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张謇文化 抒家国情怀——记张謇纪念馆、滨江公园红色游学活动

月朦胧

<p>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企业家的光荣传统。清末明初的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为了弘扬张謇文化,寻找红色足迹,展现巾帼风彩,2021年3月7日由大豫镇关工委、镇教育关工委、镇社区教育中心、镇文化站组织“五老”志愿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50多人,赴海门常乐“张謇纪念馆”,南通“滨江公园”等参观游学。</p> <p>  代表们冒着绵绵春雨,走进碧水廊桥曲径通幽的张謇纪念馆,巨大的石屏风上刻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能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p><p> 参观者深切感受状元公满怀救国救民的慈悲之心。张謇纪念馆中,张公事迹陈列馆的人和事,无不让每一位参观者心怀崇敬,热血沸腾!实业救国的心、实业救国的志、实业救国的事……</p> <p>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的创始人。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为中国民族纺织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历朝历代共出649个状元,唯有常乐镇的张謇被称为“状元实业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先贤!</p> <p>  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张公祠的张公雕像前深深躹躬。张公眉目慈祥,笑意殷殷。是的,张公“实业救国”的心愿已了,张公在后代人的心中己成佛!一天一地一人一佛!   </p><p> 张公祠前的景观河中,碧波荡漾,一金鳌驼着一少年。这是根据少年张謇与老师赵菊泉的对联而塑造的。那老师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当时的张謇只有十二岁。   </p><p> 再看张公纪念馆中的那株参天银杏,已有270年历史,上面被朝访者系满了吉祥的红绸带。人们将心中愿望写在红绸带上并系在银杏树上,祈祷能得张公护佑。</p><p> 参观代表步出纪念馆都怀着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在大厅前合影留念。豫人阅读会的代表也拉起了“品读张謇志在实业”主题读书活动的横幅,拍照留念。他们纷纷表示:立足本职岗位,传承张謇精神,抒发家国情怀。</p> <p> 下午,“五老”、少先队代表一行去领略“滨江公园”风景。途中由镇关工委徐爱平主任,镇教育关心下一代负责人张骏,镇文化站王小兵副站长等,为大家组织了知识抢答活动,试题内容紧紧围绕张謇生平事迹与建党一百周的历程。题目简洁而风趣,丰富而凝炼,大家积极参与,将旅途氛围推向高潮。</p> <p> 滨江公园是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休闲场所,一进门就看到一排排整齐挺拔的大树,参观者顶着毛毛细雨沿着路标前行,步行不远就到了“亲水平台”。“亲水平台”临江而建,可以接近长江,这时江水还没上涨,站在亲水平台上,俯看,长江就在脚下,可以看到一堆巨大的石头,边上还有一片青草地。远眺长江,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艘巨大的轮船在江上缓缓航行,一片繁忙景象。滨江公园水青树绿,空气清新,是放松休闲的好地方。在滨江公园里,一句友情提醒给全体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是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然我们就是毁灭自己的祸首。</p> <p>  下午三时许,大家兴致盎然地在滨江公园广场拉起横幅——寻红色足迹,走强国之路!以示留念。归途中是一路欢歌笑语,集体高唱《歌唱祖国》,少先队代表也表演了自己的特长节目。大家表示:不虚此行,受益良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挖掘潜力,发挥自身特长贡献社会,为中华民族腾飞奉献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