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嗯哼,欣闻美篇有一个话题《我的前半生》,前往游览一下此话题,阅之读之几篇美友文章,感触良多,勾起我的前半生记忆,往事随风乃云过烟云……但,但是,回眸与铭记,以作存下美好回忆与留念,也算是我的前半生没白活,还有些值得留恋记录并为之庆幸乃骄傲的点嘀……特此,编辑此文。(我将续之系列:2,我的知青岁月。3,我的团工作。4,我的恋爱成家。5,我的下海经商。6,我的中年时期。)敬请期待!</b></p><p class="ql-block"><b> 一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学生时代,也就是我17岁前这个年龄段。今日今时,我回忆之感恩之编写之分享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17岁前学生时代,这个16年光景,是我一生最最最重要的阶段之,此乃我生长及成长成人之基础阶段,是我的一生成长之基石。经历了上学读书乃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我的人生之初涉世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16年,此是我儿童乃少年时期,可以说是我生命的起步乃至关键时期。此时此刻,回头看看想想,回忆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也已是退休了的人了,岁月如歌,该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了,存下一些过去的影像了,更要珍藏好我的芳华影像与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学,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构成整个人生多彩多姿的心路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生活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想抒写幸福快乐,为幸福奔波,为快乐努力。而多变的风尘常常把我们推向漩涡,很多时候更是身不由己,随风尘辗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时至今日,所有的美好成了回忆,清晰的画面只有在梦里出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不曾遗忘,也不愿提及,随岁月的流失散落在风尘的一角,成为一种忧伤或暖心的过去。有苦有甜,亦喜亦悲,笑对人生,活得坦然,且行且珍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青葱岁月之影像,我的学生时代之心路历程,特汇集了我的年少之照片,并编写此美篇,以作纪念。谨以此美篇记录我的自己的年华一一0岁至17岁,并与之大家一起分享。</b></p> <p class="ql-block">22岁的我,当年知青上调进机关工作前,我去照相馆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菂与莲花一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母亲姓张,名为莲娟(丽娟),我随母姓,弟随父姓,莲娟之儿子,"菂"在古文中意含释为莲子,父母生下我即给我取名叫张菂一一意思为张莲娟之儿子。另一层意思取名"菂"是因为我生于6月23日,荷花即莲花为六月之花。再一层意思则莲花被历代文人称之为"君子之花",父母则寄希望菂儿长大成人成材能有"君子之花"之气质。</p> <p class="ql-block">我二岁时与母亲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兄弟俩留影</p> 庄行中学的记忆 <p class="ql-block">我中学毕业前在学校留影</p> <h3>1976年1月,中学毕业号称"五兄弟"留影。</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母校一一庄行中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庄行中学,这所曾经是我母亲任教十多年的学校,也是我四年中学念书上课的学校。之所以,我将此校称之为我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 离开母校至今已近45年。45年,对于季节,只不过是春夏秋冬的几个轮回, 于我,却是一份漫长的等待。等待之,等待重回母校,终于等到了哈,2017年夏秋之时,我连续三次踏足走进母校,此时此刻回忆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今日之庄行学校,即我当年初中高中读书时的庄行中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走进学校,咋了不见老房子,当年学校的老教室呢?老教学楼呢?这些曾经的旧建筑都不复存在了,眼前呈现的均是新的建筑,新的一排排崭新的教学楼啊哈,母校早己不是当初的学校。