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1日上午,邓州市《花洲文学》微刊编辑部与邓州市图书馆联合承办的《躬耕》读者见面会,在邓州市图书馆如期举行。著名作家殷德杰老师的《小说与素材》讲座,吸引了邓州文坛的目光。</p><p class="ql-block">上午8点半左右,邓州市图书馆活动室里已坐满了闻讯而至的文友们。九点半左右,著名作家殷德杰、《躬耕》杂志主编李大旭、副主编胡文淑、发行部主任王育潮一行人风尘仆仆而来,在邓州市作协主席张天敏,文联副主席高宏民的带领下步入见面会场,会场上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本次见面会由邓州市《花洲文学》主编江燕女士主持。</p> <p class="ql-block">江燕女士热情说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在这风光旖旎的湍河边,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旁,我们迎来了著名作家殷德杰老师、《躬耕》杂志社的李大旭主编、胡文淑副主编,王育潮主任,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p> <p class="ql-block">《花洲文学》总编张简代表花洲编委和馆方致欢迎词,她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写作者的个人努力,也离不开相互的鼓励和交流,更离不开文学杂志,《躬耕》一直以来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白月光,是南阳文学的风向标和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文联挂职副主席高宏民代表文联并以个人的名义向远道而来的客人问好,向在座的文朋诗友们问好。他说,人勤春更早,正是奋斗时。文学是瑰丽的事业,也是寂寞的事业,考验的是诚心,爱心,耐心和苦心。我们只要辛勤耕耘,持久地付出,女神就一定会来眷顾我们。</p> <p class="ql-block">《躬耕》杂志副主编胡文淑女士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躬耕》的创刊历史。《躬耕》创刊于1978年,原名《南阳文艺》,1982年,取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义,更名为《躬耕》,是目前南阳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纯文学刊物。改版后的《躬耕》共有“小说视界、散文短章、诗歌前沿、南阳作家专栏、躬耕论语”五个板块,杂志内容丰富,具有纯文学性,可读性、新锐性、时代性、趣味性等特点。特别是新开劈的“南阳作家专栏”是专门面向南阳作家,是为培养南阳作家新秀服务的一个平台,欢迎大家踊跃投稿。</p> <p class="ql-block">《躬耕》杂志社主编李大旭也与读者见了面,亲自向读者介绍向《躬耕》投稿时应注意的事项。他说,投稿的作品不能出现政治问题,要反映现实生活,注意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投稿时要写清作者地址、邮箱、联系电话和银行账号。再一点,文章一定是原创作品,不能一稿多投。</p><p class="ql-block">两位主编年轻有为,活力四射,语言温婉,和蔼可亲,给在座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殷德杰老师的讲座,是本次读者见面会的核心。江燕老师向在座读者详细介绍了殷德杰老师的文学简历。他出生于1947年,河南南阳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师从1979年开始创作,《儿子》是其代表作,近期创作的扶贫体裁小说《驻村第一书记》入选《人民文学》,代表殷老创作新高峰。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殷老围绕《小说与素材》这一主题侃侃而谈。他说,小说创作离不开素材,素材从哪里来?素材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作家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小说创作所需要的素材,将素材再进行有效的艺术链接。他说,小说家的大脑不是一般的大脑,他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生活素材俯拾即是关键在你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作家的成就大小在于对写作素材的艺术链接能力大小、想象空间的大小。生活素材,就像翡翠原石,需要进行甄别,需要作者思维这个激光笔去照。众人皆知的素材不能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生活中不起眼的、被当做笑话东西有可能就是绝佳的写作素材。小说的独特性、新鲜感来源于素材的独特性、新鲜感。小说家一定要勤于动笔,坚持练笔,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只有增加生活积累,才能拥有生活素材艺术链接的广阔空间。殷老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深入浅出,以自己创作《驻村第一书记》和《儿子》为例,具体讲述了小说创作与素材选取的关系和注意事项。听了殷德杰老师的讲座,在场读者如坐春风,如沐春雨,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认为此次读者见面会受益匪浅,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刚从海南归来的邓州市作协作协张天敏主席,不顾旅途劳顿,应邀出席读者见面会,继殷德杰老师之后,也为大家奉献一顿文化大餐。她针对当下的纸质作品阅读式微现象,叮嘱大家,不要只浏览低端的电子作品,要注意阅读一些像《躬耕》这样比较高端的纸质作品;文学创作中尽量避免同质化、碎片化写作,尽量不去迎合年节类写作。作为一个文学人要保持文学的独立性、思想性,学会增加自己作品的文化厚度。在创作中不跟风,不同流合污,不迷失自我。张主席还以自身生活为实例,证明自己的创作观点。张主席的讲话为读者见面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