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夜冰:平中传神,淡而有韵——读张连瑞中国画作品

美术观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平中传神,淡而有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读张连瑞中国画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夜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连瑞先生是我的老朋友老画友,一次打电话给我,约我给他写一篇短文,正因是老友虽然水平之限也不能推辞。我思索了几日,不久又看过他从艺六十年的画展和出版的画册,使我不由得将他的画风和人品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我这篇短文的题目用了两个字,“平”和“淡”为主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人们常说,要有一个“平常心”,往往“平常心”才会成就大事,因平常心中蕴含着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连瑞老友为人忠厚,谦虚好学,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在他的艺术事业上勤奋耕耘了六十多个春秋,是山西以至全国很有影响的画家,特别在儿童作品上更为突出。他在这六十多年里从事过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编辑出版工作,他主攻中国画并涉猎连环画、版画、插图、书籍装帧等多种领域,特别在七十年代创办了《红小兵》是山西首种儿童刊物。他的作品出版和展览多次获奖,如你随便走进一个书店里都会看到由他主编或创作的精美封面设计的儿童读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连瑞先生的文章和作品中不断提到要有“童真”“童心”“童趣”等字眼,这不难看出连瑞为了创作好儿童画,要与儿童心里起到了共鸣,付出极大的修炼和努力,并在取材、意境、诗意、书法等方面同样付出了心血,使他儿童题材的作品更觉得观之不尽,嚼之有味,神赋平淡里,韵在不言中。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群天真烂漫,可爱活泼的孩子们,奔跑在这春天的田野上,他们无忧无虑,好似世界就属于他们的,有的背着书包拿着书本,有的拉着弟弟或妹妹,飘洒的红领巾把孩子们的心灵连在了一起,显示了一种高尚的互学和互爱,稀疏的柳枝、微动的倒影,更衬托出画面无限的春意,使你看了这幅调子轻松而寓意深远的作品,不得不遥想到童年的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娇如醉》寥寥数笔,简略、概括、轻松的章法,把母女情意的主题表现的如此突出,这不能说不是一幅杰作,中国画讲“宁少勿多”,“宁减勿繁”,当然这也不是定义,主要是根据主题需要而定,但不要有多余的费笔,《娇如醉》这幅作品章法严谨,疏密得当,无一处多余之笔,娇而灵巧的小女拿一个苹果先给妈妈,妈妈本有一颗无限对小女爱的心更加陶醉。母女之情人之常情,这是天性,但表现在画面上并不容易。《娇如醉》中母女的动态,手势,眼神都流露出一种无限的爱,三只小鸟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更增加了画面爱的气氛的想象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瞧我的》儿童有他天真可爱活泼的一面,这是他们的共性,具体到画面上就会更加细微的刻画每个儿童的性格,如有的腼腆,有的好胜,有的多思多话,有的沉思寡言等各种个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他特有的动作和情感去表现。在《瞧我的》画面中三个小童在下棋,一个举棋未定满有信心的去战胜对方,一个沉思心中有数,盘算着最后的胜局,观棋的小童不偏不向等待着这盘棋的结局,作者把这三个小童的心理活动和特有的个性刻划的惟妙惟肖,神灵活现,真是别具匠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牛主乾坤》、《我姓牛又属牛》等作品里或儿童在戏牛,或给牛喂草,或温顺在牛的身上,看起来他们早已是“老朋友”了,通过画面的情节,把儿童与牛的情感拉近了距离,因牛是一个家庭生产力不可缺少的一员,显示出家庭和睦美满幸福,生活蒸蒸日上的情景,也寓意着儿童热爱劳动,热爱社会的无私精神和纯真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咪咪亲》是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吸收了民间泥塑艺术夸张变形的特点和中国画优美的墨线结合,在色彩上大块黑色的大兔耳虎头帽和红绿蓝近乎纯色浓淡的渲染,娃娃的眼神和咪咪的眼神以至他两个的动态,浓缩在“亲”的情感里,这也是这幅作品的“画眼”。作品的整体章法,明快而不俗,醒目而不烦,真是一曲无比欢乐的儿歌乐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连瑞先生的作品,不像毕加索的作品夸张变型,也不像米罗的作品将儿童绘画的天真充满了梦幻般的幻想和幽默。他的作品通过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反映着孩子们不平常的心理活动和生动而有趣的故事。他的作品有生活,有情节,有情趣,通过情节给人们传递着儿童的可爱和关爱儿童成长的情感和责任,同时从小培养儿童一种爱生活、爱他人、爱集体的高尚情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连瑞先生在为少年儿童编辑出版图书数十年中,为孩子们画了不少插图和连环画,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古代和现代人物,他创作的水墨人物画借鉴吸取古代和现代名家筆墨技法,以书法的线条、适当夸张变形和淋漓的水墨效果塑造形象。不论战士、工人、村姑、农夫或文人雅仕和仕女,都能勾出,人物雖不同但看到的是别具神韵誏人喜爱的形象来,与观众发生意趣交流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如:《关爱》《我们都是神枪手》《生命的接力》《喜相逢》《回乡》四条屏《蘭闺芳春》《文诗书画》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连瑞先生不仅在人物画方面有自已的创新,他在山水、花乌画领域也進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他虚心向专家和年轻人学习,身体力行進行采风写生,到大自然中去,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在构图、造型、用筆、用墨、用色等多方面既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又兼顧了现代人所欣赏的审美要求,在物象的基础上浸注自已的情忎,大胆求变化,达到神的升华。选取动人的场景,将大好河山壮观图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山水画有着沉重的生活厚度和乡土气息。如反映太行山的《太行山神龙湾》《峥嵘太行》黄河文明的《华夏乐章》《龙腾不息》《叠翠悬瀑》、古绩文化的《胜境五台》《古寺胜境写春秋》绿美三晋的《绿屏碧波历山春》《人间仙境九寨沟》等多幅作品。在他筆下的荷花、葡萄、牡丹、梅、兰、竹、菊,禽乌、鱼、虫也画得生机盎然,栩栩如生。面对当下喧嚣之画坛,从不隨波逐流或赶时髦,而是沿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的大道走自己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回望连瑞先生从艺六十多年道路,当编辑荐良才,甘为人梯,无怨无悔,勤苦创作,感悟他的人品和艺品,我们有太多的赞叹和启发。正如老前辈艺术家力群先生赞扬他说:“张连瑞同志自幼酷爱美术,勤学苦练,並坚持编辑工作业余创作,博众家之长,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形成了清新而凝炼,细腻而传神,夸张而富有事物特征的个人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5.8.22 李夜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张连瑞先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