但,这里是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我的少年之四年中学就是在此就读。这里绝大部分的校园建筑己不复存在,唯独在这里还能寻找到当初学校地址的方位及周边区域的环境,冷泾港边上的一所二年初中二年高中的四年制中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45年,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情怀,母校是我们成长的绎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哈,说来惭愧,俺是75届高中毕业生,76年1月走出这个校门,至今也43年了。俺却从未再来过,今天再次走进这个曾经俺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地方,来此逛逛感受一下学校之书香气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瞧这学校当年是中学四年制,而今变成了学校九年制。瞧瞧这学校之校园建筑,真是今非昔比啊!43年之前的那个中学影象没了,校园里从前的泥土路也变得宽了的水泥柏油路面,过去一层二层的破旧教学楼课堂也已是变成了今天的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不同楼层多幢教学楼了,以前的泥土上体育课时的场地现今即是塑胶跑道运动场,以前校园里另乱的杂草地如今是花木繁茂园林景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这,好一个花园美丽校舍别致让我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的今日之庄行学校,此时此刻,俺真的好想好想能重回42年前的年纪背起书包上学堂,再做一回学生可有多好啊!今天,来此虽未能找寻到俺过去记忆中的那个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路一屋,但当年那个的张菂在校园玩耍、课堂上课、操场跑步、上学放学进进出出这所学校的俺的身影还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今日还是还是很难忘却那曾经的学生的我,忘不了那当年的点点滴滴。走走看看,此情此景,油然而生一种感恩母校之心!谢谢了俺的母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以前的庄行中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奉贤区庄行学校地处奉贤西部,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近百年老校。学校原名瀹智两等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校址褚泾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时此刻,思念母校,向往母校,一半是温馨,一半是感伤,谁也无法阻挡时光单向驶离的脚步,唯有清晰的记忆可以让美好定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昨日重现,让青春在心灵深处永驻,无论她已经走的多么久远。珍惜今日,就是对昨日最真诚永恒的告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时此刻,我游走在校园里,犹如在岁月的尘封里,梦中的记忆里,感受多多,难忘多多。我要特别的感谢母校,感谢母校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感谢母校让我认识了这一群老师和同学;感谢母校让我学到了知识;感谢母校,感谢您对我们的付出。我不会忘记这四年的中学念书之点点滴滴,这一切的一切,乃至老房子的记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中!</p> 法华桥的记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177, 6, 24);">法华桥是我出生地,是我母亲的老家。铜陵是我父亲的老家,我的祖藉地。庄行是我小学中学读书6年的地方以及我知青插队4年半的地方。据此,法华桥镇,这个曾经是我童年之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177, 6, 24);">法华桥是我父母成婚的地方,是父亲在文革运动中被从中学讲台下放此劳动二年的地方,是母亲生我的地方,是我幼年童年生活生长且上学至三年的地方,法华桥小学的校貌及所在的位置环境至今仍记忆犹新,可以说法华桥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在我的心坎里烙下重重的情怀,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挥之不去的童年趣事,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一段有其辛酸苦涩,但更多的是幸福快乐!今日今地,我踏足在此感慨万千啊哈,此法华桥乃我的故乡啊哈。