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一一《难忘陶城》

钱红荪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与共和国同成长的那一代人,我们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我们鄢陵陶城五七大队就是共和国历史上那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1968.10.18首批257位洛阳知青,1971.3.15~1977年鄢陵、许昌、漯河等多地知青陆续加入,至1979年年底知青全部离开,期间共有500余名知青在陶城五七大队度过了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2013年元月五七大队的第一本文集《遥望陶城》面世,那是五七大队首批知青一一洛阳知青回忆记录当年那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的知青文集。今年2021年3月9日五七大队的第二本文集《难忘陶城》又面世了,由洛阳、许昌、漯河、鄢陵四地知青共同积极参与撰稿,记录了陶城五七大队十一年历史,是那些年难忘的往事、知青的友谊及知青的生活的又一本文集。</p> <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即是《遥望陶城》的姊妹篇,也是《遥望陶城》的续集。</p> <p class="ql-block">三月,是四季中的春,一缕春风和着絲絲细雨,大地复苏,草长莺飞,阡陌春花,摇曳生姿,一派万物盎然生机。我们辛苦劳作了半年的书《难忘陶城》也于3日9日与大家见面了。</p><p class="ql-block">3月9日,在锦秀华庭举行了简短的《难忘陶城》新书发布会。</p><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代表专赴洛阳参加《难忘陶城》新书发布会,与洛阳部分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新书发布会</p><p class="ql-block">首先由洛阳陶城知青联谊会秘书长韩永立&nbsp;主持、宣布新书难忘陶城发布会开始。</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欢庆牛年到来的时刻,伴着熠熠生辉的春光,洛阳、鄢陵、漯河、许昌四地陶城知青的智慧结晶,《难忘陶城》出版了,它的出版和《遥望陶城》遥相呼应,为陶城知青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陶城知青故事,留下宝贵的史料,它忠实地记录了知青给陶城带去的一抹光明。我们衷心的祝福它的诞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介绍来宾:</p><p class="ql-block">1.漯河鄢陵许昌下乡陶城大队知青代表,李德仲、董社、任文会、李兰英、李凤鸾、贾保平。</p><p class="ql-block">2.洛阳下乡陶城五七大队知青。</p><p class="ql-block">3,《难忘陶城》主编,马克勤。</p><p class="ql-block">4.洛阳下乡陶城五七大队知青联谊会会长:张涵。</p><p class="ql-block">5.洛阳老三届知青联谊会会长:王志軍。</p><p class="ql-block">6.今天到会的编委会成员:张涵,王志军,关碧莲,李国祥,董华英,钱红荪,陈永生,李德仲,任文会,李凤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阳陶城五七大队知青联谊会会长张涵代表《难忘陶城》编委发言。</p> <p class="ql-block">洛阳市老三届知青联谊会会长,河南省知青联谊会副会长王志军代表洛阳市老三届知青联谊会向《难忘陶城》新书发布会致贺词。</p> <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代表李德仲代表漯河、许昌、鄢陵知青发言。</p> <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向发布会赠送礼品,由董社书写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匾额。</p><p class="ql-block">陶城五七大队洛阳、漯河、许昌、鄢陵四地知青友谊长存!</p> <p class="ql-block">张婉珍和钱红荪代表洛阳知青接受漯河知青赠予的花鸟国画,全都由董社作画。</p> <p class="ql-block">董社,原漯河一高的高中生,1973年5月27日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p><p class="ql-block">为这次聚会他耗费半年时间为洛阳知青书写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匾额及50幅花鸟国画。这重重的礼物代表了他及漯河知青赤诚的友谊之心。值此,特别感谢董社,感谢漯河知青这份浓浓的的友情!愿我们陶城五七大队四地知青友谊长存!</p> <p class="ql-block">发布会后,漯河、洛阳知青欢聚一堂共进午餐,薄酒便餐其乐融融,道不尽的知青友谊,叙不完回忆友情。</p> <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编委到会的部分成员。</p><p class="ql-block">洛阳知青:张涵、韩永立、马克勤、王志军、关碧莲、董华英、陈永生、李国祥。</p><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李德仲、任文会、李凤鸾。</p> <p class="ql-block"> 花絮</p><p class="ql-block">3月9号,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漯河知青一早由董社开车从漯河出发,十点多赶到会场。洛阳知青热情的迎上去,欢迎远道而来的弟弟妹妹们。</p><p class="ql-block">这六位漯河知青是:贾保平,董社,李兰英,李德仲,李风鸾,任文会。</p> <p class="ql-block">李凤鸾等漯河知青在《难忘陶城》扉页加盖纪念印章。</p> <p class="ql-block">洛阳知青前来参加《难忘陶城》新书发布会。</p> <p class="ql-block">知青见面格外亲,合影留念哦!</p> <p class="ql-block">辛苦了半年,终于成书了。