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春韵】 (二)

程吾

<p class="ql-block">02.27(第八天)</p> <p class="ql-block">  离开撤马坝梯田,夜宿红河县,第二天来到迤萨镇。</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迤萨古镇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  马帮,是迤萨的魂,是老红河绕不开的故事,清代以来,勤劳智慧的迤萨马帮人敢为天下先,勇闯国门,走出了滇南第一条通往东南亚的马帮之路。</p><p class="ql-block"> 迤萨马帮驮出了一座融中西建筑文化,马帮文化为一体的古城,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驮出了滇南旅居国外的第一代华侨。</span></p> <p class="ql-block">  迤萨马帮是最有开拓精神的马帮,光绪7年(1881年),迤萨马帮驮着盐,铁噐等日用百货,越过国境,进入越南的莱州,首开了跨国经营的先河,在之后30余年间,缅甸,泰国,柬埔寨的商路也相继打通,从此,迤萨到东南亚的“马帮之路”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 (图片摄自景点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干热缺水的迤萨小镇里有“三多”:出门汉子多、寡妇多、金子多。这三多形象地描绘了迤萨古城的辛酸史。</p><p class="ql-block"> 跑马帮也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沿途要经历兵匪,瘟疫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艰难险阻,到东南亚各国,</span>以物易物,换回当地的象牙、鹿茸、虎骨、熊胆、麝香等山货药材,运回国内销售,获利颇丰。</p><p class="ql-block"> 也有在国外坐地经商,成为迤萨第一代定居异国经商的华侨。</p> <p class="ql-block">  明清式的四合院雕梁画栋,花木假山;法式的洋楼拱门圆窗,石堡壁上有着护院的枪孔;中西合璧的庭院里,青瓦飞檐下却有彩色玻璃窗和阳台。</p><p class="ql-block"> 跑马帮能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毕竟是少数,光鲜亮丽的产业下不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多少人客死他乡。</span></p> <p class="ql-block">逢景点必须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坐在石阶上竹编的彝族老妪。她每个小竹筐卖10元钱。</p><p class="ql-block"> 但愿是她闲不住才竹编,而不是为生活所逼。</p> <p class="ql-block">  下午4.00,来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的慕善村。这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聚居地,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主要产业为白萝卜,目前正值收获季节,田间地头无不挂满晾晒着的白萝卜干。</p> <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我从公路爬下陡坡到田间拍摄。</p> <p class="ql-block">  一畦畦的萝卜长势正旺,可能是这里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宜萝卜的生长,个头大,产量高。</p> <p class="ql-block">村民就在田头地角清洗,加工,晾晒。</p> <p class="ql-block">  我近距离观看过他们切萝卜条的工艺,一个四只脚的工作台框,有十来根直径小于1毫米钢丝,每条钢丝间隔10毫米左右,紧绷着的钢丝整齐地固定在工作台框架上。</p><p class="ql-block"> 首先将洗干净的萝卜垂直往钢丝上推送,另一只手在下方把通过钢丝的萝卜接住,这时萝卜已被钢丝分割成10毫米厚的片状。握住萝卜的手旋转90度,再次往钢丝上推送,此时萝卜片已被切割成萝卜条,推送到剩余2公分左右停止,双手分别在钢丝上下协调动作,将萝卜条取出,然后晾晒于固定好的架子绳上。</p><p class="ql-block"> 劳动人民总是能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繁琐的劳动作业。</p> <p class="ql-block">  每公斤才卖6~8元钱,这一大挑萝卜干从播种到收获,得化多少心血?</p><p class="ql-block"> 一个影星的一场演出费,可能就远超全村人晒萝卜干一年的收入;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葩!</p> <p class="ql-block">  夜宿石屏古城的民宿。</p><p class="ql-block"> 石屏,一座历史文化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小县城,行程中没有安排游览石屏古城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02.28(第九天)</p><p class="ql-block"> 建于1936年的石屏火车站,是个碧石铁路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法式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个碧石铁路自1915年5月开工,直至1936年10月10日才全线开通。这条或许是中国修建时间最长的铁路。</p><p class="ql-block"> 1936年,个碧石铁路蒙屏段(蒙宝线前称)建成通车,石屏县迎来了铁路时代,结束了滇南地区几千年来大量物资人背马驮的历史及个旧大锡外运、中转的困难,它是滇越铁路的延伸与衔接。</p> <p class="ql-block">  去年10月1日,石屏火车站里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从各地赶来的游客共同见证米轨旅游观光状元号列车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个碧石米轨铁路石屏站至建水团山站线路长29.1公里,设石屏站、仁寿村站、龙井站、坝心站和团山站。</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火车设有七节车厢,分湖景软座,软座,硬座,可乘坐240人。</span></p><p class="ql-block"> 彝族姑娘列车员热情好客,正在车箱内为旅客唱歌。</p> <p class="ql-block">  早上9:00分从石屏站始发,终点站建水团山站。11点20分到终点站团山。</p><p class="ql-block"> 中途停靠龙井景区,坝心站点,每个站点停留40分钟,给旅客留出足够观赏风景,拍照的时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span>”说的就是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彝族列车员始终是游客们的中心,总有一帮人围着她合影,拍照,录像,好在她来者不拒。</p> <p class="ql-block">  团山村离建水县城不到3公里,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坡上,村里的房屋大都坐东朝西,村子前面的泸江河水质清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片的水田和房前屋后的蔬菜,果树,一副实足的田园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 运营了100多年的滇越铁路在村口通过,曾经为这里的繁荣作出过贡献。