故乡愁,故乡情,故乡的原风景,故乡的今日貌,今天故地重走一见,触景生情啊哈。回忆之,感叹之,感动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话说故乡情一一法华桥,还有一个深埋在我内心的印记:事情是这样的,母亲人生一辈子挥之不去的伤痛,我的父母年轻的家庭悲剧发生了。那年,母亲20岁,新婚第二年,1958年春,母亲六个月大的女儿突发"出痧子"疾病(麻疹,俗称出痧子)在我外婆家夭折病故了,可怜的一个孩子,我的姐姐就这样忽然间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姐啊姐,你咋不坚强地活下来,等等再等等,来年不是可以见到你的亲弟弟一一我了吗?悲伤呀,哭啊,后悔啊!(我姐长得很好看,一直以来乡里邻里的人都说我姐可爱又美丽,故我父母给她取了一个小名叫"小英",然而姐姐离世后的下一年初夏我急着出生了,所以父母就把姐姐的小名传接配给了我,"小英""英儿"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至今我的亲亲戚戚还一直叫我"小英",好多好多老长辈们及我家乡的人们,你要是跟他们说"张菂"是谁?他们没准还说不上来是谁谁,若是你问他们"小英"是谁?他们准能说上是张老师她家的大儿子。此外,还有话要说,"小英"姐姐的命虽短,但"小英"我是传接了姐的小名、姐的灵气、姐的生命,故大人老人们常说"小英"你是福名福命,说我"小英"命大命长,因为我要加上"小英"姐的余生年岁,则我要活上我姐弟二个"小英"之生命,但愿上帝保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综上所述,我姐的英之灵气尚存,我传承了,爸妈欣慰了。在此,我想念我的姐,你我虽未曾谋面,但你的音容相貌通过父母传授给我了并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祝福一一叫一声我的亲姐,你现在好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法华桥附近的曙光村埋葬有我姐姐的亡魂啊啊啊!法华桥有我亲人葬爱此故土啊啊啊!法华桥至今仍然有我小舅家居住此啊啊啊!法华桥啊,法华桥!我恋之念之爱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去年暑假又一次去探访游逛法华桥,我曾经上过的小学搬迁拆了,此刻的我站在法华桥头边凝思良久,往事不堪回首啊,但仍然记忆犹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法华桥由来及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奉贤区柘林镇(原属胡桥镇)法华村,近浦卫公路法华桥。明万历年间建法华禅寺,天启年间建法华桥,因以为名。昔以产紫牡丹驰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进法华桥老街的道路上,一些曾经司空见惯的物事,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下,都已经残破不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街上随处可见平常我们身边已经难得一见这些古老的东西,那些东西已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有的如褪色的老照片,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有的或许已成为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p> 黄山脚下游学记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童年的回忆是美好嘀,有这样的一个地方,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始终印记在我的脑子里,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心坎里,留恋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怎么也忘不了,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那就是我的一段游学经历,也就是我当年九岁十岁念小学三年级时的借读在黄山脚下学校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故事概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968年,那时我才九岁,上小学三年级。“一场文革运动”席卷祖国大地,也冲击了我的家庭,当时身为一个上海县级中学的大学生科班老师,突然间被打压了,被下放农村及干校劳动了,莫须有的历史问题逼迫这位老师离开学校讲台,下田间地头劳动去了,就这样给这个年轻的老师,也给这个老师的家里带来很大的困苦。这个老师就是我的父亲,我家里的顶梁柱,他受累受苦了,自然而然牵连着家庭,也影响到孩子们生活上学,且我的母亲当时也在他乡教书,而我从小则在外公外婆家生活上学。