《难忘陶城》里面有我,有你,有他,是我们曾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发布会摄影师赵鄂鄂。</p> <p class="ql-block">李德仲、董社午宴结束后,驱车开往郑州,已至傍晚,受到在郑州工作的知青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知青们手捧着自己的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收到《难忘陶城》新书的鄢陵县知青。</p> <p class="ql-block">许昌知青闻讯赶来,在酒店向漯河知青表示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同学们争相翻阅《难忘陶城》,寻找他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三月二十二号上午十点半,来自北京,武汉,海口,郑州,开封,新乡,许昌,鄢陵八十八位知青在漯河市五州大酒店举办了《难忘陶城》暨漯河七二年知青下乡四十九周年欢庆会,会议特邀五七大队书记李清顺参会,会议举办的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知青们的心情犹如风和日丽、阳春三月的春天,脸上绽放着愉悦的笑靥。</p> <p class="ql-block">妆点的五洲大酒店会议室,一派祥和,喜庆。庆祝《难忘陶城》新书发布,庆祝漯河知青七二年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49周年。</p> <p class="ql-block">李清顺,原陶城公社副书记,陶城五七大队书记,主抓陶城五七大队工作。</p><p class="ql-block">李清顺受邀来到漯河知青举办的"《难忘陶城》新书发布会暨七二年下乡49周年欢庆大会",知青们见到阔别已久的老书记分外激动,格外热情,纷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今年八十多岁的李清顺仍精神矍铄声音宏亮。</p><p class="ql-block">他对陶城五七大队的往事,记忆犹新,当年五七大队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交公粮他都能说的一清二楚,他对陶城五七大队,对当年的五百余位知青倾注他那份父爱般真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李凤鸾宣读洛阳知青为大会发来的贺词。</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漯河陶城5.7大队知青联谊会及全体知青队友们:</p><p class="ql-block">你们好!</p><p class="ql-block">获悉你们将于2021.3.22日举行“难忘陶城”新书发行会,洛阳陶城5.7大队联谊会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祝贺!</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与“遥望陶城”是兄弟篇,新书的出版填补了陶城知青上山下乡十一年间这段历史的某些空白,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青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p><p class="ql-block">为“难忘陶城”出版,你们先期组建了微信群,发出了征集文稿的通知,在漯河的几位编委广泛联系知青同学们,积极统计、核实收集捐款,做了大量繁硕细致工作,付出了心血。</p><p class="ql-block">这期间,你们群策群力,献言献策,众多队友积极投稿,大部分稿件被真实的收入书中。</p><p class="ql-block">这些同学为“难忘陶城”一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扩大了漯河知青联谊会的影响层面。正是有大家的支持,这部书得以问世。</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一书凝聚了500余名5.7队友的辛勤汗水,这是一部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的文集,它也将载入陶城知青的光辉史册。</p><p class="ql-block">借你们发行之时,遥祝你们快乐、健康、心想事成!</p><p class="ql-block"> 洛阳陶城5.7大队知青联谊会</p><p class="ql-block"> 2021.3.22日</p> <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何素云宣读郑州知青发来的贺词。</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知青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们迎来了《难忘陶城》新书发布暨七二年知青下乡四十九周年欢庆会,我谨代表郑州的同学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难忘陶城》的出版是我们知青的一件大事儿,它记录了我们这些曾经在陶城下乡知青的足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必将给我们今后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七一、七二、七三年下乡的同学也走过了近五十年的路程,当年年轻帅气、青春靓丽的小伙子、大姑娘也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头儿老太太。容颜变了,我们的知青情怀没有变,我们的联系比以前更紧密了!咱们陶城知青公益团的同学为了减轻洛阳大哥、大姐们的工作量,不辞辛苦把书从洛阳拉到郑州、许昌、鄢陵,他们给我们送来的是书,带来的是情谊,更是一种感动。咱们知青公益团近年来不断扩大队伍,凝聚人心,为广大知青办好事、办实事,为重病困境的同学送温暖,开展尊老爱老活动,活跃了我们的生活,深受大家喜爱,成为了我们知青的贴心组织。在此祝咱们的陶城知青公益团越来越红火。</p><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青春虽已不再,我们依旧年轻。