</p> <p class="ql-block">  张家花园建于光绪31年(1905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家族私人住宅。</span>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是一组规模大、建筑质量好、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张家花园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祠堂和碉堡组合而成,计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 </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初,滇越铁路开通后,原为盐商的张氏族人改行从事采矿业。他们经营着数十个商号,通过滇越铁路,把矿石运至上海、香港等地,获得了巨额财富。尔后回到团山村大兴土木,精心打造宅院,以显示富贵身份。</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宅院。</p> <p class="ql-block">  在团山村,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宅院中的雕花门窗,这些门窗都是镂空雕刻的,而且是三层镂空,技艺之精巧,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  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贩,把一堆垃圾品味的假石头,挂在了雕刻精美的珍宝上,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建水乡会桥火车站,因附近这座古老的乡会桥而得名。小巧精致的乡会桥车站,斑驳的墙壁写着它的年轮和苍桑,正是因为它的历史沉淀,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乡会桥车站建成于1936年,可以算是百年老站了,它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因而以法式风格为主,色彩浓烈,并融入瓦式屋顶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别具一格。</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小站候车室,依稀能看到当年的繁华。室内摆放的一些很小资的餐桌、窗户、楼梯、电话机、留声机都很复古,感觉一下又把时间拉回到了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  这个岁月斑驳、冷冷清清的小站随着旅游业的繁荣也会逐渐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  乡会桥,建于清嘉庆19年(1814年)。桥三孔,青石拱圈砌筑,拱宽7米,主桥长30米,加两岸引桥全长80.6米,横跨于泸江河东西两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水著名的双龙桥,是云南最美的古桥,其美名可以与赵州桥齐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远处看双龙桥,它突起在建水西坝的十里平川之间,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桥长148米,宽3~5米,雄伟壮丽,如长虹卧波,倒映于水天一色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它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横跨泸江河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桥高9米,初建三孔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 全桥长148米。</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比原建的更为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七年为重建双龙桥楼阁立碑,建桥共耗资5000多两白银,由当地在个旧开矿者,按锡块,厂尖抽丰积银,以作修桥费用。</p><p class="ql-block"> 大户们每户捐白银500多两不等,免除了普通百姓捐款。为这种既吃大户,又给他们竖碑留名的方法点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16年护国战争中,拥袁势力在滇南发动叛乱,叛军逃溃时,肆意焚毁了北端的桥亭;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有这一大一小两座楼阁了。</span></p> <p class="ql-block">夜宿建水县城临安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  03.01(第十天) </p><p class="ql-block"> 6:30起床,建水的天空还未大亮,我带上相机和无人机,一个人步行10分钟从宾馆到建水东门,准备拍摄东门日出。</p><p class="ql-block"> 东方刚刚泛白,晨练的人已陆续来到城楼前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建水东门城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小版,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已有630多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北京天安门还要早修建28年,</span>是滇南重镇建水县历史悠久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 820年 唐宪宗李纯年号)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墙系土城。</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均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p><p class="ql-block"> 城楼上“ 飞霞流云”四字为摹仿唐代书法大家、草圣张旭的狂草笔法,飞舞流畅。</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正面悬挂石屏清代书法家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其中的“镇”字坠落,只剩偏旁,当地人多方奔走,找到一个临摹涂踔笔法可以以假乱真的高超的人,写了一个等同大小的“真”字补上。</p><p class="ql-block"> 王文治(清代)上任行到东门楼前,看到上悬的四块巨匾,对旁人说:“镇”字在四个字中如同三条活龙夹着一条死蛇,可见,王文治对书法的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水东门也叫朝阳楼,清晨的城楼外是蹓鸟人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  任何行业都有一条产业链,养鸟也不例外,鸟笼专业供应商早早的等候着你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  早歺后建水东门也是我们第一个观赏点,先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建水,明清两代为临安府,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明代文人谢肇撰写的《滇略》一书中称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故民间有金临安、银大理之说。