大洋递了过来。“这碗红薯代表老百姓对我们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但是,我们的革命军队有纪律要遵守,要爱护百姓。这一块大洋,他要我亲手交给您,您一定要收下。”战士把大洋塞进老人手心后,一溜烟地跑向站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看重这碗红薯,居然拿一个银元去换呢?原来,1927年9月29日,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三湾村时,正值红薯收获的季节。部队一边在村里整顿军务,一边派出战士帮助当地的农民采收红薯。但有一些从旧式的军人转变来的战士恶气未改,未经老乡的同意就把老乡们当口粮的红薯吃了。有些老百姓有怨言。毛泽东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影响了军民团结。</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毛泽东在三湾村,向刚刚改编的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宣布了3条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p><p class="ql-block"> 桥头江家一碗红薯的故事,折射出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朴素的军民鱼水情,表达了毛泽东爱兵如子、爱民如子崇高的伟人风格,也是他以身作则执行军队铁的纪律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深情往事,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也一直没有忘记。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支部建在连上是到水口以后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后的第一批党员,我当时住在一个姓江的农民家里。”</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根植在炎陵这片热土里。虽然当年的见证人都随岁月远逝,但是不变的军民鱼水情正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把自己的心灵感悟,一笔一画记录在“童hui”手册里,相信点滴的积累终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通过程校长的讲述,同学们对毛主席严守军纪,以身作则,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做法由衷佩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把军民鱼水情的理念根植于心。明白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典型特质,也是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根本基础,也正是因为保持了这一属性,人民军队才能在历次重大考验中赢得拥护和支持,并最终创造了历史。 “这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王元斐</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元斐</p><p class="ql-block">审核:程晔星</p>

毛泽东

红薯

江家

战士

江德良

桥头

一边

鱼水情

老百姓

水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