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代,顾可久在西水关外修筑别业清溪庄。顾可久(1482—1561),明代有名的“骨骾之臣”,无锡人。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顾可久修筑别业清溪庄,面积约3亩,建有亭台楼阁,凿有池沼涧潭,遍植松竹花树。</p> <p class="ql-block">内有山阳亭、竹房、桂馆、紫岩楼、芙蓉池诸景,素雅自然,清幽绝尘。</p> <p class="ql-block">顾可久经常与友人在这里畅叙品茗,吟诗作画。顾可久在清溪庄曾作《春望》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溪上一临憇,茫然时序心。</p><p class="ql-block">落花无故物,密叶长新荫。</p><p class="ql-block">漫觉芳华会,惟多风雨侵。</p><p class="ql-block">如何晴景望,即已叹春深。</p><p class="ql-block">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顾可久对国事民生的深沉忧思。</p> <p class="ql-block">小阁峥嵘面九峰,暮天秀出碧芙蓉。孔明本有躬耕志,却合归来看卧龙。这是李纲《梁溪八咏》中的一篇——《九峰阁》,李纲曾在梁溪河旁营建住宅梁溪居,对其中的八座建筑都有吟咏。而梁溪居的由来就与李纲的第一次弃官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他被朱熹称为“孤忠伟节,一世之伟人”。周恩来总理则评价他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在吴地梁溪,能博得如此高赞誉的,唯有抗金名将李纲。而曾经官拜南宋丞相的李纲,其实还是一位文学名家。三十岁中进士后,李纲初入仕途就因议论政事被贬为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之后开封水灾,金兵犯境,李纲上书力陈国事,被宋徽宗贬至福建。此时的李纲萌生了退意,于是弃官回锡,建“梁溪居”,自号梁溪居士。</p> <p class="ql-block">梁溪居一建就是三年,在这段归隐的日子里,李纲的心中始终蛰伏着忧国之思,此时的时势也不容他在无锡“安居”了。所以诗人还没来得及好好的住一下梁溪居,就被召回朝,在同一年的冬天,金兵两路攻宋,直逼都城开封。在朝廷一片慌乱的情况下,李纲上血书,请宋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军民抗金。宋钦宗即位后,李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了金兵。然而就在金兵撤离后,李纲又遭投降派的排挤。朝廷先令他出任空有名头的宣抚使,驱赶他出朝。随后,李纲又被迫辞职,被按上罪名贬至四川。没落的北宋王朝没有想到,金兵会再次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此时想起用李纲,却为时已晚,靖康之耻,已无法逆转。</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进程总是惊人的相似,南宋政权建立后,李纲又被委以重任,成为南宋王朝的第一位丞相,但由于他力主抗金,与宋高宗苟安的想法不合,仅为相75天,就遭诬陷,放逐,贬官,最后忧愤而死。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梁溪八咏》中没有过多描写宅院美景的诗句,而皆是情感的抒发。“不在山林不市朝,且将图史当渔樵。”道家哲学中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说法,但李纲既没有解甲归田,又不受朝野重视,只能将官员治国的工具当做百姓谋生的途径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余筑室梁溪之上,三年而成,手植花木甚众,遭值世故,未尝得安居其间,岁暮羁旅,慨然念之。” 从李纲的《念梁溪故居》中就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乡无锡是有着深深的眷恋的,但直到58岁在福州逝世,李纲再也没有踏上故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说李纲没有生在那个政治昏暗、群雄逐鹿的时代,谁也不知道这位爱好诗赋,关心政事的李门之子会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当我们再循着《梁溪八咏》中的诗句,来欣赏眼前这片山色溪光时,还会不会忆起李忠定公那悲壮激越的一生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