祝福知青战友们心情愉快,健康长寿,阖家幸福,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 郑州陶城知青</p><p class="ql-block"> 2021.3.22</p> <p class="ql-block">许昌的陶城五七大队知青丁全献代表献贺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祝贺《难忘陶城》新书发布,祝贺漯河七二年下乡陶城五七大队49周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鄢陵的知青代表常亚琴发言。</p><p class="ql-block">我们陶城五七大队所在地就是鄢陵县,而首批下到陶城五七大队的知青是洛阳市的知青。</p><p class="ql-block">鄢陵县知青是1971年3月15日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的,今年是鄢陵县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50周年。常亚琴发言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李德仲同学向大会介绍《难忘陶城》新书,宣布大会园满成功!向参会人员发书《难忘陶城》及姊妹篇《遥望陶域》,发纪念品:董社同学画的精美国画。</p> <p class="ql-block">知青的书,知青的画,使我们彼此不再遥远,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美女、好友拿到新书在横幅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周国恩,相信陶城五七大队的知青们都会记得他。他是我们的带队干部,负责三连的工作,现年91岁,居住在鄢陵县城。</p><p class="ql-block">这次送给他老人家两本书,《遥望陶城》和《难忘陶城》,他抚摸着书,心情格外激动,泪眼婆娑言语哽咽,像是久别的孩子回到身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3月23日,部分同学郊外到龙城镇二十五届桃花节赏花,满园的桃花,花团锦簇,婀娜多姿。女知青在灿烂如霞的桃花下,笑靥如花。</p><p class="ql-block">董社,漯河知青公益团秘书组成员,携93岁的母亲一起赏花。老人是一位优秀教师,今天随儿子董社和知青农友们徜徉在花海里,神清气爽,莫道桑榆晚,落霞红满天。</p> <p class="ql-block">从1968年到1979年十一年间,洛阳、鄢陵、漯河、许昌四地知青在鄢陵陶城五七大队劳动、生活,从始至终完成了中国最独特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历史。</p><p class="ql-block">洛阳知青于2010年成立了洛阳陶城五七大队知青联谊会。</p><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于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成立了漯河知青尊老爱老公益团,并制定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章程。</p><p class="ql-block">漯河陶城知青公益团公益活动实施方案</p><p class="ql-block">一、公益活动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尊老敬老,扶困助残</p><p class="ql-block">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p><p class="ql-block">1、活动背景</p><p class="ql-block"> 本公益活动是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下乡到鄢陵县陶城五七大队的知识青年为对象。我们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在鄢陵县陶城五七大队才得以从素昧平生,身处各地的毕业学生而成为了吃一锅饭,住一间房,汗洒一块地,脚踏一方田的战友,共同开创了人生工作事业的起点。如今近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春少年已经是两鬓白发,父母的养育之恩,促使我们成长,而我们自己也已经步入老年,很多同学已经是病魔缠身,健康堪忧,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关爱老人,关心当年的战友成为广大知青同学的共识。因此我们开展旨在对知青同学及配偶的父母老人进行上门慰问,对知青本人和家庭成员在患严重疾病时进行关爱和适当帮助的公益性活动项目。是秉承**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思想,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着自愿参与,自由民主,公平公正,义务公益的原则,使知青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健康,以抽出空闲的一点时间,拿出花不完的一点钱,奉献自己足够的一点精力,为老年的陶城五七大队知青同学们做一点事情。</p><p class="ql-block">2、公益活动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通过公益活动,在陶城五七大队知青中倡导尊老敬老,扶困帮残的道德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丰富老年生活,凝聚知青活力,开创知青养老新模式。</p><p class="ql-block">3、活动意义</p><p class="ql-block"> 老年知青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的活动形式。轻松愉快,群策群力,自己设计、共同参与,实现在尊老爱老,扶困助残之中引申更好更多的交流空间,留下我们这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的精彩人生片段,也是一种老有所乐的健康体验。三、活动时间、地点和对象</p><p class="ql-block"> 活动时间2019年1月1日起开始,将持续进行下去。</p><p class="ql-block"> 活动地点:以漯河市区为主,必要时可逐步延伸扩展到许昌、鄢陵、郑州、开封、洛阳、南阳等地。</p><p class="ql-block"> 活动对象以参加公益团的成员为主,兼顾非会员同学的父母及本人患严重疾病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四、活动实施细则</p><p class="ql-block">1、每次活动以秘书组提前通知、自愿报名参加为主。