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壶口,跨越30年的三次朝拜加一次吆喝

23罗时汉

<h3>大叔,您可不可以在您的朋友圈发一下?<br>今天收到短信,山西的小袁说:我们正在下苹果。网上发的好苹果,六十八一箱。不需要邮费。想要吃苹果的联系一下我。大量红富士下树啦再不买就要等明年咯。山西临汾市吉县壶口冰糖心苹果带皮吃包脆甜。<br>我再问他的地址电话或微信号。他回,吉县壶口镇袁勤忠13834078957 手机号就能加微信。<br>我能做什么呢?除了立马打款买两箱,还能跟他发吆喝吗?<br>如果不被网管封禁,我的吆喝能起作用吗?<br>只能这么说吧。以我的人格担保。如果有朋友能伸出援助之手,买了。若认为不划算或吃了亏,我再给你补助20元,如何?<br>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用多说,请你再看看这篇旧文,或许就明白了。</h3> <h3>1987。2010。2018。我的三段历史碎片。</h3> <h3>还是1987年春天,供职《武钢文艺》编辑部的我独自开始考察黄土高原的文学之旅。到过济源、临汾的丁村,进入吉县,朝拜神往的黄河壶口瀑布。<br>黄昏时跟随一个卖豆芽的小孩(袁小勤)上山,走5里多路到了麦麦掌,夜宿于袁栓子家的窑洞。此行,我还搭了一段便车进陕西宜川,一直深入到绥德和榆林;最后经太原太钢、河南焦作粘土矿返回。<br>这次苦行,我创作了一批散文和诗歌作品。其中有《麦麦掌上信天游》《山月》都写的麦麦掌,并给袁家寄去过刊物和照片。<br><br></h3> <h3>2010年,我随武汉市新闻协会采风团遍游山西。在壶口酒店住过一宿。跟袁小勤取得了联系,他要送来一箱平果,被我谢绝了。因为我要独自飞内蒙古,去宁夏。</h3> <h3>此番再来,我首先要寻找他们。<br>从临汾打的进吉县城关之后,我向路边人展示31年前的照片时,小袁来了,还有他的妹夫小曹。我抓紧时间,要小曹开车带我们直奔壶口方向,绕过很长山道上了南塬村麦麦掌。<br><br>卅一年前走黄河,<br>麦麦掌上窑洞多。<br>炕上难眠望山月,<br>如今来寻梦南柯。<br><br></h3> <h3>眼前景象已非往年荒凉贫瘠,退耕还林,城镇化,山上已人烟稀少,成村成村的农民进城,许多窑洞已破败。我无法回忆起原来住过的袁家。他家的几口窑都空着,里面有些东西都舍弃。门前的枣树据说还是原来的。当年他们要到几里外沟里挑水,后来打了水井,这水井也早被覆盖了。<br><br>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归牧时分,一队羊群走过。我们随他们进入养羊人的窑洞,在炕上坐坐,还吃了婆姨刚烙的韭菜饼。<br>这是宜真(Beth)二位生平第一次进窑洞。当然,这也是窑洞里第一次来了洋妞。<br><br><br></h3> <h3>告别南塬村回到吉县。小曹家的媳妇彩凤包好了饺子,迎接我们。小袁把媳妇儿子也邀来了。<br><br>晚餐的气氛非常融洽,跟我当年在窑洞里吃馍喝凉水有隔世之感。<br><br>我问漂亮的彩风还记得我吗?<br><br>她说,咋不记得哩,你还看我做作业哩。<br><br>我把当年所照送给她,她让我看了他们的全家福。</h3> <h3>三十多年了。除了党的领导一成不变。中国,全都变了。那时她一一彩凤七岁,现在,大孩子已上大学。搬进了县城。奶奶已去世十四年。十年前的全家福。四男四女,都儿女双全。伟大的农民!<br><br>  当晚,我宿曹家,他儿子的房间。