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杏坛 十秩学府 ———鲍店一小的历史沿革

小虎儿

<p class="ql-block"> 百年杏坛 十秩学府</p><p class="ql-block"> ——鲍店一小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鲍店镇第一寄宿制小学,简称鲍店一小,位于古镇北街中心,占地面积13000平米,建筑面积3385平米,现有教学班14个,在校生689人,寄宿生346名,教师46名,是一所寄宿制的完全小学。该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氛围浓郁,品味高雅,管理严谨,特色鲜明,是乡村学校的典范,更是寄宿制办学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建成的校门</p> 校名与校址 <p class="ql-block">  据《长子县教育志》(1993年版)记载, 1919年前,在长子县城内先后创立了县立第一、第二、第三高小,1919年(民国8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长子的教育事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是年秋,县里又在郭村、石哲和鲍店,分别增建高小3所,它们依次称县立第四、第五、第六高小。依此志,鲍店一小的前身最早即为县立第六高小(男子高小),校长张达仁(字立先,南陈人)、任养浩。校址据老人回忆在鲍店南街阁楼院(现南街广场观音阁处)。当时招收四街的学生,南街就读的有柴红则,王海保,赵粪则,李富鱼,薛贵则等,教师有吴忠信,张庄人。</p><p class="ql-block"> 1936年(民国25年)秋,因经费支绌,生源不足,县立二高撤销,同时县里决定改三高为二高,四高为三高,五高为四高,六高为五高,至此,鲍店一小的前身又改为县立第五高小(男子高小),校长李镜堂(名秋元,字镜堂)。</p><p class="ql-block"> 1938年(民国27年)农历正月十九日下午和二十日早晨,日本侵略军连续出动飞机5架次,猛烈轰炸长子县城,全县城乡各级小学立即陷入瘫痪状态,五高停办。同年4月,八路军集中兵力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九路围攻,迫使敌人撤出上党地区,在中共长子县委领导下,由抗日先进组织牺公会出面,协助县政府将鲍店第五高小改称为“县立第五民族革命高级小学校”。1939年(民国28年)年底,阎锡山在全省发动反革命“十二月政变”,阎委派王明钦窃踞长子县长职位后,下令取消各校的“民族革命”称谓,遂改称原校名。</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9日(农历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陈赓将军率领下,击溃继日军投降后盘踞在长子城内的阎军白映蟾部,长子县宣告解放。同年冬至翌年春,县立第五高小恢复重建,并正式更名为长子县第五完全小学校,戴德和(襄垣县人)担任首任完小校长,原碾张联合学区的联合校长王一萍(女,共产党员,原名祝金果)担任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冀云龙。因原五高旧址毁于战火,故最初校址设在鲍店镇南街村路东的旧当铺院内(现鲍店供销社占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设学当铺院期间,第五完小即开始在北街谢天寺院内另辟新校,学校在创建初期,师生们都参加了大规模的建校劳动,1950年学校改建工程基本竣工,师生迁入新校上课。当时的校长是1948年5月接任的任心愈,教导主任是程玉堂。教师有名师刘乐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各完小一律开始以学校所在地命名,第五完小改称鲍店完小,校长由吴宗伯担任。翌年7月,杨永盛接任校长,李天虎任教导主任。1957年初,李济春接任校长,郭庭松任教导主任。1958年,李济春调鲍店中学,郭庭松负责全校工作,不久郭庭松调出,宋佩成担任副校长主持全校工作,赵全好、侯守德分别任教导主任和副主任。1961年,赵全好接任校长。1969年,曹贵有接替傅希山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鲍店联校联校长(指导员,文教组长)依次有梁金寿、张晚和、郭希仪,张明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高中办学高峰时期。1971年底筹备初中,1972年1月,鲍店完小改为鲍店公社鲍店七制校,校长(主任)李正旺,教改组长王新德、牛重阳。文教组长王先(又名王先只)、张智德。</p><p class="ql-block"> 1975年酝酿成立高中,1977年1月,鲍店公社鲍店七制校改办鲍店公社九制校,校长(主任)李正旺,教改组长是牛重阳。文教组长(教育指导员)张智德。</p><p class="ql-block"> 1978年9月,鲍店公社九制校改为鲍店公社八制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初中生,校长郝永胜,教导组长杨荣芳。教育指导员(联校长)万先贵。</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政社分开的通知,改公社为乡镇,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根据国家教委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原则,上级要求各乡镇单独举办中学,八制校中的小学归北街村单办,该校改称鲍店镇初级中学校。首任校长沈起成,教导主任刘贵仁,党支部书记、联校长万先贵。1989年9月沈起成改任农技校长,杨荣芳接任校长,1994年8月县教育局调整鲍店的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联校长李敏,镇中学朱景斌接任校长,1996年8月鲍店镇中学解散,和鲍店中学实行县镇联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9月,经改扩建,停办一年的镇中学改办为鲍店镇寄宿制小学,招收四街小学中五年级学生入学,学校经镇政府投资整修,大门新建,校园平整,校舍崭新,教师优秀,环境优美,开启了小学教育全日制寄宿的新篇。