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寺和东寺苑

王作秀

每次到太原迎泽公园,一进位于迎泽大街的北门,第一眼看见的,巍峨雄伟的藏经楼坐落在迎泽湖的东面,楼柱上挂着一块木牌,说此楼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是从太谷资福寺迁移而来,等等。看到这些说明,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少年时代资福寺赶庙会、唱戏时,随母亲在东寺苑摆地摊的情景。<br>1947年,蒋介石搞什么货币改革,印刷了大量漂亮的纸币,人们叫“关金券”,也叫“金圆券”,货币严重贬值(建国后一万元关金券才能换一元人民币),物价飞涨,商铺关门。老百姓形象地说,一簸箕关金券,买不到一簸箕高粱面。就这样,日薄西山,穷途末路的阎锡山政权,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假装市场繁荣。胁迫一些店铺的东家掌柜出钱,在东寺苑举办庙会、唱戏。<br>当时的东寺苑,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周围煤渣堆起来的一圈小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地摊,有卖吃喝的,有卖玩耍的,有拉洋片看影戏的,有摆下场子耍杂技的,最多的是卖旧衣物、旧家具,还有卖古董字画的。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非常热闹。但是,卖东西的人,比来赶庙会看戏的人还多。我母亲也占了一小块地方,摆了个小地摊,出卖我父亲的旧衣服和小玩物。我趁机在资福寺内外,东游西看,尽情玩耍,所以留下了较深的印象。<br>资福寺坐北向南,位于现太谷城内东南边的东寺街北。该寺的山门,和现在唯一幸存的无边寺的山门相似。中门二层,上面是坐南向北的古戏台,下面砖砌的高大的窑洞式的门洞,是山门的中门。左右两个山门为牌楼式的建筑。<br>资福寺为三进大院,第一进院正北,和戏台相对的,就是巍峨雄伟的藏经楼,东西各建钟鼓楼,成三楼并列之势。楼下有宽阔高大的砖石台座,台周有精美石雕护栏,四面各有一个出入口,有七八层砖石台阶供上下。藏经楼很高大,三层,阁内建木梯,可登二、三层。每层外围廊柱间,都有木栏杆围护。人们可凭栏观望全寺美景。第一进大院东西两边的配殿和厢房,都是二层楼。二楼廊柱间有木栏围护。每当庙里唱戏,人们常凭栏看戏。第二进大院正北是资福寺正殿,内供如来佛。两侧偏殿,供岳飞等神佛。东西两边都是配殿。第三进院是僧人生活区,有斋房、讲经堂、云水堂等。第三进院背后,也就是北面,是东大街几个商铺的后宅院。<br>资福寺的山门上是一座古戏台,资福寺西,就是东寺苑宽大的水池南,也有一个古香古色的古戏台。1947年庙会时,竟然同时请了两个戏班子,在寺内和池中的戏台上同时演出。演出时,两个戏班的所有成员都憋着一股劲,只害怕落后。乐队八仙过海,鼓乐喧天,玩命地施展各人的技艺。演员拼命吼唱,据说有的因演唱时用力过猛,竟然累的口吐鲜血。因此,两个演出场地总是高潮迭起,你追我赶。寺内戏台上演员唱的精彩时,台下观众叫好声天摇地动,寺外水池边和水池中乘船看戏的观众,像涨潮般地涌进寺内观看;寺外水池南戏台上的演员露了几手绝技,台下观众的喝彩声惊天动地,寺内观众又退潮似的涌出寺院,跑到水池边或乘坐船只观看演出。从此,我才算懂得什么叫唱对台戏。前面说摆小摊的人比赶会的人多,为什么看戏这么多人呢?因为赶庙会唱戏用的钱,是县太爷向商铺东家、掌柜筹集的。尽管当时市场已经颓败,很多商铺面临倒闭、关门的危险,但是这一些商铺的东家、掌柜,尤其是他们的子女,架子不倒,仍然爱摆阔气、出风头。看戏时每场必到,而且还要带上好几个小伙计、丫头;他们看戏时特别爱凑热闹,唱对台戏时跑来跑去的大多是这些人。<br>解放后,大概是1952年,东寺苑又赶过几次庙会。水池周边还是人山人海,摆满了地摊,但是卖的大多是新鲜瓜果,粮食和农民用的犁、耙、锄之等农具。每次只有一个剧团,在寺外水池南边的戏台上唱戏。坐着小船,在水池中看,和在寺内戏台下看戏的感受大不相同:白天的阳光,夜晚的灯光,以及古戏台,戏中的红男绿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那些影子一会拉长,一会变短;一会显现,一会消失;一会五彩斑斓,一会颜色暗淡;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如梦如幻,真有一种误入仙境、与仙人相会、飘飘欲仙的感觉。在演出《白蛇传》时,白娘子为救许仙,请来水族和法海搏斗,水漫金山寺,鲤鱼仙女舞剑,虾米童子挥叉,乌龟小丑翻跟头,波涛滚滚,法海大败而逃,救出许仙。我好奇地问领我看戏的大哥,蛇和鱼、虾、乌龟,真的能变成人,变成仙?大哥说,能,动物经过修炼,如坚持办好事,就能变成人,变成神;如办坏事,就会变为妖怪。东寺苑水圪洞里,就出过妖怪。大哥一边和我往家里走,一边说:东寺苑的水圪洞,以前比现在大的多,北面快接近东大街,东面快接近晏公庙巷。古时候,常常波涛汹涌,水冲到岸上,给周边群众造成很大的危害。住在附近的晏公,既善良,又果敢,多次组织动员附近的群众筑坝垒堰,一次次被冲毁。后来发现,是两条小船大的鲶鱼在兴妖作怪。这两条鱼怪长着血盆大口,爱吃肉,常常吞食落入水中的人。晏公自己掏钱,买了两条大黄牛,把长绳上带有写满咒语的铁钩装入牛肚中,鲶鱼怪把黄牛吞入肚子里,铁钩勾住了五脏六腑,被拉到岸上。当人们用锄头、铁锹殴打时,鲶鱼怪变成了两个老头,跪在地上乞求饶命。晏公请来的道士用法绳拴住老头,烧香念咒,大火烧之,火堆里留下了两个很大的鱼骨架。从此,水圪洞不再兴风作浪,东门一带再没出现过水灾,水圪洞也一天天缩小,最后形成了东寺苑水圪洞。人们为了纪念晏公,在东门附近修建了晏公庙,世代祭祀。并把庙前的小巷命名为晏公庙巷。我长长出了一口气说:没想到美丽的东寺苑水圪洞,还有这么惊险的故事...... 中学时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社戏》时,不知怎么总想到在东寺院坐船看戏的情景,总希望有机会能再到东寺苑坐到船上看一次戏,但这个想念永远不可能实现了。因为有“宏敞壮丽冠诸寺”美誉的太谷第一大寺资福寺,在1958年被拆毁,东寺苑水池也被填平了......<br>据说,1957年,资福寺藏经楼出现了倾倒的迹象,太谷县曾向省里打报告申请拨款维修保护,省文物局听说后,要求把藏经楼迁移到太原。因维修款没有着落,省领导又有整体拆迁到太原,异地重新修建的批示,太谷县只好忍痛割爱。东寺后来成了百货公司宿舍院,古庙建筑荡然无存。尽管如此,我觉得,仍应该向当时的太谷县委、县政府致谢。在举国上下反对封建迷信,拆毁传统文化建筑成风的形势下,他们敢于大胆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拨款,维修资福寺,难能可贵啊!好像当时是胡晓琴同志任太谷县委书记,应把他的大名写在县志中,名留青史。<br> 王作秀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