(百元住宿费和三百元租车费当然是要给的。)<br>  她俩进城住了最好的宾馆。<br></h3> <h3>第二天,我早起,由小曹和彩凤带我进城观光。<br>吉县已非往年。如同张家口,将流经城中的溪沟积水成河,形成景观,连路边的厕所都很上档次了。当年我曾进去弹过扬琴的文化馆在哪里?跟我的年华一样无影无踪。<br>小袁和小曹还带朋友去宾馆,目的是跟洋妞合影留念。<br>九点出发前往壶口瀑布,一路有苹果树郁郁葱葱。<br>把景观围起来成为景区然后收费,这是31年前我想都没敢想的事。买票进门后,我不愿乘摆渡车,而要沿河边走走,更真切地体验黄河。她俩也能理解。<br><br>三人边走边看,壮阔的黄河滩还有积雪未化,而那些草木已春意盎然。行走中有时要披荆斩棘,我还被刺破了裤子。走到望得见中心景区时,路被封堵。我们只能翻墙,即从约两米高的石坎爬上公路,非常危险。好在化险为夷。<br>“That's amazing!”宜真(Beth)一声欢呼。<br>玩的就是心跳,反正谁跟我旅游都会受累遇险,这是没办法的事。<br>宜真(Beth)的中文不错。她说:“如果不是你邀请我来山西,估计我这辈子不会来中国西北。”<br>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来见识它,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民族的血脉跃动。我虽第三次来,仍为它的气势磅礴而震撼。<br></h3> <h3>第一次个人独行,这一次中外两美女陪同,我要尽兴,去了陕西那边的孟门山。<br>在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可以看到右岸的黄河谷底河床中,有两块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 ”的孟门山。<br>大孟门半岛上有一巨型神龟,龟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河水至此分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后又合流为一。<br>喧嚣的黄河,不知道渺小的我们呼喊着什么。<br>小袁和小曹一路陪同。最后又把我们送回县城,转移到另一辆的士上。<br>就这样跟黄河告别。<br>我们从临汾赶动车到西安。时间是4月7日。<br><br>  2020年3月14日补记</h3> <h3>附录</h3> <h3>麦麦掌上信天游<br><br>青天蓝天紫格英英的天,<br>  站在那个高山瞭哥哥。<br><br>太阳沉到河西去了,信天游沉到河西去了,暮色泛滥成高原之海,海之潮汐。<br>走吧,麦麦掌,日之夕矣。这被山包围被狼包围的山村,吕梁山的沟壑记不得它,天上盘旋的鹰瞭不到它;它隐藏在大山深深的褶皱里,瞧不见黄河听不见黄河,疏落的麦苗纵横向远天延伸。它不见面目头发弥漫成黑夜,有飒飒的风穿过山枣树。<br>麦麦掌。麦子的麦,巴掌的掌。<br>  <br>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br>  咱们二人相跟上。<br><br>没听清他说的什么。他伸着又脏又糙的指头在巴掌心上划着,军帽檐下倾斜的大眼睛问,是否明白了他们村的名字,那烧玉米似的黄牙齿也张着。好,走吧。他挽起大箩筐,跨过一条沟,布鞋在坡道上噗噗地响,磕碰下石块,身体前倾快贴近山梁,眼却回顾,似乎担心不会相跟上。你走前吧,石子落下砸你哩。