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17日我们一行12人,乘7:21分的西安至榆林的7006次绿皮列车,到位于西安市100多公里的渭南市蒲城县,下午乘当日榆林至西安的7005次绿皮车返回西安。这些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铁路发展更是如此,列车由绿皮车到空调车、直快、动车、高速、兹悬浮列车,绿皮慢车已很少见了,这次出行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体验了一次怀旧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蒲城县位于渭南市中部,因县城东有蒲实村而得名。蒲城县历史悠久,自周代即有记载,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战国初属魏,后属秦。秦孝公置重泉县,北魏废重泉设南白水县,西魏更名为蒲城县,唐改名奉先县,宋复名蒲城县至今。</p><p class="ql-block"> 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的美誉。蒲城还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还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蒲城县文庙,亦名蒲城孔庙。该庙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相当规模的维修。特别是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和明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先后作了较大程度的扩建。</p><p class="ql-block"> 庙前有“六龙壁”,前门曰“棂星门”,整个院落由三个院落组成。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有泮池、单孔桥通之,四围栏杆。由戟门至大成殿组成第二院落,院落有东西廊房各十二间。第三院落有元代建筑明伦堂一座,堂前两侧有掌酒司、典库司各五间。</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12年),二进五间、雕梁画柱。殿之内外有红光大柱四十八根,最高达九米之多。屋顶复盖亮绿色琉璃瓦,相互辉映、金碧交辉。</p> <p class="ql-block"> 蒲城考院位于城关镇东槐院巷27号,面积6600余平方米。它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小考都要搭考棚进行不便之宜;平时则作为省巡视来时的歇息的“行辕”。</p><p class="ql-block"> 考院坐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大门外“八”形砖墙刻有“凤凰展翅”、“金鸡报晓”、“猿猴樊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图案,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迎二门是一道可启闭的木板影壁,绕过宽敞的砖铺甬道两边是文生考试的地方,旧称“号舍”,对称共四间。庭院尽头有一圆门,门上南北各书写有一砖雕匾额,南书“腾蛟起凤”,北写“紫电青霜”隶书大字,意要考生文武全才,文则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光彩多目;武则犹紫电闪光,青霜耀眼,威武雄壮。</p><p class="ql-block"> 出圆门是一座五间高大、宽敞的主体建筑“伦秀堂”。这里是武生考试的地方。“伦秀堂”南两侧各有三间房屋,旧称“官厅”,在考试期间作为监考官的临时休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向西是十间仝形房屋,西头间内有一口井,称井房。是人们盥洗沐浴的场所,旧时称“浴室院”。应试的童生都要考前净身,一是作为对孔圣人的崇敬;二是监考官借时查验学生衣物,是否藏有夹带。</p> <p class="ql-block"> 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内室三间,厢房是考院工作人员平日居往之处;内室是省巡视来时接待居住之用。</p> <p class="ql-block">考场上</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考院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改为东槐院小学。目前,它是我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童生科考的场片。</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7日,考院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蒲城县营门巷与中山街交汇处。</p><p class="ql-block"> 杨虎城故居建于1934年,是一座传统式的“民居宅院”,整个建筑古色古香,杨将军与其母孙一莲、夫人张惠兰、谢宝贞均曾在此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共设大小展厅七个,分别展出展出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翔实地记录了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 杨虎城(1893.11.26一1949.9.6),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人。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党第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36年12月,与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逼迫辞职赴欧美考察。“七七”事变后,要求回国抗日,遭蒋拒绝。1937年11月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被骗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曾下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阻挠,没有执行。9月,蒋下达杀杨命令。9月6日杨虎城和他的幼子杨拯中、不满十岁的女儿,他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和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在蒋介石亲自策化下,全部被惨杀于重庆歌乐山戴公祠。</p> <p class="ql-block">前两任妻子罗培兰、张惠兰</p> <p class="ql-block">第三任妻子谢宝贞</p> <p class="ql-block"> 王鼎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为纪念抗英名相尸谏155周年而建。1997年4月17日,王鼎第六代后裔王丽,遵照先父原省政协副主席王菊人的遗愿,将这所1063平方米故居正式赠给国家,用于开办王鼎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进大门,院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身后,立有关于王鼎的碑记。</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通过大量文字、照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王鼎一生的辉煌事迹。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帝为王鼎七十寿辰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在蒲城期间书写的匾额“观察第”、“味兰书屋”、“槐荫山房”、“慈惠徽音”等诸多墨宝。</p> <p class="ql-block"> 王鼎(1768年一1842年),字定九,号省匡,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清朝中后期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嘉庆元年(1796年)成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1年,当林则徐因禁烟抗战获罪而流放伊犁时,正值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正已大学士总督堵口事宜,上疏留林则徐助襄河务。治河竣工后,又奏请林则徐为河督,当时清廷怕洋人,河口合拢之日仍将林则徐发配新疆,王鼎回天无力,只得涕泪送别。 王鼎回京后,正值谈判《南京条约》期间,王鼎不顾年迈多病,想道光帝痛陈割让香港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p> <p class="ql-block">王鼎七十寿辰,道光帝为王鼎题寿匾。</p> <p class="ql-block">王鼎为叔母吴孺人题写“贤孝可风”木匾。</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纪念馆又称王家大院,是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林则徐三次来陕西的寓所。位于城内杈把巷6号,该馆依托“王益谦故居”(王益谦1784一1857),字受之,号仲山,王鼎族弟)而建。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院落里青砖漫地,飞擔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宜人,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是一座十分精美的清代宦官人家宅第,也是渭北保存最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室宅院。</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共设有9个展室,展出林则徐生平事迹、鸦片战争始末、林则徐在陕西、林则徐来蒲墨迹及历史文物300余件,历史图片600余幅,真实再现了林则徐和王鼎的生死爱国情谊,林则徐和王益谦的君子之交,以及林则徐来蒲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在林则徐1828年回侯官为父亲守丧时,与时任侯官县令王益谦多有来往,并结下深厚友谊。1846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陕西巡抚,期间曾请假三个月专程来蒲城,为在鸦片战争中尸谏而亡的恩师王鼎守心丧。</p><p class="ql-block"> 院落内布满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仅高浮雕看墙就有十多块,木雕二百多幅。</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1785.8.30一1850.11.22),福建省侯官(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寺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智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也因为禁烟和抗英,使他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