</p> <p class="ql-block">  建水烧烤,建水小调,建水烤豆腐,都是建水边陲市井民俗文化的戴体。</p> <p class="ql-block">  建水汽锅鸡是国内特有的名菜,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在滇南一带。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的吃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吃过汽锅鸡,感觉太油不敢苟同。</p> <p class="ql-block">  小数民族的服装,男姓服装大部分已经汉化,你几乎分辩不出他们的族种;只有女姓,特别是妇女,她们还顽强地坚持着穿戴自己的民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  建水紫陶是建水的一张金名片。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 </p><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县翰林街,是清末乡绅朱成藻、朱朝瑛两代人苦心经营,前后营造近30年最终落成的大型家宅和宗祠,园内宗祠、居室、园林皆富丽堂皇,有“滇南大观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穿过刻有朱家家训“循规蹈矩”的花墙月门,进入朱家的“花厅”,花厅正面对着的是一片私家园林。沿曲折的长廊行走在花园里,登上假山,可以看到整个园林,亭台楼阁,碧绿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花园,园内诗情画意、秀外慧中,溢满书香气。整个朱家花园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色彩淡雅,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建于清光绪初年,朱氏家族先祖于明代洪武年间从湖北麻阳迁居至此,经商开矿,<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置田买地,</span>逐渐致富。在建水城购地兴建家宅祠堂,面积达30多亩,在建水这座西南边陲小城,称得上是大富户了。</p> <p class="ql-block">  1999年,朱家花园列为“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旅游精品景点,对朱家花园重新修缮,并重建了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继之于唐、宋、元,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末,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科举是我国历史上考试选拨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为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集中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的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两迤锁钥】坊</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建水曾是临安府治所在地,这是临安路与翰林街交汇的牌楼。</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历史上也叫“三迤”,清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牌楼上的“两迤锁钥”, 两迤指迤东道和迤南道,所以建水曾是大半个云南的重要通道和关口。</p> <p class="ql-block">  【临安府署】</p><p class="ql-block"> 明朝平定云南以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由通海移迁至建水州,属云南布政使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水临安府署,</span> 历经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末民初的7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建水普应寺坐落于建水古城内,于明成化三年修建,后于清朝年间重新整修,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建水普应寺亦是建水古城声名远扬的“七寺八庙之一”。其建筑造型之独特、精美和雕工技艺之精湛,至今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时间匆忙没有进内游览。</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大门是庄严肃穆的“太和元气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p><p class="ql-block"> 雍正四年(1726年)知府栗尔璋重建牌坊,改题门额为“太和元气”。太和元气即天地间的正气,祥和之气,能养育天地万物。</p> <p class="ql-block">  三米多高的孔子铜像。</p><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至今已有73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到7.6万平方米,现存文庙在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p> <p class="ql-block">  步入院落,迎面是一泓清池,旧称泮池,亦称学海,池里碧波荡漾,浮莲连片,四周柳丝轻拂。池里有一连堤小岛,岛中有亭,名曰思乐亭。绕过泮池,东有“礼门”、西有“义路” 两座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东边 “礼门 ”进入。</p> <p class="ql-block">与礼门相对称的是义路牌坊。</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的 “洙泗渊源”坊,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背面是“万世宗师”匾额),通面阔23.7米,进深7.7米,高9米,占地180平方米。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为巨型石雕龙、麟,狮、象,造型栩栩如生,刻工精致,是罕见的建筑石雕精品,屋面为单檐歇山顶青瓦屋面。</p><p class="ql-block"> “洙泗渊源”,按儒家学说起源于山东曲阜,为洙水,泗水交汇处的孔子故里。</p> <p class="ql-block">  院落内,东西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圣域由兹”、“贤关近仰”四座牌坊。院墙边立有古碑刻20余块,是研究滇南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杏坛兴建于元朝,。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两度重建。现存杏坛为2000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上的铜钉九行,每行九颗,足见其<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尊享九五之尊的规格。