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龄越长,越喜欢行走,在行走中,人和时间都是渺小的,在渺小中,又能找到时光的伟大”。我喜欢的女作家雪小禅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平凡如我,喜欢行走还有一个很接地气的理由,就是在行走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吃到不一样的美食,见到不一样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大把大把的、可以随意挥霍的自由时光,想起那些在行走中或有意或无意邂逅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瑞士奶酪火锅</span></p><p class="ql-block"> 日内瓦是我们开启欧洲自由行的第一站,我们选定了在一家老餐厅庆祝此行的第一顿西餐。这家店坐落在日内瓦的老城区,沿途我们走过了风光旖旎的日内瓦湖,看到了经历60多年风吹日晒依然准时运转的、直径长达五米的花钟,爬过了罗纳河南岸的山坡,虽消耗了大量体力,但我们的眼睛是忙碌和满足的,心情是轻松和愉悦的。</p> <p class="ql-block"> Restaurant Les Armres 在一个有200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布置得非常有情调。我们点的瑞士奶酪火锅是一大锅芝士在酒精炉上咕嘟咕嘟地煮。叉起一块面包放进锅里,裹上一层奶酪,放入口中,初尝味道有点怪;再尝,舌头已经能适应了;再次尝,满口留香。吃到这儿才发现,之前因为担心吃不惯奶酪火锅而点的一个中国锅纯属多余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需要仪式感,即使在路上我们也不将就,这顿瑞士奶酪火锅让仪式感满满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赛鱼汤”</span></p><p class="ql-block"> 马赛是我们南法游的最后一站。为了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定的是民宿。当我们三个女人拖着大小五个行李箱辗转地铁和公交,最后步行到了目的地时已是精疲力尽。</p><p class="ql-block"> 秋红姐姐看见厨房有一袋面粉,冰箱里有几个鸡蛋,高兴地对我们说,“ 等会璇跟我去隔壁超市买几个西红柿,晚饭我做给你们吃。”她俩一采购回来,秋红姐姐便撸起袖子干了起来。不一会儿,面疙瘩便新鲜出炉了。只见一只只金黄色的、晶莹饱满的面鱼游荡在红绿相间的面汤上,让人看了特别有食欲。咬一口,松软巴适;嚼一下,有筋道有回味;喝一口热汤,味鲜酸爽。一大锅面疙瘩一下子就被瓜分得精光,我们直呼过瘾!</p><p class="ql-block"> 想来真是件神奇的事!有生之年,居然在万水千山之外品尝到地道的家乡美食,一时间竟有些恍惚,梦里不知身是客,差点把他乡当作故乡。</p> <p class="ql-block"> 一日,偶读《行者无疆》,看到余秋雨先生是这样描述马赛鱼汤的:“ 汤呈浑褐色,趁着热气先喝一口,便立即皱起了眉。不能说难吃,但又腥又咸,是一种平庸的口味,以前在海边一些贫困的农家都可以喝到。我喜欢吃鱼,不怕腥,但对这种完全不做料理的腥,还是不敢恭维。”</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骄傲起来,为曾吃过这世上最美味的“马赛鱼汤”沾沾自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理的“风花雪月”</span></p><p class="ql-block"> 大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正在治理的洱海,不是被老舍誉为奇迹的喜洲,也不是白族扎染之乡的周城,而是我们通过大众点评找到的段公子餐厅。</p><p class="ql-block"> 段公子餐厅在古城里面,一路导航过去,找了很久。门面很有特色,门口放着神仙姐姐和段誉的雕像。一进店里,主题分外鲜明,服务员一律着古装,一面面墙上挂满武林秘籍。在段公子,我们喝的是一路上一直都在的“风花雪月”。其实,我们喝的不是酒,是一种情怀,是对仗剑江湖、快意恩仇的向往,于我,更是对鲜衣怒马的少年时代的追忆。</p><p class="ql-block"> 读高一的时候,迷上了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为了不被老师和家长发现,我将小说包了书皮,上课时偷偷看,晚上打着写作业的旗号关起房门偷偷看,看完了一套又一套。我便是在那时,认识了段誉和神仙姐姐,以及他们的大理国。也是在那时,做了许许多多关于江湖的梦。</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大理城,夜未央,人微醺,江湖已然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给风花雪月来一个特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明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文的最后一种美食,跟行走无关,但我很执拗地想在这儿一并写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在春天徽州的田间地里,长着许多艾草。每年的三月下旬,小姨便会唤我一同去郊外采摘。论速度,我远远比不上小姨,因为我会时常被打扰,不是看燕子飞舞,就是听燕子呢喃唱歌。就连这三月淡雅清香的风啊,也会常常让我陶醉不已。</p><p class="ql-block"> 将艾草采摘回来后,洗净、沥干、剁碎,加入少量小苏打,放在锅里煮二十分钟左右,揉入糯米粉和籼米粉拌匀的混合粉中,就可以开始做粿了。正如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写:捣甘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在徽州,我们称青团为清明粿。</p><p class="ql-block"> 小姨做的清明粿馅料有两种:一种是雪菜春笋肉丁馅,咬下去油渍渍的,既有料又有嚼头;一种是豆沙馅,吃起来甜而不腻,带有清淡的艾草香气,香糯可口。无论哪种馅料,吃下去的都是春天的味道,生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清明粿的外貌一点也不大气,也不华丽,也不惊艳,但在我的心里,始终是滚烫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如我眼中的幸福,没有别的面目,无非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美食。如此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