不,你走前,你路熟。喘息着,拍他幼小的肩。他仰起黑白分明的亮眼睛,咧嘴一笑,又猫着腰朝上爬。你们那儿也是这山路吗?没有。是平川哩。嗯。<br>你几岁?<br>十三啦。俺属兔。<br>属兔可胆小,你不怕吗?<br>不怕,天黑也走回过了。<br>这儿有狼吗?<br>有狼。狼咬羊哩。还有豹。去年俺村的狗咬死一只豹。<br>你到下边去卖了什么?<br>豆芽,十一斤,两块二毛钱。<br>你念书了吗?<br>念了。<br>成绩不好?<br>成绩好。老师教不下,不好好教。<br>他站下等,怕没听清,又重复一遍,含几分委屈和期待。<br>你今天没上学?<br>没哩。老师走了,过几天来。<br>他脚步放慢,立住。箩筐甩在背后,眼睛又上下睃了一遍。<br>你是公家人哩?<br>嗯,是的,<br>你找队长?<br>什么?<br>你找队长?队长——<br>他又在手掌上写,但已看不清了。<br>不,就是上你家。<br>嗯。<br>还有多远?<br>不远哩。<br><br>山顶略微亮一点,能见到麦地了。“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虽不见羊牛,却有那黄土坡路,有那山塬的平旷深远,有暮云四合若晚炊之气息。<br>他指着远处的树,说那就到了。有象征意味的是,为什么村头树上总有鸟窝,多是老鸦窝。不独是鸟恋人烟,只那儿有几棵树。裸露的山脊簇拥起伏,天被越挤越小,像一望无边的海面充盈着整个世界。<br>忽然有铃铛声触碰夜网,下边的山道,蠕动着一头螺子,骡腚后随着的是一个男人。<br>又过了一片麦地。树上的鸟窠愈大了,晚风愈黑了。左拐下坡,模糊中,枣树枝丫交错着几孔窑洞,立在门前的人和狗一般黑,都没有脸面。人没吭声,狗轻轻咆哮,欲蹿上来。他放下箩筐,把黑狗的头抱住,狠声训它,两个一样的高。它还想勉强挣脱,爪子在地上刨。<br>唤回哩。<br>……那人就唤狗,用一种非文字能记录的声音。狗能听懂,夜能听懂。<br>  <br><br></h3> <h3>一十三省的女儿哟,<br>数上那个兰花花好。<br><br>走进山里,走进黄土层中山顶洞人的穴居。<br>窑洞里一张火红的脸。那是老奶奶在烧炕。锅里水煮沸了,她仍用铁叉朝灶里塞柴,柴干枯地爆响。张开手电筒,看壁上贴着一排,有报纸、画、奖状。<br>那张题为“敌前侦察”的画被熏黑了。上面写着:赠给贫下中农 五一二三一部队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br>手电筒光在历史的隧道中潜行。<br>“袁栓梅同学被评为优秀红小兵 史家岭小学 <br>7561”<br>“袁栓梅同学被评为毛泽东思想模范宣传员 冯<br>家科联校宣传队 7664”<br>“袁栓梅同学在夏收支农中评为小模范 7771”<br><br>还有南原、桑塬、林雨诸学校的。最高的是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少先队员。<br>袁栓梅是谁?<br>是我姑,她还有好多奖状,都丢了。<br>奖状,曾荣耀了少年的心。可现在还是面对残酷的现实。她能走出这窑洞?能走出这山沟吗?<br>在一个小相框里看到了她。她端正,在同学中微笑。仿佛,她在相片里长大了,由天真变为忧伤。<br>她多大了?<br>二十三。老奶奶伸出手指。<br>还没寻下婆家?<br>没哩。<br>极想见到她。想她就住在隔壁窑里,隔着土层,隔着浓厚的夜色,也隔着门帘。<br><br>白脖子那个哈巴朝南咬,<br>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br><br>门外有牲灵的喘息、蹄声、铃声。