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幼总园第一次科学教研2021.3.9

徐琦

<h3>  2021年3月9日,北幼总园开展了第一次科学教研。大家观摩了三节科学活动后展开了研讨,张俊教授给予指导。</h3> <h3>  第一节活动是小班的《观察小乌龟》,小朋友们在陈智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摸等方式了解乌龟的外形,小朋友们用动作模仿小乌龟,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h3> <h3>  第二节活动是胡蓓老师组织的中班活动《泡发木耳》,小朋友们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了干木耳和泡发好的木耳,尝试用冷水和热水泡发木耳,对比试验,表达发现。</h3> <h3>  第三节活动是冯甜甜老师开展的大班活动《纸牌立硬币》,小小的一张纸牌通过弯折,就可以让硬币立在扑克牌的任意一个边上。逐渐扩大纸牌的角度,硬币依然可以屹立不倒。</h3> <h3>  专家解答</h3> <h3> Q1:观察动物与观察物体有哪些不同?<br> 观察的过程是孩子获得发现的过程,也是互动的过程。在观察动物时,与动物互动动物会有回应,现象有趣,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组织观察动物的活动时,应体现对动物的关爱,引导幼儿学会自我保护。<br><br> Q2: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更主动、细致观察?<br> 观察活动本身就会让孩子投入活动,愿意积极表达。以《观察小乌龟》为例教师还需要:1.有效教学、有效提问。问题要能激发孩子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乌龟的特点。教师再帮助其讨论、比较、总结、归纳。2.教师要关注幼儿卫生健康行为。既有对自我的保护(不能碰的不碰),又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小乌龟对话,帮帮小乌龟翻身)。3.鼓励幼儿模仿,可以请幼儿模仿小乌龟爬行的动作,再与幼儿集体交流,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归纳,可超越一节活动的教育。<br><br> Q3:主题中的科学教学活动,目的是什么?<br> 一节活动应与课程、经验融为一体。除了需要思考本节活动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思考对主题的贡献是什么。一节活动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结合,已有经验不同,细致程度就会不同。可以前期自由观察讨论交流,再指向幼儿的问题。例如“小乌龟”主题课程中,基于对小乌龟的特征认识,还可以延伸出给小乌龟起名字的活动。<br> Q4:如何设计教学内容?<br> 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从生活中选择,需要思考如何与孩子生活环境相联系,与物体生活生长的环境联系,给孩子真实、完整的认识。《泡发木耳》活动中,木耳是一类生物的代表,让孩子接触到这一类特殊的生命,是很有意义的。与对比冷水和温水泡发实验相比,对比观察干木耳和泡发好的木耳,更贴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更多感受。活动的延伸还可以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木耳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变干的,刨根问底,借助视频、主动询问丰富孩子的知识面,给孩子更加完整的经验。<br><br> Q5:科学活动的可探索性怎么体现?<br> 大班的科学探索性活动,要让孩子通过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br><br>  Q6:科学活动如何把我有效评价?<br>  评价无处不在,与教学不可分,师幼互动中都有评价,幼儿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何有意识的思考回应孩子的方式、内容,就是对评价的思考。目标是评价的指针,教师对目标理解的全面程度、准确程度,就决定了对孩子的评价是否是全面的、适宜的。如果教学目标只看到知识方面的,教师可能只会关注到孩子的答案,如果教师还关注到科学教育要激发孩子的思考,是科学能力、思维方面的培养,教师就会有意识的反馈孩子科学方法上的表现:观察、实验、推理,激发孩子的好奇、兴趣,教师就会对孩子这方面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回应,以及正面的鼓励。目标意识强的老师,评价意识才会强。<br></h3>

乌龟

孩子

活动

观察

幼儿

木耳

教师

科学

评价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