</p><p class="ql-block"> 2、建立以李德仲同学为秘书长、任文会、董社为副秘书长的秘书组,秘书组分为组织策划组,组长任文会,成员:任文会、李德仲、姜爱梅、赵凤梅。文艺宣传组,组长盛俊英,成员:盛俊英、陈秋月、杜桂香。财务后勤组,组长:李凤鸾,成员:李凤鸾、刘震京、李兰英、董社。</p><p class="ql-block"> 活动所送礼品:一束鲜花,两件礼包,总价200元以内。活动所用车费原则上在市区内由提供车辆个人承担,出市区由公益金支付。</p><p class="ql-block"> 公益活动同时进行的其它附属活动实行AA制,由参加活动的人员自己承担。</p><p class="ql-block"> 公益团财务情况接受大家监督,每年公布一次财务状况,对公益金的收入、支出、结余进行列表公示。</p><p class="ql-block"> 公益团实行秘书长负责制。</p><p class="ql-block">  给参与活动的知青同学颁发“尊老爱老,扶困助残志愿者”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漯河知青尊老爱老公益团秘书组合影,后排左起,董社、李风鸾、姜爱梅、李兰英、陈秋月、盛俊英。前排左起,刘振京、李德仲、任文会、杜桂香。</p><p class="ql-block">尊老,爱老,公益团秘书组共十三人:李德仲,董社,李风鸾,任文会,李兰英,姜爱梅,盛俊英,陈秋月,杜桂香,刘振京,(漯河十人)马小兵,李建洛(郑州二人)严淑华(许昌一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漯河陶城知青公益团组团一年后,回顾2019年的工作,并作了详细的总结。</p><p class="ql-block">由于篇幅所限只介绍他们在19年中所展开的话动。</p><p class="ql-block">积极开展“尊老敬老,关爱父母,我为老人送温暖”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一年里,公益团共开展公益活动十八批次,慰问知青的父母如:姜爱梅、卢保兴同学母亲,刘培远、盛俊英同学母亲,李建华、张玉凤同学父亲,翟秀兰同学婆婆,张国防同学母亲,杨风才、张雪同学母亲,吳润祥同学母亲,蔡培霞同学母亲,董社同学母亲,刘振京、刘振刚同学母亲,黄长生、杨励同学母亲,陈振宇、陈俊生同学母亲,裴玉征、张桂莲同学母亲等十三位老人。慰问带队老师苏泰山、周国恩老人和老农代表韩宝善、杨天宝师傅等。活动范围涉及漯河、鄢陵、陶城等地,行程约千余公里,参与活动人员达200多人次。</p><p class="ql-block">公益团秘书组合理分工,精心合作,用心办好每一次活动。</p><p class="ql-block">精心策划了行动步骤,分工合作,把献鲜花、献礼品、致词、表演、视频连线等做的有声有色, 高潮迭起,所到之处,感人至深,所有片段,精彩至致。感动的老人热泪盈眶,感动的同学激动不已。有无数精彩绝伦的镜头,有许多催人泪下的瞬间。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记忆犹新,今生难忘!</p><p class="ql-block">成功组织了漯河鄢陵两地知青大联欢,完成了“追忆知青岁月,传承尊老敬老”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漯河五七大队知青谢香玲身患脑梗病重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经济困难。公益团秘书组闻讯后积极组织知青相互帮助,带领知青去床边慰问,并将知青们募捐的一万两千多元钱亲自送到谢香玲手里。谢香玲和她老公田天宝(也是陶城五七大队知青)接到这雪中送炭的钱非常感谢公益团的全体成员,非常感谢为他们捐款的知青农友们。</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22至23日,经漯河鄢陵两地知青共同组织,约五十多位陶城知青欢聚鄢陵,开展了慰问韩宝善、杨天宝两个老农代表,看望周国恩老师及几位鄢陵知青的老人等公益活动。</p><p class="ql-block">看望带队干部周国恩,与"周叔、周婶”聊家常,送温暖。</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公益团的知青们看望刘培远、盛俊英的母亲,图中捧花的老人,今年100岁。</p><p class="ql-block">遵循漯河尊老爱老公益团宗旨,他们关心着每一个漯河陶城五七大队知青及家人,常常对知青、以及其父母嘘寒问暖。</p> <p class="ql-block">大会向刘培远、盛俊英的母亲,百岁老人家敬送了一幅笔酣墨饱,蟠桃献寿的仁者长寿国画。画面右侧为盛俊英和刘培远一家。</p> <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从筹备,捐款,征稿,定稿,编辑,校对,到印刷厂电子排版,再校对,再排版……耗时半年,面世发布。编委们为此付出了辛苦的汗水。</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共收集了洛阳、漯河、鄢陵、许昌四地知青69篇文章,分为四大章节约22万字。马克勤为本书写了前言,李国祥写了序,王志军为每个章节写了荐言,韩永立写了后记。</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知青是一段人生难得的宝贵历练;有人说那是一次人生拼搏的热身训练;有人说那是一场对人生价值的浪费;也有人说那是一辈子的坎坷经历的开始。 境遇、理解不同,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之所以难忘,是因为陶城曾经有我们的豆蔻年华,曾经有我们的故事,曾经有我们的汗水,欢笑,也曾经有我们的迷茫和无奈。</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的作者都不是大人物,或者说都是一介草民。或许这些文章并不是妙笔生花,也不那么让人感动,或许这些文章有的还显青涩,但是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发生在大田里、麦场上、菜园里、坑塘边知青故事,有我们熟悉的老农谷驴连长,有当地的干部周叔,有"卖花姑娘"卖花记,有挺身而出的救火记,有弧岛战洪水的抗洪记,有蓝球场的竞赛,有"读书无用"时仍潜心学习读书人,还有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回城之后,岗位不同,各种体验都不同。有为中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李晓真的奋斗人生,有在对越反击战荣获二等功刘中原辉煌人生,有红军后代田毅重走长征路体验感悟老一辈革命人生,有三尺讲台上关碧莲教书人生,有医者仁心马莎、严淑华的医者人生,有一拖总装线李宏业工厂人生……三百六十五行,没有高低贵溅,只有行业不同,人生经历体验不同。