在当时的家庭状况下,父母出于无奈之下,把我寄托给父亲姐姐家去了,一去便是一年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我在姑妈家幸福的住了一年,我犹记得姑妈家是在当时的太平县农业银行家属大院里,二开间的平房,屋外有个小院,小院里姑父养了好多花草,还养了好多只鹅鸡鸭,还弄了一个小水池及一个大缸,在里面放养了好些金鱼观赏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我在姑妈家幸福的住了一年,我犹记得礼拜天时常跟着大我二岁的小表哥及邻居伙伴们一起上山砍柴,顺便又采摘一些野果子吃,还摘得多了又带回家。记得特别深的是:其一,山上的野粟子特别的多,当年上高一点山且进去深一点地方,那板栗子树特多,多的地方树下尽是成熟后掉下来的粟子呢,多的有时候你只需要在树底下捧起来就可,不必上树采摘,那个高兴劲呀,嗨喽呸提啦!其二,上山砍柴犹如是家常饭,记得好像是每二周都得上山去砍柴一次,秋天时就多去几次多砍些柴来备着过冬用,当时每家每户家里的烧饭抄菜的火源都是烧柴火用的,家里能有人上山砍柴的则自家解决柴火,没人不能自家里解决的就上街去买柴火且让人送到家里来用之。所以说嘛,姑妈家的一年四季家里的柴火基本大都则是我与小表哥俩上山砍回来了,少部分不够用了才上街买了。现在想想,那么一年的砍柴经历,也练就了我的体力,强健了我的体魄,也铸成了我的意志。犹记得,每次上山去时,只身带上砍刀和绳子,下山时则肩跳一担木柴棍,每次一去则大半天,累了渴了饿了困了,这些炼就了我从小能吃苦耐劳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所以说啊,在黄山游学一年的我,这二个活,二件事,二个故事,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感慨之感恩之,上山去砍柴摘果是我喜欢之,虽然说累点苦点但我乐在其中,每每下山了总是有我的战利品,喜获之快乐之。</b></p> <p class="ql-block">九岁自上海游学至黄山脚下一年的我。</p><p class="ql-block">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黄山脚下则是黄山区(从前的太平县),太平县有个甘堂小学,我九岁那年则游学来此上学读书一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这个甘棠小学,就是想当年我九岁十岁在此念小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及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大概有近一年时间在我的姑妈家生活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甘棠小学,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师生情同学情啊,光阴转瞬之50年了,时至今日遗憾的是我竟然记不起老师的模样,也没有一个同学能联系上,这这深深的愧疚之。然而,我在甘堂上学的些许印象依稀记得,学校的操场,学校的教室,乃至我这个当年来自大上海的借读生,给老师给同学带来点滴惊喜,老师倍加爱护照顾我,同学倍加热情帮助我,使我在此上学读书还比较顺安开心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话说我在甘堂小学读书一年期间,还有很多趣事呢……虽然说,有其辛酸,但还算快乐!虽则年仅九岁孤单一人远离父母,从大上海来到大山下(当时的上海生活条件与外地之差),然而呢,我有幸去了一个好人家,我的姑妈姑父家庭条件在当地算是比较好的了,且又有姑妈姑父俩人的爱孩子,对我更爱护且特别的照顾有加,所以啊,我还算是幸福的走过了这样一段游学生活。特别的经历,印记也特别的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印象之一,有一次我和小表哥一起上山砍柴,表姐当时已下乡知青了,这一天刚好也休息回家了,故咱们三个人一起上山了,这一天可算是大丰收啦,不仅砍柴三担满满的,另外又采摘到好多好多板栗子回家了,因为实在是多呀哈,所以表姐想了法子,说烧了熟了让我上街去卖掉吧,可以弄点小钱来,三个人商议就这么定了,他俩因为是当地人怕难为情,而我是外地人来此呢,人家不认识我哦,而我胆子真大,一个人拿了煮熟的板栗子在姑妈家外面的马路边摆摊做卖生意了,呵呵,这个也是我人生中最初的一次做生意,要说经商则这个是初女作。犹记得,一大箩筐的板栗,卖了好几块铜钿回家,用小饭碗作器具成量,一碗五分钱,好像是不到二个小时就卖个净光,胜利完成了姐哥交给我的光荣任务,初战告捷啊哈,记得后来也有此二三次。卖来的钱么,三个人分享了,好不开心呀,这个经历也让我赏到了做生意之甜头呢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0, 219); font-size: 18px; color: rgb(92, 30, 7);">印象之二,太平县缘来之,在黄山脚下有个很大很大的湖一一太平湖,据此因湖得名,这个地方叫太平县。那年冬天,太平湖来了一个底朝天,怎么说?也就是抽干太平湖的水,捕鱼抓鱼,据说,这样大规模的抓鱼一般是三五年才能有一次,而我这一年一去便碰上了,幸哉乐哉!