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寄一封信仅一分钱,这个奇葩的遥远故事,只能发生在计划经济的五十至七十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信件份量稍重,邮资2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分钱可买一根冰棒,或寄一封超重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分钱可买一个鸡蛋,或寄一封稍重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分钱可买五斤白罗卜,或寄一封超重信件,如报刊杂志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一个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必须对粮食进行宏观控制、统一调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国粮票是指全国通用粮票,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油(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在异地买食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票可在全国流通,省票只在本省流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县里或公社开农村基层干部会议,要按会议标准,自带粮票或大米。参加某个工程会战,如修铁路、公路、水库等等务工,也要自带粮票或大米。异地参加某个会议,工作组下乡吃派饭,都是要交粮票的。一句话,凡是在外就餐者都需自备粮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由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粮食局印制发行,并加印印章。面额为: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拾市斤。1978年,湖南省发行的一套4枚粮票中,壹市斤的票面为第一师范,叁市斤的票面为爱晚亭,伍市斤的票面为火车站,拾市斤的票面为湘江大桥(橘子洲湘江大桥)。这4枚粮票不但印刷精美,而且开创了全国粮票竖式排版的先河,代表了湖南省所发行粮票最高设计和印刷水平,是精品中的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般居民定量基数大米25斤,干部与职工27斤,中学生30斤,高中生31斤,从事体力的有35斤,每人每月半斤油。基数粮票25斤含油半斤,超过定量25斤的,则发购粮券,俗称工种粮,是不含油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 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马路边捡到1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儿歌曾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百元台币发行于民国七十六年,公元纪年为1987年。</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牌香烟烟标,流行于1983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童年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打火机,用的是郴州火柴厂生产的火柴,买火柴还要用火柴票。火柴在2000年前后慢慢地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是七十年代的火柴盒贴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的参观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文字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