</p><p class="ql-block">退休了,有空闲有精力,走出家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走出国门,周游世界品文化赏异国风光。</p><p class="ql-block">陶城知青人才济济,诗词歌赋。知青之歌、蝶恋花、沁园春、七律、散文歌唱祖国,歌唱知青,歌唱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国祥,1968年10月18日洛阳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1972年2日参加工作至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曾任职工业、商业企业负责人,高级经济师,现任职律师。</p><p class="ql-block">李国祥,自创歌曲《知青之歌》词作者。</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收录了这首歌曲,页面上有二维码,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即可播放。</p> <p class="ql-block">  陶城往事</p><p class="ql-block">打开封尘的记忆,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将被遗忘。</p><p class="ql-block">但我们这些亲历者,对不寻常历史却是刻骨铭心,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献给了他!我们要铭记,要写下,把这些经历、照片、情感……化作文字,去记录这一段历史,回味那些不寻常的蹉跎岁月,也为后人留下一点资料。</p><p class="ql-block">记忆,久远,但又清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志军</p> <p class="ql-block">冯平,网名大平。祖藉江苏,1968年洛阳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洛玻集团退休。</p><p class="ql-block">曾有若干文字散见于洛阳日报、晚报等报刊。近年来,写了十几万字的老洛阳,老涧西的怀旧文章,获取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与洛阳"征文奖,并收录于文集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作为本书的头章头篇《陶城故事》就是冯平所著。</p> <p class="ql-block">节选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打麦场上</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已经写了十几篇小故事了。但都不在正题上,正题是什么?是生产劳动,重头戏就是麦收,至今,女知青最难以忘怀的是挥镰割麦,而男知青津津乐道的一定是麦场上的劳作。</p><p class="ql-block">记得在《遥望陶城》的那部书中,吕明昭对知青们杨场、扛包的描写很是传神。</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整个麦季,奋战在麦场上的男知青们,仅穿一条短裤,一双拖鞋,全身晒得乌黑,肌肉也结实的如同钢铁。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有六块腹肌,在麦场上个个生龙活虎。</p><p class="ql-block">最能展示气力的,一个是堆垛,就是把经过碾压脱完麦粒的麦秸拢成堆,用桑叉扎起,高高的举起头顶,送到高高的麦秸垛上,这用的是臂力,而另一件展示力气的活儿就是扛包。</p><p class="ql-block">在麦场上扬净晒干的麦粒要装包入库,包分两种,一是麻包,180斤的样子,一种是瘦长型的帆布布袋,俗称桩子,120斤左右。扛麻包实际是背,一个人弯下身子,另两个人抬起麻包,放在他的背上,背起就走,吕明昭说,头一次背麻包,包砸在背上,眼冒金星,他形象地比喻,这叫"老鳖驼碑“。</p><p class="ql-block">扛的最多的是桩子,把桩子立着左手抓袋口,右胳膊揽住桩子,一气儿翻到肩上,这叫"鹞子翻身"。背靠桩子,反手拽住袋口,猛地站起,把桩子直接拽到肩上,那叫“旱地拔葱“,一连的男知青基本上都尝试过。</p><p class="ql-block">最具诗情画意的是“天女散花",说的是到公社粮库交公粮时,扛着桩子,踩着窄窄的跳板,把麦子倒进粮囤,会玩儿的,就右手抓紧袋口,左手伸到脑后托住袋底,松开袋口,猛地侧身一甩,麦子呈扇面全部流出,犹如“天女散花"一般。</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凌蓉蓉,洛一高67届学生。1968年10月18号洛阳知青下乡到鄢陵县陶城五七大队,担任知青卫生员。1971年10月招工到洛阳市商业职工医院工作;1978年3月报考中学教师,考试合格,调任到洛阳市十九中任数学教师,并于1981年9月开始担任高中的班主任,1988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1990年3月调入洛阳外国语学校任高中数学教师,1999年12月河南省政府授于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3月退休。</p><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撰写了题为《关于中</p><p class="ql-block">学生学习水平综合测评模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洛阳市1989年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94年8月编著《电脑预测高考95数学试卷考核段分布》一书,于1994年9月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2003年3月退休后被东莞理工学院东理公司聘为“初中超前培训班”教师,2005年8月离开东莞。</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在上海定居。于2005年11月到2016年11月进行了长达11年的治未病实验研究。