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喆的《乡愁》,引发的诗评

美友18506759

<div>乡愁<br>文||冯喆(山东)<br><br>故乡仅局限于想象<br>元宵节的烟火紧急升空后<br>乡愁被再次放大<br>异乡的月亮<br>被无辜赖上<br><br>一条背井离乡的鱼<br>游到了深水区<br>故乡时常浮上夜的水面<br>叼食着游子的目光<br><br>现在,我唯一能做的<br>就是给现实俯首称臣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奈的乡愁</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德清(湖北)</div><br>诗友冯克友的新诗《乡愁》短小而精干,小篇幅,大容量,读来牵心扯肺令人心动!诗人选取元霄节万家团圆人心思家的特定时境,将自己置于背井离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者的角色,生发出触人痛点的离情别愁,让整首诗盈溢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调,不是悲情地渲泄,而是乡愁地渲染。“故乡仅局限于想象/元霄节的烟火紧急升空后/乡愁被再次放大”,元霄节本来就思乡思亲,好想回家与亲人团聚,却身在异乡难以遂愿,一股乡愁从心底冒出,不料突炫一道升空烟火更让乡愁扩展放大。既含悲情,又不无浪漫。“异乡的月亮/被我无辜赖上”,且把他乡当故乡,此时明月照故乡。无限乡愁赖上天的月亮肯定不对!故诗人用上“无辜”二字,使乡愁变得生动鲜活且极具感染力!“我是一条/背井离乡的鱼”,元霄节不能与家人团圆相聚怪不得谁,凭添乡愁只能怪自己是一条从故乡游出来的“鱼”。并且“一直游到了深水区/故乡时常浮上夜的水面/叼食着我的目光”。乡愁的渲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现实境况所决定的。“我唯一能做的/是给现实俯首称臣”!把乡愁的现实根源呈显给读者,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又深化了乡愁的诗意内涵,给读者营造出感同身受的效果。 <br><br>诗评人简介:田德清,笔名田边。《中国乡村》认证作家,《齐鲁文学》签约诗人。著有《知了集》,作品散见《世界诗歌网》《中国乡村》《楚文学》《東坡文艺》等数十家微刊和纸刊。诗观:诗是自然与社会碰撞心灵的宠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 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路垚(江苏)</div> <div>这首《乡愁》写的小有情调,这类题材古往今来写的也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余光中所写的《乡愁》一诗,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望而怯步,无法企及,一般的诗家已不敢再去触碰类似这样的,与大师相媲美的题材。<br>而眼前这首《乡愁》,作者用笔让人眼前一亮,读来感到诗味浓浓,且很有情趣和张力,让一首小诗充满着四射的活力。作者在构思上,并没有流于空泛的抒情中,而是有选择的表达,在意象撷取上选取了“月亮”和“鱼”这两种,既让人感到思乡的联想,又让人体会到远离故乡的思念情怀。诗中作者的思乡情感也是采取递增的,由开篇的“仅局限于想象”,到“元宵节/乡愁被再次放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此刻,内心的思乡情感急剧上升过程,月是故乡明,这是凝聚了千百年来共同的思乡情怀,从李白的著名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对故乡寄予了深深的思念情怀,而“月亮”是古今文人雅士抒发思乡情感的最好的意象,被广泛引用。作者接下来又以“我是一条背井离乡的鱼”作为意象来比喻,更让人看到游子远离故乡,但思乡之情从未忘怀的情景,“故乡时常浮上夜的水面/叼食着我的目光”。结尾一句“我唯一能做的/是给现实俯首称臣”,也彰显了作者眼下不能归乡的无奈之举。诗虽短小,但诗味浓浓,唯一不足的是第一人称“我”用的较多,如换成意象词效果会更好。 <br><br>诗评人简介:路垚,江苏人,作品散见《当代诗歌地理》《山东诗歌》等平台和期刊。诗观:用心声去追索诗的远方。<br></div> 冯喆,男,本名冯克友,50后,退休教师。聊城市诗人协会理事,茌平区作协副主席。先后在《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文。作品被收入多种选本。诗观:诗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