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所,繁峙口音叫“前所儿”。这个村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离我村七八里地,位于繁峙县最东部的乡镇,城里人管我们叫“东首家”,东首人热情好客、淳朴厚道。过去都属于横涧乡,现在归属平型关镇。前所村,每次回老家时的必经之地,但对前所村的文化却是孤陋寡闻,一概不知。三年前,前所村的正月十五,引起我的兴趣,第一次走进记录。</p> <p class="ql-block"> 地名不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符号,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前所村,东北方向约六公里处是闻名遐迩的平型关,东南方向约五公里是我们的母亲河----滹沱河发源地青龙泉,南有仰头山普照寺的庇护,西有繁峙十景之一的“孤山晚照”奇景。孤山,亦名龙山,东南西北走向,山形似龙,龙头直达滹沱之边,山顶有一座烽火台,战争时期这一带的放哨所。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鬼子从茹越口二次进犯繁峙,占据了大营镇,村里就在孤山坡烽火台立了消息树,派人盯守,一旦鬼子来骚扰,村民们就可以立即四散躲避。</p> <p class="ql-block"> 前所村,原叫“前锁”。自古乃守关戍边将士及随属聚居之地。附近还有“后锁”、“左锁”,过去都是平型关的哨所,村里曾经有小教场,前锁村紧临平型关,所以称为“平型第一锁”。后来村里人嫌锁字带有“锁住”的意思,源于百姓的美好愿望,便将“锁”改为所,此后就成了现在的前所。</p><p class="ql-block"> 前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村东北有关帝庙,村南有龙王庙,村西有玉皇庙。据据记载:关帝庙前的大柳树枝繁叶茂,是繁峙境内的柳树王。关帝庙后一繁峙境内的另类榆树王--------6株11枝主杆簇生在一起,周长均有尺许,高达两丈有余。一株株的古树,可见前所村的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 “灯烛府”是我了解的一项内容,找到村里上了年纪的大叔打听。古代山西,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各地在节日期间, 要驾鳌山、点旺火、挂彩灯、燃花炮,走亲访友,前后三天,驱邪逐疫,祀神纳福是元宵活动的主题。“灯官”就成为乡村元宵节期间的最高“指挥官”。节日里所有的社火活动都得通过“灯官”方可进行。相传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有个规定,官府衙门在春节期间要放假,为了地方不至于形成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皇帝别出心裁,令民间临时设置“灯官”,来管理春节期间的灯会及随时发生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灯官”都是由大家推举村中有名望、有影响力的人来担任,隔几年就轮换一次。 “灯官”也就是微服私访府官,有三天的权力行驶。“灯烛府”相当于娱乐委员会,是正月十五所有活动的最大机构,正月十三所有民俗活动都要去请“灯官”。骑着高头大马,锣鼓开道,身边两个衙役,一个背印,一个背令,灯官开始出来巡查,过去的“灯官”由四个人抬着出来,后来改用过平车推着,再后来换成现在的骑马。转村,转庙用于体察民情,有案的审案,有冤的审冤。现在的“灯烛府”是郭二羊的院落,成为元宵节“灯烛府”距今有一百多年了,他的爷爷当时被日本人用刺刀刺死,现在门上还留有日本人刺穿的一个洞。</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多少年了,反正从小时候村里元宵节闹红火,就有炮打灯官和水洗灯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候也没有中断过。就连战争时期,前所村的社火仍然悄悄的在搞。十五“炮打灯官”,意在驱瘟逐疫;十六“水洗灯官”,意在迎祥集福。不管气温多低,就是零下五十度的水,也照耍不误,被洗了的人们都不会得病,而且不分老小,图的就是红火热闹,平安吉祥。大叔继续向我讲诉着有关元宵节的事儿。前所村还有一特色就是起老杆,延续了五十多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下午绑老杆、起老杆,晚上点老杆,起杆过程中还有很多庄重的仪式。应该是二十四节称全老杆,指捆绑烟花的层数,每层烟花名和点然烟花的寓义相符合。前所村虽是半驾十二节,但绑的烟花基本上是全老杆。最开始是木头架,后改为铁架,一文一武。</p> <p class="ql-block"> 在热火朝天的相互泼水中,在锣鼓喧天的欢声笑语中,灯烛府全体官员也完成了三天的使命,交令还印,一场别具风味的民俗盛宴也接近尾声,大家在相互祝福中告别家乡,期待来年的相聚。 </p><p class="ql-block"> 前所村颇具特色的正月十五,在繁峙境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民俗活动展现了一方乡土的文化,也体现繁峙人的乐观豪爽和正直硬气。前所村的民俗活动能一直延续到现在,离不开当下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更离不开村里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前所,一个你来过还想来的山村;前所,一个值得你发掘的平型第一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