对于我来说,也是头一槽看到人山人海围观如此大的湖捕鱼抓鱼,我看到了好多好多鱼,又看到了好大好大的鱼,更让我好奇又高兴的是,等他们捕鱼抓鱼的人们抓完了鱼撒离后,便让围观的人可以下湖寻抓小鱼或遗漏的鱼,这一天,从上午直至傍晚下湖,我也抓到了几条小鱼,我和小表哥俩又带着战利品回家,让姑父烧了鱼则咱们一起吃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印象之三,犹记得那一年游学在太平,有二多记忆深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一多,则是田螺多,小河边及田野里的田螺特别的多,学校边的田间地头,常常走过路过尽见好多好多且好大好大的田螺爬行在田埂上水田里,也不知何故?那里的田螺特别的特别多,且都是野生的自然生长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二多,则是蛇多,野外田野的路上,还有水田里,田螺多的地方蛇也多。那时候,我去野外,去效外,去乡下,去山上,最怕啥呢?就是怕见到蛇,而每次怕着见,却常常又见着了,走在田园,走在路上,时不时会遇见了蛇,见了绕道走开,赶紧走开怕惊动它了。说实话,那时候我胆小如鼠就怕蛇,要说上山砍柴累吗苦吗?我倒是能顶过去克服之,但心里的害怕蛇,心累怕蛇却是我的痛处唉,说真的呢,当年我是怕蛇怕够了,如今的阴影仍在。(说段笑话,上二月我与同学去无锡拈花湾二日游,我带上了小孙子一起去同游了,孩子他讨人喜欢,故好多同学还有导游阿姨买吃的玩的给他,导游小姑娘就买了一条玩具蛇给他,我小孙儿特喜欢,玩着乐着并带回家了,而我是怕蛇则躲它,并叫孙儿在家不要拿出来玩,孙儿说这个是假的蛇,它不咬人的,好玩的呀。但是我仍觉得怕它见它,怕蛇的阴影至今仍然依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0, 219); font-size: 18px; color: rgb(92, 30, 7);">印象之四,犹记得我在黄山市太平县过的一年,吃的最多的便是山芋(红薯),毫不夸张的说吧,几乎每天有红薯吃,更喜欢吃山芋干,甜甜的脆脆的香香哒,我小时候好一个喜欢吃了。他们当地是居民户去粮管所买米则要比例搭配一些山芋呢,所以姑妈家里的红薯是一年到头都有。还有的就是花生也特别的多,随时随地随意都能买到,而不像上海的当时花生只有过年才分配一次,记得小户三两,大户半斤,且凭户口本去粮管所购买了。而我当年所在的地方是无计划的买卖花生,可见当年的社会物资流通根本没有,产地则多多也。这些好吃的东西也确实美味了我,使得我是当年哭着去黄山太平,而近一年后又哭了不愿不想走了,觉得这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了,且生活读书的蛮自在快乐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0, 219); font-size: 18px; color: rgb(92, 30, 7);">我曾经在这个太平湖边生活上学了一年,也可算是喝了这湖水长大了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0, 219); font-size: 18px; color: rgb(92, 30, 7);">前年春节,我自驾汽车带上母亲,上海至铜陵行程460公里,车开了四个半小时,先去了铜陵市游玩一周,后又转道去了黄山市游玩了四天,故把我铜陵大堂弟家的孙女也一起带上去黄山市玩了,俺花甲老人与儿童同游玩乐,更激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说起来,我如今是花甲老人了,而五十年前,也就是我九岁十岁的那时,儿童时的我曾经在黄山脚下的太平县(现在为黄山市太平区)生活读书近一年。我的父亲之祖藉是安徽铜陵市的,所以说呢,我也可算是安徽人的后辈,这古徽州大地乃是我的故乡啊哈!此次重又走进这个特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不一般呀不一样!对徽州,对这个地方,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对这一儿的人,有着特别的一种情怀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徽州,我喜之;徽州,我爱之。</b></p> <p class="ql-block">1976年,17岁的我,知青下乡第一年的我。</p><p class="ql-block">学生时期过了,上学读书完了,走出学校课堂了,走进社会大学堂啦啦啦。17岁的我,即1976年3月,我我带上了对人生之美好,走上了希望之路,知青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敬请期待:【我的前半生】系列之(2)我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1, 241, 241); font-size: 18px;"><i><u>此文背景音乐《我们这一代》演唱者张菂</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ackground-color: rgb(241, 241, 241); font-size: 18px;"><i><u>此时此刻的我,回忆年轻的我,可以说无悔青春!</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