迈出去,对着不见面目的他喊声大哥,便拎起骡背上卸下的水桶。桶好沉,他把桶上的木塞拔掉,有一股山泉突突地涌出,流进水缸。沿着手电筒光揭开洞壁一溜瓦缸的秸杆盖,粮食呢?声调颇似日寇来扫荡。几个缸内空空如也,青黄不接。只有一只缸底盛下绿豆。<br><br>他擦燃火柴点亮炕头上一只小瓶做的煤油灯,接着取炕上的白纸片卷一支烟,尔后自个吸燃了,眼睛定定的。他满脸胡茬,眼神里有疲乏、绝望、茫然,再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他似有点畏于眼前的来头,颇不自在地站了会,就出去哪。<br>觉得腚下有一股热潮,炕烧暖哪。烧暖和了?老奶奶仍朝里塞进树枝。炕上那些纸片是做什么用的,全作卷烟用。终于看到炕上还有一块木印,木印上雕刻有“冥国银行 拾圆”的字样,设计构图朴拙,刀法粗糙。<br>你们大方哩,舍得给钱花。<br>老奶奶张开豁嘴。原来清明将近,这是为她老伴准备的纸钱。老爷子十七年前去世了。那时修公路,开辟陕西的交通。老爷子在世上的最后一天与别人发生了争吵。据说他放羊到路边,看见修路的民工踩了他们队的棉花地,就骂了几句。挨了打。当天晚上天也这么黑,羊回来了人没回来。第二天在沟里找到他,头上有刀口,背后压石块。沟里水都红了。他家找修路队论理,后来公社调停,认定是自个摔死的,还说可上告。说起此事,老奶奶十七年积愤未消,声调格外尖利,如鸟叫一般,语言更混淆。年年清明,年年祭奠,老奶奶一腔挚情,她相信老爷子在冥府里等这笔钱花。<br><br>热腾腾的油糕,哎嗨哎嗨哟,<br>摆上桌哦,哎嗨哎嗨哟。<br><br>他托来一盘馍搁在炕上,内有一小碟芝麻碎末和两碗白开水。那馍又大又白,圆乎乎的挺有肉感,拧下一块果然柔劲,蘸上芝麻吃来爽口。可惜肚是饱的,只馋那微觉清甜的白开水。随他进来的有个小女孩,模糊灯光下仍见她长得十分姣好,脸红扑扑的,竟以为她是擦了胭脂口红。这闺女太可爱,她绕在老奶奶身边,甜甜地笑,叫人禁不住想起陕北的蓝花花。<br>小女孩笑着瞅一会,就悄悄去了。<br><br>他嚼着馍,拉起话来。他十九岁结婚,家里有八口人。大妹十八便嫁到离县城十五里的地方,有三个小孩。小妹栓梅在林场作临时工,每月工资三十五块,还在家吃口粮。小闺女七岁,没念书。学校离这里八里,没法念。学校老师是临时找的,这个教几天教不下,那个来。一个星期最多念三个半天,有时七八天不上学。大闺女十一岁,才念一年级。家里有一二十亩地,每亩能收二斗麦子。如果用化肥产量要高一些,化肥一百斤要花三十三元钱,浇十亩地。这地方老是天旱,庄稼长不好。他们还种老麻子,就是蓖麻,每斤可卖五毛多钱。去年收了五六百斤,收入可观。另外还搞一点副业,大儿子就在黄河边装沙。泡豆芽到渡口上去卖,绿豆五毛八一斤,每斤绿豆能泡八斤豆芽,赚上一块钱。家里有一驴一骡,驴价七百元,骡价八九百元;这要靠多长时间一个子一个子地省下来。<br><br>窑门又进来四个人,他们不卑不亢地,盘问来历。一个是队长,歪戴着帽,大张着嘴,据说前几年到陕西、甘肃一带去当盲流,闯荡过;一个是队长的四弟,去年从宝鸡复员回来,花两千元钱换了个媳妇;一个是队长的连襟,是他婆姨的妹妹的丈夫,来黄河边捞副业的;还有一个是他们的长辈,但年龄并不大,家里圈有近一百只羊,在麦麦掌算个富翁了。他们是袁姓子孙,先人最出名的,知道有个袁世凯。<br><br>围坐在炕上,同饮清茶。他们轮流抽旱烟,一盏油灯光线微弱,涂着大家的脸,映着这窑洞的幽深。<br>绵延起伏的吕梁山,可记忆得这个夜晚。<br><br>前山里有云后山里有雾,<br>不知哥哥走的是哪条路。