</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成门,来到了孔庙的第四院落,孔庙的主体建筑——“先师庙”。</p><p class="ql-block"> 先师庙重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单檐歇山屋顶,抬梁式屋架,高16米,面阔22.55米,进深13.9米。虽不及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那样气势磅礴,但也显得巍峨宏丽,气象庄严。特别是大殿正面的22扇门,透雕出栩栩如生的近百种鸟兽,堪称殿门中的极品,丝毫不比大成殿的殿门逊色。</p> <p class="ql-block"> 文庙中的先师殿,即“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开的五间殿堂,正堂供奉着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  看完文庙,心中不免感慨,如此规模的文庙为何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中得以免遭噩运?导游告诉我们,当年正值解放军医疗队进驻文庙,红卫兵不敢冲击军队才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儒教也一直被统治者所推崇,只</p><p class="ql-block">有在“文革”中一度被废黜,现在又重新祭起儒教大旗,甚至有了推向全世界的“孔子学院”。</p><p class="ql-block"> 人类历史的发展自为对其作出公允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建水县西门溥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大板井的“大”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余。至今仍然人来人往,取水挑水、车水马龙般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 板井豆腐坊从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制作豆腐,至今已传六代,建水县内的传统手工包制豆腐正是来源于此处。</p><p class="ql-block"> “舌尖上的中国” 栏目中就有它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  好豆腐是包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豆腐坊内有五六个妇女在包豆腐,她们手脚麻利,一只手将纱布摊平,一只手捞出散豆腐,豆腐中的水从纱布缝隙中挤出,然后码放在托盘上。如此往复看得人眼花缭乱。一个人手快的一天可包出2~3000多块小豆腐。</p><p class="ql-block"> 我们试吃了豆腐和豆腐脑,感觉不怎么样,可能时间晚了豆腐凉了。</p> <p class="ql-block"> 03.02(第十一天)</p><p class="ql-block"> 导游临时改变行程,把一个不太喜欢的工业园项目改成参观沙甸大清真寺。 </p><p class="ql-block"> 沙甸大清真寺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处,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整个清真寺包括和谐广场,三个大殿和四个宣礼塔,总占地9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现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信仰之一,有信徒约3000万人。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宋、元称“大食教”,明代称“天方教”或“回回教”,明末至清称“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1956年起统称伊斯兰教。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民族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p> <p class="ql-block">有三个概念必须搞清楚:</p><p class="ql-block">阿拉伯指的是国家,地区;</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指的是宗教;</p><p class="ql-block">穆斯林指的是伊斯兰教的信徒。</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穆斯林的标准穿戴。</p> <p class="ql-block">  穆斯林之间都非常友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是兄弟姐妹一样,这比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更能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穆斯林妇女都戴头巾,阿拉伯国家妇女还要蒙脸,只露出两只眼睛,如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大都如此。因为2019年我到过中东沙特阿拉伯等国,去过伊斯兰教朝拜的圣地 ----麦加,对穆斯林的狂热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和在带小孩的妇女聊天,言语间她劝我加入伊斯兰教,我说我是没信仰的人,很可悲。</p><p class="ql-block"> 其实信仰就是天桥上的扶手,没有扶手你在桥上走会感到害怕,有了扶手你过桥虽不一定扶它,但你就不会胆怯。我没有信仰,所以面对生老病死我都会有一种恐怖感。</p> <p class="ql-block">  这么气派豪华的清真寺是国内任何教堂,佛殿所望尘莫及的,耗资好几亿(15年前),政府资拨款部分,主体靠回民筹资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大厅可容纳一万余人同时礼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沙甸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回族先民的来源一部分是元代入滇的西域回回人后裔,一部分是明初入滇的江南回族后裔,一部分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起义时为了聚众自保,由外地移居沙甸的回族。</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火车站是个百年老站:</p><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元年(1909年)滇越铁路铺轨至此,建成车站,因此地依山面海(长桥海),景色宜人,故名“碧色寨”。</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二年(1910年)3月,滇越铁路全线竣工,碧色寨站成为滇越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p><p class="ql-block">民国10年(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碧色寨站为终点站,也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米轨和寸轨在这里交汇换装,滇南进出口货物都在这里中转,繁荣一时。</p><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由于“大炼钢铁”影响,蒙自至碧色寨铁路拆除,车站自此冷清下来。