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班凌子轩手写,共400字,手写加修改共1小时。 今天是周日,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何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宝船厂遗址公园游学,学习郑和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海上航行,是我们一贯奉行和平发展的最好例证,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典范。何老师告诉我们,在当年的宝船厂,可以造出巨大的宝船,长可达700多尺,高100多米。当时的中国有宝船、战船、马船、粮船,这些船加起来就是当时的航母。木头坐船很难,但是造出来的船有9桅12帆,非常壮观。中国的宝船上有瓷器、中药、丝绸,还有从海外带回来的宝石、狮子、象牙、长颈鹿。当时,人们没有见过长颈鹿,以为长颈鹿就是传说中的“麒麟”。 公元1070年,丝绸之路的戈壁滩上,一支千人驼队向东搬家,他们是要投奔大宋王朝。后来他们去了云南。到了明朝的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小三宝家里的成年男子都死了,他被充军当小奴隶,后来因为他长得很俊美,入选宫中尚衣监育训两年。1385年,马三宝随军,终入燕王府邸服役。从此,马三宝来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身边。 家长手记,共830个字。 “郑和下西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跟随何老师,在南京的各处遗址寻访历史,学习郑和的故事,学习明朝的历史。<br><br> 这段历史以郑和的身世贯穿。郑和本姓马,祖上来自今乌兹别克斯坦,是穆斯林,是宋朝时期西域普化力国的国王。为了躲避无休止的战乱,郑和的祖先带领王公大臣和贵重宝物,投奔大宋王朝。后被宋神宗安置在云南滇池之畔,相当于“云南王”。<br><br> 从郑和的祖先和他本人身上,看到了少数民族的在汉文化中的生存之道——必须要忠心依附政权。郑和的祖先从乌兹别克斯坦到滇池之畔,从饱受战乱到安享四季如春的生活,是因为他们主动忠于北宋王朝。从郑和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去过麦加朝觐的“哈吉”,都是虔诚的穆斯林。保教而不保权,他们放弃了对政权的野心,臣服于更先进的文明,也换取了应有的对价。然而时代的发展总是猝不及防。宋朝“仁政”、元朝本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可到了明朝,马家没有及时跟进时代变化,站到了政权的对立面上,落入悲惨的境地。联系到近代,少数民族依附政权的例子,真是令人唏嘘。蒙古族最早忠于共产党,自身宗教也温和,党也善待了他们。在内蒙从来看不到民族融合类的标语,因为蒙族和汉族长期不分彼此的共同生活。而在新疆则完全相反。除了早期三区革命军的领导人集体遭遇空难,造成维族群龙无首、内部混乱之外,维族始终没有认可保教不保权的原则,不愿与政权和解,也是造成其困境的主要原因。<br><br> 回到郑和的故事。经济基层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角度看,因为没有向外扩展市场、掠夺原材料的工业经济需求,属于郑和的大航海时代,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从文化角度看,汉文化一贯奉行和平发展,不具侵略性,也没有借出海做强盗的意识形态。假设是中国先发现了美洲,会不会改写北美的历史?大概率也是带些土特产回来,而不是想着把人家的土地变成自己家的殖民地。换个角度,郑和继承了马家曾经出海朝覲的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并且在明朝政权的背书下,推进了汉文化在亚洲的传播,特别是对东南亚、南亚的辐射,影响深远。郑和在他的时代做到了很难得的壮举,值得后人铭记。<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