<br><br>从窑洞外进来,炕上已经摆好了。他拍拍炕头的长枕头,示意睡在这最暖和的位置,那被褥也是最好的。炕大极了,足可睡下一个班,十来条汉子。主人并不提盥洗事宜,只是拎了一只瓦罐搁下,便去隔壁窑里了。若此,三个人睡这条炕;那边窑里困下一男五女。吹灭了灯,立时被黑暗掩埋了。炕硬邦邦的,躺下去就感到大地的坚实辽阔,就大彻大悟,想起在土炕上熨平了身板的男人,在暖炕上发酵了乳房的女人。<br><br>脊背充分贴紧,四脚尽力舒展,仿佛楔进山崖,被大山挤压凝结成琥珀。已经彻底地遗忘过去,进入黑暗的冥国。有蓝幽幽的光爬到炕上,靠窗有一辆纺车,窗棂糊着白纸,仍可看出六六三十六格正方形图案,是一道记忆之门。有感觉小虫似地爬来,撩动神经,才感觉自己的存在。这感觉捕捉不到,有恐惧、兴奋,还有疑虑、担忧,谁知这窑顶今晚会不会坍塌呢?炕下虽然没有石块的冰凉,也不烫,老是有什么钻进被子来,不住地搔痒。<br><br>仿佛过了许久,进来了他家的老大。揿开手电一照:十时三十五了。他这么晚才回,河边还有拖沙的么?山路上没有危险么?他大约累极了,什么也没说,朝瓦罐很响地撒了一脬尿,又光身子钻进被子里。<br>想起黄河,它也睡了吧,听不见它的声音。吕梁山刚才响过一串脚步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从黄河边回来,狸猫似地溜回他的老窝。他的瘦弱的肩头已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很快,他那儿响起了鼾声。<br>耿耿未眠,一直瞅着那方窗纸,看着它由灰变白。<br><br><br></h3> <h3>前晌里想你吃不下饭,<br>后晌里想你我崖畔上站。<br><br>窑洞外已不是昨夜那黑狗一般的夜幕了,枣树已现出稀疏的枝条,有风飕飕,从山那边来,扬起满山遍野的朝气,轻抚这苏醒的窑洞、这与山峦楔合在一起的山村。曙色是微薄透明的,风穿透枣树,穿透窗孔,也穿透心灵。那轮初识的月亮,怕已恭候多时,孤零零悬在空中,尔后缓缓引你而去。月盘在枝叉上踟蹰一会又跚跚滑向山的弧坡,阴影下的窑孔更模糊幽深。<br>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br><br>此时此刻,有风、月、人在吕梁山的托盘上转动、逐走,三者都发出轻微的摩擦声。一只狗似乎发现了什么,空吠了两声。走到禾场上,那里有两座不大的麦秸垛,透发出麦草的清香。地上卧着一个石滚,那石滚碾掉了多少日子。站在禾场上远看吕梁山峦,看太阳从哪一处绽出红光。地平线呈现鱼肚白的曙色,整个高原明彻、清新、安详、壮阔。期待一轮红日跳入镜头。<br><br>这时有脚步声在背后,山道上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仿佛还没从困倦中醒来,缓慢地走着。他是袁栓子,昨夜睡得晚,今晨这么早上哪儿去呢?<br>“你去干啥?”<br>“犁地哩。”他笑笑,他弄不清我蹲在麦秸垛旁干什么,他也无须弄清楚,他只操自己那份心。<br><br>太阳等不到了,在大山里,太阳出来得晚。转眼环视麦麦掌这块小地方,那边有几孔窑洞,黄土崖上悬挂着缕缕新的齿痕,如绳索,陶纹,黎明的宁静使得这原始部落、这山顶洞人的穴居、这伊甸园分外肃穆,有乐山大佛的庄严。崖畔上传来“咕咕咕咕”的声音,仔细辨认,几只瓦灰色的沙鸽子歇在那儿,似还没醒来,在清冷的风中交颈而卧。它们也穴居在这儿吗,一点也不嫌弃土地的贫瘠。山塬光溜溜的,连麦苗也不多见。小村杂乱地堆着几堆柴草,那柴是硬柴,是幼枝。