首任小学校长李桂枝,总务主任冯安虎,2002年8月冯安虎接任校长,牛青海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 2004年4月,南常初级中学校撤销改建成鲍店镇第二寄宿制小学,鲍店镇寄宿制小学也顺次升为鲍店镇第一寄宿制小学,2008年10月校长冯安虎调屯留后,11月,牛青海接任校长,教导主任杨志鹏,2011年9月杨志鹏任校长,牛亚静教导主任,郭秀清政教主任,陈春兰少先队辅导员,2014年9月郭秀清任校长,牛亚静教导主任,陈春兰、牛淑红、贺良玉、吴慧玲政教主任。吴向慧少先队辅导员。</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鲍店联校党支部书记、联校长依序为李修杰(1998.03---2002.09),关素明(2002.09--2006.07),梁忠孝(2006.07--2019.07),梁建庭(2019.07-- )</p> 学制和规模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因军阀混战,人民生活贫困,读书上学意识淡薄,所以学校办学时断时续,学生或多或少,从1919年创建到1938年日军轰炸瘫痪止,县立第六高小只毕业了13个班,发展极其缓慢。当时的学制执行北洋政府于1922年(民国11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初等教育共6年,儿童从6岁入学,初小4年,高小2年,这种4•2分段制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方告终止。</p><p class="ql-block"> 1938年至1945年,学校停办,校长李镜堂也居家赋闲。</p><p class="ql-block"> 长子解放后,学校恢复,办学逐步正常,但1946年的土改运动让少数成份不好的学生清洗回家,在校生人数顿减,最少时仅26人。这时期,经济困难,经费紧张,师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劳动建校上,人抬土,肩扛木,拆废墟,搬庙堂,教学秩序处于混乱状态。</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所执行的学制仍为4•2分段制,并实行春季始业。根据中央教育部《通令》,从1952年春季起,改小学4•2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并在鲍店完小进行试点,后因学校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又决定缓办,从1953年秋季开始仍沿用4•2分段制,并将小学统一改为秋季始业。其时,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300名(含女生82名),教职工11名,颇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1958年,鲍店完小开始附设初中班,当年招班3个,1959年又招了4个班,1960年增招至5个班。因班容量急剧扩大,小学开始同中学分家。中学迁往郭家庄民房后,完小五、六年级开始发展双轨制,规模增大。</p><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起,遵照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教育部强调小学统一恢复五年一贯制,并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其时学校规模有所缩小。1972年1月,学校改行七年一贯制,招收中一、中二两个班,次年又招中三班42人,后年中四班38人,中五32人,中六35人,一直到1996年7月,初中共招收46个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1973年为例,七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单班的,有双班的,有三班的,班级数十几个,学生四、五百名,规模庞大。</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月,学校改成九年一贯制,首招高一班(71人)高二班,次年高三班(54人)高四班(35人),1980年5月全部毕业,高中结束。1978年初中又增一年,改成八年一贯制,并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中十六(49人)、中十七(56人))。其时,全校幼、小、初、高学段齐全,12个班,中十八班(45人),中十九班(46人),中二十班(51人),总600余名学生。学校人丁兴旺,兵强马壮,规模宏大,进入鼎盛发展时期。</p> <p class="ql-block">  1984年镇中学单办以来,1990年以前运转正常,生源基本能满足双规招生需求,1990年以后,受经济大潮冲击,读书无用甚嚣尘上,学生锐减,办学受阻,直至与鲍店中学联办。</p><p class="ql-block"> 1997年9月,鲍店镇寄宿制小学成立,招收鲍店辖区内四、五年级高段生,当时共6个班,283名学生。至2010年9月,所有村小学生全部撤并到寄小,双轨运行,六年学制,寄小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制完全小学。</p> 体制与管理 <p class="ql-block">  1919年秋,县立第六高小成立之初,就接受县劝学所的直接领导,分别设置校长(综理全校学务)、教务(协助校长处理学务)、训育(负责缮拟和保管文稿、文卷及学生成绩登记等)、事务(负责后勤总务等)等职。校长、教务主任,均由县署任命。</p><p class="ql-block"> 1925年(民国14年)春,长子县设立联合校长事务所一处,专管全县各联校的学务,督促检查本学区各国民学校的业务性工作。这个时期,联校只管国民学校(农村初等小学校),不负责高小的业务工作。当时鲍店五区的联校长为田种玉。1957年小学联合校长改称视导员。</p><p class="ql-block"> 1946年2月至1950年3月,全县分五区或六区,区成立教育行政机构加强领导,并设教育助理员行使职权,学校接受县和区的双重管理。鲍店五区的教育助理员是宋保成。</p><p class="ql-block"> 1953年,全县小学管理体制趋于健全,各完小按规定设正副校长、正副教导主任各1人,均由县长颁发委任状。