</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碧色寨站降级为四等站。</p><p class="ql-block">1992年,碧色寨站客运停运。</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碧色寨站撤销。</p> <p class="ql-block">  从火车开通以来的30多年时间,碧色寨一直是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等待运输出国的锡矿、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p><p class="ql-block"> 这里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将其称作“小巴黎”。</p> <p class="ql-block">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碧色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的火车站之一,火车经这里北上可以到达昆明,南下可以直达越南。 </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也是"云南十八怪,火车未通国内先通国外" 证明。</p> <p class="ql-block">  车站至今仍保留着法国式铁路用房,挂在车站墙上饱经风霜的时钟,英文Paris(巴黎)字样依然清晰可见,好像在诉说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电影《芳华》剧照中的野战医院取景地。</p><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租赁一套文革时期的军装只需10元,不少游客,特别是女孩子都想过一下当兵的瘾,体验一下当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芳华》电影中的镜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拉她们过来摆拍的。</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场景仿佛把时间拉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红色恐怖的ZG,照片中穿军装游客正在体验当年红韦兵的疯狂,但愿这幕历史只是她们嘻笑怒骂中的表演,而不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中歺时间已过,导游还是把我们带到蒙自县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导游还讲了一个过桥米线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一个落魄秀才在对面湖心亭中苦读,妻子为他送茶送饭,无意中发明了过桥米线的做法,秀才交口称赞之余,过桥米线也广为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榴香吴记老店。</p> <p class="ql-block">下午二点多了还有不少食客。</p> <p class="ql-block">  38元一碗的过桥米线。有这么多的配菜。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正宗过桥米线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  03.03(第十二天)</p><p class="ql-block"> 广美县的坝美村子不通公路,四周被翠绿的群山环抱,境内一年四季流淌着一条名为“驮娘江”的清澈小河,这个村寨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进出村都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村民撑竹筏、划独木舟或乘船经过幽深、昏暗的水洞。</p><p class="ql-block"> 它长时期与外世隔绝,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被称为一个“隐居”起来的世外桃源-----坝美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乘上当地人叫猪槽船的小舟,向洞口划去,进入洞内,四周一片漆黑,溶洞被船头的灯光照亮,光柱所到之处,一根根石钟乳倒悬于洞顶险象环生。</p> <p class="ql-block">  在昏暗的溶洞中行驶了二十多分钟(感觉好长的时间),来到洞口,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景色让人一惊一乍的。</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豁然开朗的田野景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面群山环抱之下,绿树掩映,小桥流水,</span></p><p class="ql-block">驮娘江从中蜿蜒穿行,构成山环水抱,山水相依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陶渊明《桃花源记》是这样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酷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村内居民均为壮族,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过着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状况下,传承发扬着壮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迟来了十天半月,田野上油菜花早就谢得差不多了,只剩下稀稀疏疏的几根在微风中摇曵。</p> <p class="ql-block">  沿途石板路旁,稀稀疏疏的散落着卖旅游品的小摊,或茶叶,或小吃和小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摆摊的大都是老年妇女,她们没事就出来摆摆小摊找几个钱零花。</p> <p class="ql-block">  这组照片基本上是盲拍,我嘴上和她们搭讪,相机低角度往上盲拍,看她们都神态自若的。</p> <p class="ql-block">  村庄中间的两棵夫妻树。</p><p class="ql-block"> 据牌文记戴,10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促成了一对美满姻缘,他们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寿终正寝后埋葬于此,许多年后此地同时长出两棵树,相互交错,情意绵绵,则此夫妻树的由来也。</p><p class="ql-block"> 无意之中,也把坝美村的村史推到了1000多年前。</p> <p class="ql-block">盘根错节的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  中歺就在路旁农家乐吃,虽化钱不多,但菜烧得不怎地。</p> <p class="ql-block">  “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 为尽量节省耕地,水田,坝美村村寨建在依山傍水的半山坡上,层层叠叠,鳞次节比。</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你是否为这里至美的风景所心动,如有空就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散散心,到坝美村来走一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