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我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p><p class="ql-block">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二十五,买下白菜胡萝卜;二十六,买下二斤好羊肉;二十七焯出豆芽,洗了足;二十八,馒头饼儿两簸箩;二十九打下一壶好烧酒;三十,人人马马贴上街门。”每每年关,记忆中的儿歌油然心底飘起,耳边也仿佛随之响起。曾经那种过年的期待与欢喜历历在目,生动而鲜活。</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年味浓浓,各种祈福的民俗乡风,长者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便忙个不停,小孩们欢天喜地、蹦哒出进,几代同堂家族聚,快乐欢喜那可真是无法比拟。</p><p class="ql-block"> 儿歌中的吃与喝,如今都已然是百姓的家常便饭,春联的准备与张贴也变得易如反掌。年,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变得淡然起来,除了能睡个自然醒便没有了更多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在这淡淡的年节里,回忆却越来越浓烈,记忆的匣子怦然而开。</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年节,在我的家乡是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的。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诸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先说下祭天祈年的年俗。在年节期间,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一年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p><p class="ql-block"> 俗语称“二十三糖瓜粘”。儿时,村里好多人家家里的灶台墙上都凿有一个一尺左右高、半尺左右深的小洞,这是为供奉灶王爷而建的神龛,洞里长年贴有灶王爷图像,洞的左右两边张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小对联。二十三这天,村里每家都会去镇里赶集买些糖瓜,夜晚便会在神龛前点上小红蜡烛,供上糖瓜。</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二十八的蒸馒头可不是简单用来吃的,而主要是用来祭天祈年的,各种款式的馒头是很有讲究的。祭祀天地爷的馒头连上底座有六层之多,从上往下依次是:1个石榴(寓意多子多福),2个元宝夹着3朵桂花(寓意荣华富贵),3朵莲花、3个佛手(寓意荣华富贵),3个藕(寓意多子多福、身体健康),最后一层底座是两朵祥云。祭祀家神,就是祭拜老祖宗的连底座四层,从上往下分别是:1个石榴、2个元宝夹着3朵桂花、3个藕,底座是两朵祥云。祭祀土地爷、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的与祭祀家神的基本相似,会用富贵兔、如意之类的一些元素交换着用。所有用来祭祀的馒头顶层与中间层都会用枣和核桃来点缀。大年三十贴上春联后,这些馒头会与其他一些贡品放到相应的位置,紧随着“二踢脚”的两声冲天响,便是请下了各路神仙。</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一家人欢聚,难得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吃喝玩乐而忙碌着。大人们忙着做合碗子(扣碗肉)、包饺子,说到包饺子,还有一个风俗告诉大家的哈,我们家乡包完饺子一定得剩下一小团面的,用来捏一个驮满元宝的金马驹,这个金马驹会被放在锅台的角落处直到初五。这夜,最高兴的我们这些孩子们,双脚基本不是在走了,而是一直蹦哒着出出进进,不时地给严肃的父亲提点“过火”的小要求,比如买串小鞭、抱或挺举一下之类的;祈求母亲同意后,着急地在柜底扒拉出那件已经偷窥了无数遍的花棉袄火速上身,心底的那份满足与喜悦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吃“团年饭”是在初一早晨。各家各户比赛谁家吃饭最早,用最纯朴的方式诠释着“人勤春来早”的内涵。每每都是在睡梦中被母亲推醒,母亲捧着一杯红糖水让兄弟姐妹们轮着喝完,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甜甜蜜蜜。这个早晨,我们开大门时会念念有词:“大门大门快打开,金子元宝滚进来”。 </p><p class="ql-block"> 年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睦族的日子。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初二姥姥家,初三姑姑家,初四舅舅家,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初五被叫做“破五”,不出门,午饭过后,随着两个“二踢脚”上天,年前诸路神仙的贡品会被逐一撤回。年也随之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前后,是年节的又一个小高潮。村里会组织人们糊上几条长长的龙灯,还会组建起临时乐队,十五前后几天傍晚在村民们的院子里舞上几圈,为驱斜镇妖,更为这一年日子的红红火火。好多人家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给舞龙队塞上个两元钱的红包,那盘旋腾飞的龙便会舞得更加得壮阔生动。</p><p class="ql-block"> 村里十字街老戏台广场的旱船悠悠、秧歌爱好者家的梆子声声,吸引着童年的我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填仓的民俗。</p><p class="ql-block"> 填仓节,是山西特有的节日,也是我们家乡年节里最后的节日了。填仓节,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大小填仓节晚上,家家户户会在水缸上架上抿虼蚪床,点上蜡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念叨上“填仓爷爷填仓来</span>,米粮满斗进缸来”,供上包着红糖的大小口袋饼,寄托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填仓节还会用谷面捏灯盏,大拇指大小,蒸熟后插上线捻儿、倒上麻油点燃,由孩子们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的年节也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家乡年节这些习俗大概在八十年代末开始逐步消失,如今无论城乡多媒体人人享有,各自满足,欢聚抵不过手机,一机在手,应有尽有。年味变得越来越淡然,越来越平常。</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的2021,也许只有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那一句“我酿的酒喝不醉我自己,你唱得歌却让我一醉不起”饱含的深情的歌词,留在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