</p><p class="ql-block">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对学校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学校接受教育局与公社党委双层领导。由此小学教育领导体制也相应有所改变,即撤销了实行十年之久的联合学区建制,改为以公社为单位命名的联校建制,联校长统管各村小学。完全小学则隶属于县教育局直接领导。</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改联合校长为教育指导员,确定指导员均为中共正式党员担任,并开始设立党支部,指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1968年冬,各联校党支部又改称文教组,负责管理党员,指导员改称文教组长。各完小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分别改校长、教导主任为革委主任、教改组长,直至文革结束。</p><p class="ql-block"> 镇中学停办后,联校接管了该校址,从村小抽调骨干教师,招收村小四、五年级学生,成立了高段寄宿制小学,校长、中层均由联校任命,管理其行政业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2020年秋,根据县管校聘及校长职级制精神,联校长兼任一小(中心小学)校长,直接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p> 特色与效益 <p class="ql-block">  学校在当铺院设学期间,教学逐步走向正规,1948年全县教育大整顿,学校的中心工作已转到了建立正规教育,重视文化学习的目标上来。程玉堂视校如家,冀云龙知行结合,刘乐山启发诱导,教育教学工作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1953年,教师李全筹、乔森、苗培嘉、陈怀珍、万华等对学生言传身教,学校在加强学生自觉纪律教育方面,颇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1956年,学校建立了乡土博物馆,对儿童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大队辅导员郭庭松号召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搜集文物古玩,以充实馆内展品内容。彼时,馆内收藏了一枚20万年前的重达600克的驼鸟蛋化石,30万年前的桧树化石一截,太平天国某大将用过的大弓一张,还有许多不同朝代的古钱币若干枚。该馆办得生气勃勃,名传遐迩,《人民日报》、《山西教育》等大型报刊对它都曾作过专门报道。为此,郭庭松曾以鲍店完小少先大队辅导员身份出席了196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赴京时,郭还特地携带馆内收藏的驼鸟蛋化石送京参展。郭也获得了全国优秀辅导员称号。</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创办的少年之家里,小图书馆藏书1000余册,订报刊18份,置有乒乓球、羽毛球、铁环等体育器材多件,建有小动物园,饲养着鸡、鸭、兔等许多小动物。由于这个“少年之家”办得出色,曾博得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当时县文教局分别组织全县师生多次到学校参观访问。</p><p class="ql-block"> 1975年,学校组建三小队。小武术队、小篮球队、小文艺宣传队活动多姿多彩,学校文化搞得空前活跃,成为全公社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前后,学校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当时教师年轻有为、工作勤勤恳恳,领导兢兢业业、学生勤学好问,教学氛围浓郁,师生团结奋进。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学校的辉煌。1981年长子县首批初中生升入长治师范,李红刚、常慧琴、郭德清、金秀平名列榜中,当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三。次年,王巍、薛良、李建文、梁旭斌、郭海平又荣幸考中,当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大获丰收。随后几年,杨建文、王菊平、孙伟俊等陆续考入中师中专,学校声名鹊起,周边乡镇学生蜂拥而至,一时洛阳纸贵,一桌难求。</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后的十年,梁忠孝任联校长,一小迎来历史进程中的第二个高峰。第一,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化。时任教育局长李福刚提出“规范是基础,课改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教育理念。全县学校坚决贯彻执行,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创新方式,打磨课程,优化结构,重构场景,自学、合作、探究,预习、展示、反馈,一浪迭一浪,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一行来校调研后,交口称赞,大力推广。随后各市县来学习观摩的络绎不绝。第二,宿舍管理标准化。学校打造了一个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的管理模式,生活教师慈母化,住宿环境整洁化,规则纪律人性化,心理疏导常态化。第三,学校文化引领化。学校提出系好第一粒扣子,为人生打好底色的德育方向,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对师生进行文化引领。生活路上认识生活,餐厅门前讲究卫生,教学楼上认真探究,回家途中遵守规则。时时处处有文化,家校共管强素质。第四,第二课堂全员化。大课间活动中注重全员参与,分趣味英语组、经典诵读组、体育益智组、文艺表演组、书画音乐组等十个大组,大组里面又细分小组,每组都有专人负责,力求实效,切忌形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快乐。办学效益达到最大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