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教仁</p><p class="ql-block">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1]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p><p class="ql-block">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的特务刺杀;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p><p class="ql-block">政治成就</p><p class="ql-block">其一,在民国初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宋教仁极力主张政党内阁制,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效能的。当时,在如何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孙中山与宋教仁在办法、策略上有所不同。孙中山在让位时,为限制袁世凯,曾在辞临时大总统的咨文中附加三项办法条件。这样,主张“办法条件”者,以孙中山为代表;倡导真正的政党内阁制者,以宋教仁为代表。</p><p class="ql-block">针对孙中山的“办法条件”,南北方较量的结果是临时参议院允准袁世凯在北京受职,临时政府北迁。唐绍仪内阁虽是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的,却在袁世凯的威逼之下,存续不足三个月便告解散。此后陆征祥内阁、赵秉钧内阁被袁世凯势力所控制,也难负责任内阁之责。如此孙中山的“办法条件”并未能对袁世凯产生更进一步的限制作用。相比较而言,宋教仁主张政党内阁制并力求付诸实践,则给袁世凯带来了有可能剥夺其政治统治的实际威胁。对此,袁世凯的反应是,“以攀动手段,来抢夺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 在相互间的斗争中,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由此不难看出,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问题上,宋教仁主张政党内阁制,较之孙中山的“办法条件”,是更具威力和实际作用的。[6]</p><p class="ql-block">其二,在近代中国政党发展史上,如果说是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那么,也可以这样认为,是宋教仁创建了国民党。当时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就曾指出:“宋君此次主持国民党改组之功,于中华民国历史上必有不可磨灭者。”蔡元培也说,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组建为国民党,是宋教仁“百计联络”的结果,是宋教仁而非他人做到这一步。</p><p class="ql-block">在国民党成立之后,宋教仁因孙中山正忙于筹办铁路计划而被委任为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实际上主持国民党的党务工作。尽管孙中山、黄兴对国民党的成立给予了支持,但是,当时孙中山的注意力和政治活动的重心是不在国民党上的。仅仅认识到是宋教仁创建了国民党,尚不足以揭示其应有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在近代中国政党发展史上,一方面,宋教仁不仅参与了中国同盟会的创建和武装斗争,而且实际主持了国民党的成立及其国会竞选活动;另一方面,国民党的成立,是顺应民初政治发展要求的,同样表现为一种历史进步。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的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认为他是民初政党政治身体力行的第一人,也是不过分的。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实施民主宪政而献身,在民主共和政体建设,以及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宋教仁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别号渔父</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正式成立。华兴会秘密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正当革命志士壮志踌躇之时,长沙起义事泄,湖南巡抚下令满城搜捕革命志士。在桃源老家,宋教仁还一无所知,多亏儿时一位同学匆匆跑来报信。他仓促离家,江面上一只船也没有。眼看追兵越追越近,突然从芦苇中划出一只小船,一位打鱼老汉救了宋教仁。为了感念渔翁的救命之恩,宋教仁自号“渔父”。[18]</p><p class="ql-block">书捍国土</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实际占有朝鲜,就鼓励朝鲜人大量越界开垦,然后由日本一个叫“长白山会”的团体,制造出所谓“间岛问题”,声称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大片领土是中朝未定界的“间岛”,图谋占据,这样便否定了以图门江作为中朝界河,后果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宋教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完全出于偶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天,宋教仁去东北策动“马贼”从事反清革命期间,得知了日本人的这个阴谋,义愤填膺,通过日本友人片山潜介绍,装扮成日本人,假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侦获该会大量关于“间岛问题”的假证据,拍照带回日本。然后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特别是找到一个名叫古山子的朝鲜人于中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版的《大东舆地图》,清楚地表明中国与朝鲜的界江是图门江。</p><p class="ql-block">在这些有力证据的基础上,宋教仁写了6万字的著作《间岛问题》,从语言学、国际法、历史、地理等角度,特别是利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就“领土主权的历史”“自然的地势”“境界的条约”几个方面,论证了日本人所指的“间岛”地区,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p><p class="ql-block">《间岛问题》书成后,日本当局深恐清政府以此为据,戳穿其编造的伪证,先是离间,劝说宋教仁不要帮助迫害他的清政府;后又以巨款购买该书版权。但宋教仁富贵不淫,拒卖书稿,以民族大义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关资料。同年7月,中、日就“间岛”问题进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书稿,使日方制造的谎言和伪证难以成立,被迫放弃侵吞阴谋。当然不能说“间岛”地区主权的捍卫全在于宋教仁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在“间岛”谈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为此,人们在论及此事时,谓之为“一本书捍卫一块国土”。</p><p class="ql-block">袁世凯曾致电驻日公使馆赠送宋教仁二千日元,为宋婉拒。袁世凯约宋回国,他也未予接受。据说慈禧太后曾拟赏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绝。自此以后,日本官方将他看作中国派来的密探,而留日学生中有人骂他卖党交结官吏。处身内外夹攻的困境中,他不以为意,不改初衷。</p><p class="ql-block">两次挨打</p><p class="ql-block">宋教仁曾经两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扇耳光。第一次是民国元年(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有人提议开战,以迎接袁世凯为名带兵北上。宋教仁反对这个建议,认为革命军无法击败北洋军。这时,同盟会元老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宋教仁左眼流血。马君武大骂宋教仁是给袁世凯当说客,想出卖南京。</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宣读新党章时,其中一条规定国民党不吸收女党员。这激怒了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她冲上主席台,揪住宋教仁就是一记耳光。</p><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