</p><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到2013年8月对小外孙进行了系统地早期教育和学龄前培训。</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下过乡,才会 由五十多年前一件小事,思考《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否则……</p><p class="ql-block"> 编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尽管我到这个世上吃的第一口饭是农民种的粮食做成的,但我既不了解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更不了解中国的农民。陶城的经历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初步的认识。大概1969年六月份的一天,驻队贫下中农代表老谷来找我,他求我帮他办两件事:其一是给他妻子看病,他说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其二是让我劝一劝他的独生女儿秀缺,不要和她的男朋友分手。他说着说着就在我面前抹起了眼泪,我最怕看人落泪,于是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在这两件事中,对我来说,最难办的是老谷让我劝她女儿的事,老谷说她女儿正在和部队的一个连长谈恋爱,不知为什么,她女儿闹着非要和她的男友分手。老谷说他的女儿太任性,想让我劝他女儿打消和她男友分手的念头。老谷给我的这项任务太艰巨了,那时我还是一个毛丫头,自己还没有品尝过恋爱的滋味,哪里有处理这类事情的能力!因为这是贫下农代表让我干的事,我只好硬着头皮去试一试了。心想,即便事情没有办成,我的这份心意一定要尽到。当天吃过晚饭后,老谷就把我带到他家。他家离陶城不远,家中只有他妻子在家,她女儿据说去工地了,不在家。老谷希望我留下来陪她妻子一个晚上,说他的女儿明天就回来了,说完老谷就匆匆的离开了。老谷离开后,我仔细观察他的妻子,发现她的精神是有一些问题,但不是狂躁型的精神病,更像患上了抑郁症,我就让他口服了我随身带去的镇静药,照顾她上床睡下。我借着油灯环顾四周,家徒四壁。这间房子不大,却四处透风。整个屋子里有一张不大的床,一张更小的床,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凳子,这就是老谷一家三口的栖身之所。老谷的妻子正在睡得床上没有褥子,铺的是下面垫着麦草的一个很破的单子,盖的棉被较薄,并且露着棉花。旁边还放着一床稍好一些的棉被,是老谷为我准备的。六月份的陶城晚上挺冷,我就把那床准备给我盖的被子,盖在了老谷妻子的身上。那一晚上我整夜没有睡,我在屋里坐一会儿,又到院子里转一转,等待着天亮。我在院子里转圈时,迎面吹来的凉风让我毫无困意,大脑也在不停地在运转。想一想我在城里的生活,看一看眼前老谷家的生活,简直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国的农民太苦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秀缺回来了,见到我在她家里等她回来感到十分意外,接触之后,我发现秀缺和我很投缘,很快就和我成了好朋友。她把她男友的来信拿出来给我看,我看过信之后对她说:"你的男友是一个可以信托的人。"秀缺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接受了我的建议,和她男友和好,表示不再分手,这时我长舒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贫下中农代表老谷交给我的艰巨任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国改革开放后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没有去抢别的国家人民一分钱,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坦率地说,这是中国广大农民工无私奉献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国农民工的贡献,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强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现在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只有把“三农"问题处理好了,让农民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应有的实惠,让中国农民真正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才能达到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p> <p class="ql-block">董社,漯河市第一高中毕业,七三年下乡到鄢陵陶城五七大队,农业连三连,后任酒库保管,一连连长。</p><p class="ql-block">董社热心知青工作,漯河陶城知青公益团秘书组成员。</p><p class="ql-block">《难忘陶城》收录他两篇文章,《谷驴连长》和《孤岛战洪水》。</p> <p class="ql-block">节选。</p><p class="ql-block"> 谷驴连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连有一个老农连长叫谷驴,不仅仅是他的名字怪,人也怪,长的一副瘦长脸,活像当代明星李咏。还有他的嗓子很特别,说话嗓门高,带驴声,他只要一喊话,我们就说是驴叫唤了!</p><p class="ql-block">谷驴是个好老农,没文化,人耿直,负责任,头脑很灵光。</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实际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这年夏天,夏收就要到了,三连召开全员誓师大会,谷驴连长上台讲话: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场里只管打,地里只管收,收割拉打,颗粒归仓。有些同学在地里不出力,干活偷懒,回来可有精神,几个人抢一个毛蛋(打篮球)也不说累了。明天一个人发一个毛蛋,省的几个人争来争去的满院子跑!还有些同学,脸皮子真厚,城墙拐弯机关枪都打不透!</p><p class="ql-block">农民有农民的智慧,学生有学生的点子。