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小熊睡着了🧸

<h3>一样的清明节不一样的人生百味<br><br>  又到一年清明节,春正浓。大地回春,细雨纷纷,清明古时又称踏青节,人们会在清明时踏青、祭祖。因为地域不同,南北方的清明节各具特色,同样的清明节,不一样的精彩。<br><br></h3> <h3>南方多温柔北方很直爽<br><br>清明南北度长假,鸟语花香四月天<br><br> 满口的吴侬软语细语轻柔是南方的标签,清明节到南方的第一感受就是温柔。南方多情和地理环境和气候不无关系,时至清明,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的呢喃让人心醉。走在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服饰清爽靓丽,给人已到盛夏的错觉,女人风姿绰约男人彬彬有礼。南方给人的感觉很柔,柔若无骨毫无脾气,人到了这里都会被感染,少了些许火气多了几分恬淡。<br><br> 而北方的直爽则与南方完全不同。声音大如洪钟朝气蓬勃,从话语里都透着一股子热情劲儿,豪爽洒脱。清明飘雨的时节来到北方,气温也许没有南方那么温暖怡人,但是北方的那一股热情足以让人周身暖热。北方人不拘小节大大咧咧,行事作风雷厉风行,话音刚飘出人已早已走的远了。北方的清明节气候有些飘忽不定,正是乱穿衣的季节,今天还是毛衣外套隔天就长裙短衫。北方是高山流水的写意是平原大漠的苍凉,北方人直爽,游人到了这里都会被熏陶,多几分豁达少几分计较。<br><br>  莺歌燕语山水含情,因为气候和地域的不同,南北方的人文截然相反各有风情,但却都能让人的心情得到放松,远离尘世喧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h3> <h3>南方味精致北方味浓香<br><br>吃的开心不悲伤,美食忘掉人间愁<br><br> 吃食是清明的一大特色,喜欢菜品丰富的美食家可以利用清明小长假去南方大饱口福。因为清明传统的食物有十二种之多,属于南方特色的就有八九种。江南的青团子、浙江的清明果、润饼菜、乌稔饭、青精饭、绵菜饼、艾饭、蒿子粑粑、暖菇包、清明螺,每一种都味美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更难得的是,每一种食物的背后都有其历史来源和美好寓意,品尝美食的时候还能学习历史典故。南方的食物历来以精致著称,清明节的传统美食更是在继承美味的同时融合了文化意蕴。尝美食品文化,南方的清明节,让人忘记一切的烦恼忧愁。都伴着美味抛到九霄云外。<br><br>  北方人较豪放,相比南方食物的精致,少了几分丰盛,却多了几分浓香。北方人喜爱面食,清明节的美食馓子、子推馍、枣糕,皆以面食为主,种类虽少,但是却食之入味,色泽鲜艳味道浓烈,一口咬下去,就能感受到北方浓郁的风格,尤其是子推馍,体现了北方人的心灵手巧,制作的形象各式各样,栩栩如生。吃北方的美食,那种轰轰烈烈的简单干脆能把所有的悲伤忘的一干二净,食之忘忧亦不为过。</h3> <h3>清明节的来历<br>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br><br>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br><br>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br><br>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br></h3> <h3>清明节也有很多习俗呢<br>1.祭祖扫墓<br><br>祭祖扫墓是清明节重大的仪式之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用来思念逝去的亲人和祭奠血脉相承的先祖,曾有人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这应该就是祭祖扫墓最好的写照了吧。<br><br>2.踏青<br><br>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br><br>3.荡秋千<br><br>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人们最早称之为千秋,为了避皇家的忌讳,便改名为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健康,培养孩子们勇敢的精神,至今仍为小孩子们所喜爱。<br><br>4.禁火寒食<br><br>原为寒食节的习俗,后因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而有此习俗,在中国古代神社之中有常年不灭的火坛,每一年都要进行灭旧迎新的祭祀仪式,被称作“改火”,在这段时间禁烟火,只能寒食,也是寒食节的由来。<br><br>5.插柳<br><br>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br><br>6.蹴鞠<br><br>鞠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br><br>7.放风筝<br><br>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