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故乡四十载

沙泉村夫

<p class="ql-block">  我自从17岁参军离开故乡,转瞬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前的故乡,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三闭塞,既无公路也无水路,只能靠两条腿走山路与外界相通,吃盐用油生活必需品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人家北方山区还有马驼驴驮什么的,我的故乡除了养些黄牛供犁田耙田外,没有能使得出力气的家畜供人使用。我小小年纪就为村里的小卖部挑过盐,也将村里挖的矿石挑去五公里外的公社供销社,那里有条土公路可以装车运走。现在想想当年的生活条件,确实十分艰苦!</p> <p class="ql-block">  我在故乡生活不到17个春秋,能有记忆的也就仅仅12年,但我却觉得这12年过得相当慢长。过完年要盼到再过年,好像要等好久好久啊!在故乡的日子,我最大的向往就是走出山外,去看看山外的世界,去望望山外的天空。故乡的视野也就方圆几里路,村子后面的大山叫大风凹,过了大风凹有个自然村庄还是我们同一个行政村的;村子前面视线倒开阔很多,但也只能看到隔邻的一两个村子。用“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来形容恐怕再恰当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  我7岁那年,大风凹放火烧山,国家用飞机播种松树。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见到飞机,透过舷窗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飞机的驾驶员。那个好奇、那个激动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为了能更清楚看到飞机,离飞机近些再近些,于是,7岁的我离开村庄往大风凹进发。经过大约一个多小时行程,终于到达了大风凹。播种的飞机飞来,真是触手可及,向飞机大声高喊,兴奋得不行,觉得这趟山没白爬。但是,站在大风凹上,看见山外的世界还是一片片大山,心里还是有点失望。</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的故乡,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故乡的面貌也随之大变样。特别是最近几年,变化的步伐更加快了,几乎是见一次一个样。村里已经通了两条水泥马路,一条通往乡政府,一条通往离村约六公里的京珠高速西线的一个出口处,开车十多分钟就可上高速,交通已十分便利。大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有了自己的小轿车,过年过节时村前村后都停满了小汽车。村里的后山大风凹,国家建设了风力发电站,家家户户用上清洁节能的国家电网提供的电力。村民们都早已把砖瓦房改建成了小洋房,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但令人痛心的是,虽然建了很多小洋房,房子却闭窗锁门,没有人住,大多都举家迁往城市居住了。没有搬走的也只剩下老弱妇孺留守,年轻力壮的都在外地打工。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故乡也许会永远消失也说不定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