虽然学生们年轻有文化,可是,没有文化的谷连长利用他的农民智慧,也一样,把三连的工作做的有模有样。这一点也是很让人敬佩的,谷驴的经典语录很多,完全可以媲美如今的网红语言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李兰英,姜爱梅,两人都是五四年出生,从漯河铁路中学毕业,七二年又一起下乡到鄢陵陶城五七大队,农业连三连,两人现都是陶城知青公益团秘书组成员。两人合书一篇文章《周叔和周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选一段</p><p class="ql-block"> 周叔和周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对周叔印象深刻的起因,是发生在麦收场里的一件事。有一天,在麦子收割打场完毕,该灌包装车交公粮的时候,偌大的麦场上堆满了麦包,马上就要开进来卡车装车了,麦场中间有一个碾麦的石滚,好像很碍事,同学们纷纷议论着,应该推到场边上去。有人说,去几个人把它掀开吧!也许是人多激情高,也或许是年轻气盛,有几个力气大的同学在旁边鼓动着,看谁能一个人把它掀走。</p><p class="ql-block">说话不及,人群中冲出一个大汉,李大顺,号称一连"大哥大",腰粗背阔,圆眼鼻方,双手一搓,弯腰顶膝,只听他大吼一声,起!200多斤的石磙立马翻了一个个儿。他直起身子,往四下看看,说道,谁不服,来一下!</p><p class="ql-block">嘿!真有不服的,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红脸庞,厚胸膛,高高个,英俊郎!一步上前,把大顺推开,扎了步,府上身,双手把住石磙下沿,肩膀顶住石磙上边,一声:走!石磙翻了一个个儿,又跨一步,连续动作,一声,走!石磙又翻了一个个儿!接连三个!全场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三小,好样的"。谁呀?哦,原来是一连男生连长王恒富,人称"俊三小"。</p><p class="ql-block">"滴,滴滴“,汽车的喇叭声,打断了热闹的比武,石磙也翻到了场边。“开始装车,交公粮了。“随着场里领导一声吆喝,四个知青抬起一个缝好的装有180斤麦子的标准麦包,另一个人弯腰钻进麻袋下面,扛起来走到汽车旁边,两个人立在车厢边上,再把麦包掀到车厢上面。扛包的都是力气大的同学,可是,还没扛几袋,大家都累的直不起腰了,就连大顺、三小也都要歇一歇,换换人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正在这样吃力的作业时,一个瘦小的中年男子走过来,说:"我教你们一个既省力,又快捷的方法,叫扛角。你们现在这样扛在麦包的中间,虽然比较稳当,但是麦包整个压在身上,身体承受的压力大,付出的力量也多,我的方法是扛包要扛角,右手扣住麦包的一个角里,左手轻扶麦包,另外两个人乘势一抬,扛包的人右肩下沉,接着松手,麦包的一个角就立在了右肩上面"。说着,他就给我们演示,只见他轻盈的身材,飞快地扛起直立在肩头上的麦包,迅速走向车厢,肩膀一耸,麦包就直接飞向车内,一连扛了十几包,看得我们大伙儿都惊呆了!</p><p class="ql-block">我好奇的一问,原来这就是下放干部,周老师。大家都称他"周叔”,所有的人,没有不佩服的,就连"大哥大”和"俊三小"也只有甘拜下风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凤鸾,漯河市第一高中毕业,七三年下乡到鄢陵陶城五七大队,农业连二连,后任机务班保管。漯河陶城知青公益团秘书组成员。</p><p class="ql-block">她的《逃难记》,记叙了1975年8日5号,豫南地区遭遇的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瀑雨,洪水泛滥,陶城被围,当时他们的逃难的亲身遭遇。</p> <p class="ql-block">马克勤,1968年洛阳首批下乡知青,任二连连长。曾任洛阳涧西区区委书记,洛阳市人事局局长。热心陶城五七大队知青工作,任洛阳陶城五七大队知青联谊会付会长。《遥望陶城》和《难忘陶城》的主编。在《难忘陶城》他著有三篇文章。《我在陶城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难忘"乐言”》、《磨唯是岁月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摘录。</p><p class="ql-block"> 我在陶城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都是在陶城知青宿舍昏暗的灯光下,手捧凝聚着保尔心血的这本书,默默的阅读着。两年多的时光,已经记不得到底看了多少遍,也不知有多少个知青们争相传阅过,以至于整本书显得相当松散,破旧。我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整个身心都进入到这本书中,并一次又一次的为保尔的英雄壮举,为保尔经受的磨难,为保尔通过顽强的的努力最后获得的成功激动的热泪盈眶。读到后来,这本书中曲折离奇的情节,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已经早已熟记在心,保尔的那段名言已经能够到如流。之所以一遍一遍的阅读,完全是因为这本书中保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且是那样强烈的震撼着我的心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3年秋,一部由中方投资,中方导演执导,主要演员均为乌克兰人担纲,全部外景均在乌克兰和俄罗斯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在国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给本来热度就已经够高的"保尔热“又推上了一个新的热度。甚至连在电视剧中扮演保尔、丽达、冬妮亚的几名乌克兰演员,也沾了保尔的光,风光无限,几乎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该电视剧热播的那些日子,剧中激越、雄浑的战斗歌声,布琼尼骑兵部队剽悍的战士们挥舞着闪着银光的战刀,扬鞭催马,迎着黎明的曙光奋勇前进的场面,一次又一次的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李万寿,1968年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河南华柴油机厂退休。擅长诗词,本书他将两首诗词,《蝶恋花一一杯念战友》和《七律.