山上稍冒出苗头,刀斧便接踵而至,整个山上哪有遮荫之地。人类如此残酷自戕,如何反倒埋怨土地的吝啬?如果没有森林,这儿的贫穷将是不能根本改变的。<br><br>麦麦掌啊!你的老奶奶在窑顶拢一抱麦草,你的小闺女两手插在裤袋里花一样地笑。<br>这大约便是你一天可怜巴巴的繁荣吧。“鸡栖于埘”,这是真正的“埘”,搬开土壁上的石板,鲜艳夺目的鸡就从小洞里钻出来,把喧闹带给了窑洞前。猪也不知从何处蹒跚地踱来,雍容大度地享用瓦盆里的早餐。有女人在地里刨着去年窖藏的土豆,也有人去蹲那全无遮拦的茅坑。他家的骡子牵出来了,老大把两只木桶架到它的背上,尔后和老二一起去驮水。还有一只驮水的骡子行在半山道上。<br><br>你在山上我在沟,<br>探不上的拉话人哟招一招手。<br><br>山道上好冷清,独自走在昨夜来过的路,这路连着黄河滩,是麦麦掌人踏出的山道。一个陌生人、一个唯一的外界人,一个可能把麦麦掌的名字传出去的人正心事重重地走着。<br>群山簇拥,全在视平线之下,黄色的高原,晨光朝这儿投下万千色彩,使山塬顷刻间斑斓锦绣,满目生辉。金黄、胭红、浅绿、橙紫,层层敷色,浓淡相间。那一孔孔窑洞简直让人如临世外桃源、天上仙境。伫立着,欣赏这奇丽的高原景色。想那《诗经》当是在这儿写的,或者是写的这块地方。这不是“周原”么,这不是“豳风”么?<br><br>凝眸神思之际,突然看见远处山半腰有东西在移动,隐约有一个人吆着牲口在犁地,他们绕着山包已耕作了好几圈,翻出了新土,在赭黄中翻出的深褐,如同在大山胸前戴上了一圈项链,那么华美。那便是袁栓子大哥了,他绝没想到有人在这儿瞭见他,更没有想到他的辛劳给高原的早晨带来的变化。也许他揣足了干粮吧,也许他等待婆姨在日头当顶的时候“馌彼南亩”,给他捎去一点温饱吧。<br>袁栓子大哥,真想对着朝霞中燃烧的壮丽群山呼喊你的名字,让山的重重叠叠的回声把你传到远处。<br><br>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br>受苦人盼着好光景。<br><br>为什么要匆匆地离开这儿呢?<br>应该去麦麦掌人驮水的地方看看。走过山陵,沿坡坡里下,面临深壑,俯视下方,忽听铃铛的响声,一头驮着木桶的骡子正朝上走去,骡后有两个少年,一个用力推着骡腚,一个吆喝着驱赶,骡蹄在山道上费力地蹬踏,骡身与坡的斜面几成锐角,仿佛随时就会摔下崖去。<br>极舒展地吆喝一声。<br>老大笑着,慢慢踅上山来,相跟上。<br>他背着书包,里面揣着一天的干粮,腋下挟着一捆大蒜。他十六岁了,长得英俊,脸红眉浓,个子还很稚嫩,却已肩起第三代人的希望。他已读不下书,迟早要走这条路的。他现在每天比他爸爸挣钱多。如果说他爸爸还对土地有执著的热望,他已对农活失去了兴趣,他甚至有一点瞧不上他的父亲。<br>俺爸爸太老实了。<br>他今年多大年纪?<br>他属牛,俺属马。<br>你姑为什么还没寻下婆家?<br>他说,姑姑没出嫁是在挑哩,奶奶死不了是在盼哩,他差不多拥有大山的全部秘密。他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很潇洒地走着。他身上穿蓝灯芯绒上衣,脚下穿着他妈妈纳的鞋底已毛边的布鞋。他的腕上居然还有一块小电子手表,是托人在县城花八块钱买的。<br>你去过县城吗?<br>俺有一回跟拖沙的车去过。还有个司机要把我带到临汾去,我没敢去。<br>你什么时候才去临汾呢?<br>二十岁,二十岁!他响亮地说,伸出两个指头。<br>这时,太阳刚刚跃出麦麦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