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摄影群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摄影作品网络展——刘明作品

天路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永昌摄影群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为主线,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劳动者风采等为主要内容,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群友摄影作品系列网络展,用手中的镜头定格美好的瞬间,以优秀的摄影作品讴歌党的光辉历程、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致敬伟大的时代。</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传承 民间艺术</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昌“皮影戏”</p> <h3>  伴着悠长的二胡声和清脆的梆子声,透过幕后灯光,一个个两尺多高的人物缓缓走进观众的视野,并不时的做出跪拜、作揖等动作,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h3>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又称“皮影”、“土影戏”、“影子戏”或“灯影戏”。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人物剪影,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p> <h3>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永昌皮影戏俗称“皮猴人子”,清朝初年,始见于水源、朱王堡两乡镇,都用秦腔曲调演唱,个别折子戏也用眉户剧曲调演唱的。</h3><h3>  永昌皮影戏己被省政府列为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吕兰生先生为永昌“皮影戏”传承人</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保护传承 民间艺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昌“木偶戏”</p> <p class="ql-block">  永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木偶戏班都有戏箱,木偶戏的人物是“木偶人”,头如拳大,身高约二尺,是纸浆做好的头面壳和衣冠,穿戴在一个“十”字形木制支架上,生、净、丑、旦各种脸谱,镶上眼珠、下颔,结上细线绳即成。盔甲、衣袍、巾帽以及手脚等,都是按照生、净、丑、旦的装饰制作,其式样悉如大戏。</p> <p class="ql-block">  永昌木偶戏于2010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3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p> <p class="ql-block">  木偶戏,都用秦腔曲调演唱,个别折子戏也有用眉户剧曲调演唱的,用清河一带的方言道白。文武场面伴奏的乐器,悉如“秦腔”戏而较简单,有板胡、二胡、唢呐、堂鼓等。木偶戏每班五至八人,所演的剧目,多系中国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王笃中先生被确认为永昌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文/网络</p><p class="ql-block">图/刘明(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