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没来云冈石窟之前,说实话,一直对带有佛象的地方,还有寺庙毫不感兴趣,也许因为看了太多的人烧香朝拜,无神论的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以及思想的愚昧。因此,我对于此种行为是有些心生排斥的,所以对于佛象众多的寺庙也难免并无欣赏之意,一直认为这是统治阶级奴役人们思想的工具罢了。此次云冈石窟之行,本来我也是为了感受建筑的艺术的,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让我重新开始了对佛教的认识。首先来说佛教的起源,它起源于印度,但却发展于中国,一千多年来佛教思想与中国思想交相互补,佛教文化也深深的融入到国人的血液之中。佛教文化体现在建筑、绘画、雕塑、拓印、书法等多领域之中。在中华大地旅行,很难不与佛无素相遇。国人见佛就拜,见神就跪,但对佛教却未毕了解。</p> <p class="ql-block">其实,佛教的思想并非让国人们烧香朝拜,真正的佛教文化,正是宣传一种佛的信念与毅力,象鉴真东渡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与毅力,是不可能最后成功。而佛学文化告诫人们的一些道理,更是类似心理学的治愈作用。比如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家从皇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佛教文化,参拜佛神并不是寄希望于来世,其实真正的目的在于教育后代,学习佛身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佛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这才是佛教文化的真谛,只有真正的提升修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最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话题说远了,为什么要在山上建造石窟呢,修一座大型寺庙也未尝不可啊。原来石窟在石壁山崖上开凿,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不但有利于佛教信徒和僧侣们修行,又因为幽静空旷更是礼佛朝拜的好去处。而且依山雕凿的石窟、佛象,比用砖石筑建寺院更加经久耐用。</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要从太武帝拓拔焘灭佛说起。北魏从道武帝拓跋圭定都平城(大同)开始,注意推崇佛教,平城一度佛教盛行,僧侣人数众多。太武帝继位后,仍然崇尚佛法,但太武帝通过战争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谋臣,在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导下,太武帝对道教产生了兴趣,大肆宣扬道教。恰好在公元445年,陕西发生了盖吴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太武帝在长安的一座寺院内发现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于是,太武帝在司徒崔浩的鼓动下,开始下令全国灭佛、毁寺院、烧经书、坑杀僧人,使佛教传入中国后首次遭到打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魏太武灭佛”事件,佛教界称为“法难”。据说太武帝灭佛后身染重病,对灭佛深感后悔,并且诛杀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继位后,开始恢复佛教,他命令一位名叫昙曜的高僧主持,开凿了石窟五个(昙曜五窟),现编号为16-20。</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驱车前往云冈石窟已经是下午时分,阳光暖暖的照在了石窟广场上,昙曜的雕象在广场静静地耸立,历经一千多年,昙曜有些瘦骨嶙峋,外表轮廓有些类似杜甫,想毕主持修建石窟也是耗尽了精力。穿过石窟广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礼佛大道,两侧汉白玉的神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佛光大道两侧。由于疫情原因,整个礼佛大道空无一人,行入其中仿佛置身于行走于天宫的礼佛盛地一般,神盛又庄严。穿过佛光大道向西,呈于眼前的是弧形皇家礼佛浮雕墙,整座浮雕墙画面精美自然,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北魏皇帝车辚辚、马萧萧的宏大场面,这幅画面也让世人展示了皇家寺院的辉煌,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的香樟木佛像</p> <p class="ql-block">穿过了灵岩寺,就来到了石窟的主体部分。整座石窟分为大小45座窟组成,从1号到45号,其中最先打造的是16-20窟。云冈石窟是印度佛教中国吸取化的起点,吸取了佛陀罗艺术、波期艺术的精华。对于墙壁之上的佛教故事,没有办法一一听完,但对于云冈石窟早期佛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造象因为都以北魏皇帝为原型,北魏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因此人物形象大多高大危猛,肩宽膀阔,面相丰圆,高鼻深目,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象作风。其中犹为突出的是第18窟,这尊佛象的造象原型是太武帝拓跋焘,因为这位皇帝杀了很多佛门弟子。基于这一史实,主象身披千佛袈裟,安祥的站立在二佛之中,释迦立象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拓跋焘,从面前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第20窟正中的露天大佛是释伽坐象,这尊佛象面部丰满,眼大唇厚,大耳垂肩,这座佛象的造象原型是文成帝跋浚,由于是他下令让昙曜建筑石窟,所以20尊的佛象是整座石窟地理位置最好,也是代表座之一,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性窟洞。</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北魏造象,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象作风</p> <p class="ql-block">早期造象因为都以北魏皇帝为原型</p> <p class="ql-block">18窟,曾经灭过佛的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20窟,这座佛象的造象原型是文成帝跋浚</p> <p class="ql-block">20窟之后的石窟,就是晚期的了。这些晚期石窟以单窟、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这些石窟的塑像将南朝“秀骨清像”式的人物画法和雕刻融合到北魏佛教艺术中,这时的佛造像从肥厚圆润转为瘦脸、长颈、窄肩,呈现出一种“清秀飘逸”风格,身姿挺秀,风神飘逸,这一特点在后来的洛阳龙门石窟亦有表现。</p> <p class="ql-block">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代表性小窟。在窟门外部两侧各雕力士,威武雄壮,窟门上方镑刻吴天思造像记。窟内平面作长方形,平顶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圆拱华绳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龛侧雕释迦涅盘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