回忆》送给五七大队的所有知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蝶恋花</p><p class="ql-block"> 一一杯念农友</p><p class="ql-block"> 风卷残红霜叶雨,</p><p class="ql-block"> 大雁南飞,犹记初相遇。</p><p class="ql-block"> 数度春秋常念昔,</p><p class="ql-block"> 潸然泪下心先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气渐浓离别急,</p><p class="ql-block"> 遥望茫茫,早已人西去,</p><p class="ql-block"> 却有音容可尚忆,</p><p class="ql-block"> 留遺情谊悄无息。</p> <p class="ql-block">李晓真,1968年10月18日随洛阳首批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71年回城工作,79年随丈夫去日本定居。1993年创建了日本洛神商事有限公司,为董事长。为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交流,2006年又创立童山日本集团联合会,任会长。2012年李晓真应邀并刊入《中华爱国国典》,被授予"中华爱国英才长城贡献奖“。2012年后李晓真工作重心逐步转入洛神牌国际工业园、国际老人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我的奋斗人生》是李晓真在日本的一生奋斗史,摘录一段她描写的日本的家。</p><p class="ql-block"> 编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奋斗人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初到婆婆家时,感到日本的家居佈置和我们中国不同,进门一定要脱鞋,换上轻便拖鞋,房间到处都是用可移动推门来代替部分墙壁功能和隔离房间功能,这种推门能很轻易地拆卸和安装。房间分洋室和日本式,洋室基本是孩子用的学习房间,和中国欧美近似。日本式房间地面基本用六张像单人床面积大小的草垫拼装而成,当然有钱人也有用八个或八个以上的席垫铺就的。日本人计算一个房间面积常说是几个席垫,在这里基本不能穿拖鞋了,可自由席地而坐,晚上铺上褥子和被子,就是卧室了。家里面积较小没有客厅的情况下,白天放上矮桌,就是一家人的饭桌了。这种桌子由可移动桌面和固定架构成,固定架的面板是用木条组装而成,下面装上扁的电炉,冬天在移动桌面固定支架面板中间放上棉被,四周可准备没有腿的椅子或垫子,腿脚伸进棉被里,可舒服的看电视和学习,想躺下把椅子推开,就能睡个舒服觉。吃的就不多谈了,国内的日本餐厅也很多,想必大家都了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莎,1968年10月18日洛阳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担任五七大队知青卫生员。73年入武汉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儿科医生,至今仍在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从医终不悔,仁心赢口碑》就是她,医者仁心,对我们、对社会的答卷。</p> <p class="ql-block"> 从医终不悔,仁心赢口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记得五年前的一个冬日,一位家长抱着四个月大的婴儿,急匆匆的来医院找到我,说孩子发热咳嗽喘气两天了,她抱着孩子去某大医院就医,那里的医生诊断是毛细支气管炎,要住院治疗。家长爱子心切,不想让孩子遭受住院输液之苦,所以前来找我,求助于我,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见此情景,同情心油然而生。虽然患儿病情符合住院标准,但我愿意承担一点风险,让患儿不住院,在门诊治疗。我为孩子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告知家长孩子在病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痰憋、缺氧、腹泻等情况。讲解了如何应对,如何做好孩子的日常护理。我为孩子开了处方,用了抗生素、止咳化痰、平喘退热的口服药,由于孩子小,病情变化难以预测,可能会出现低氧血症,甚至心力衰竭,于是我把手机号码给了家长,以便病情有变化时可以随时联系。第二天,我主动打电话询问孩子的病情,关照用药和护理,孩子的家长很感动。由于用药精准,疗效良好,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好转。经过复诊和巩固治疗,孩子的病情完全康复了,由于孩子没有住院,没有打针,只用口服药,花费少,在家护理省事方便,孩子家长由衷高兴和感谢。我虽然多操了心,多单了风险,但是最后结果很好,我也倍感欣慰,事后这个家长特意抱着孩子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8年我被医院授予"全年无纠纷无投诉"奖。做了40多年的医生,我感到当个好医生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的形象已留在了许多宝妈的记忆里,孩子们的形象也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即使年华老去,孩子那纯真健康的笑容,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刘中原,1968.10.18洛阳首批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1970.11入伍,1987.7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转业回洛到中国银行,历任洛阳分行长安路办事处主任、平顶山分行行长、许昌分行行长;2011年6月退休。</p><p class="ql-block">刘中原身高1米9多,是五七大队第一高个,是我们五七大队的传奇人物,也是卫国英雄。</p> <p class="ql-block">在上本书《遥望陶城》中对刘中原已有报道。但是,《难忘陶城》的编委们仍然对刘中原饶有兴趣。韩永立、李国祥、郁东、王志军带着五七大队知青同学们的情谊去看望、访谈,就刘中原从战场归来后,新的工作和生活做了一次畅聊。</p><p class="ql-block">李国祥作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了这篇文章,《走出战火硝烟……一一中原聊天录》</p><p class="ql-block">在这长达14页的聊天记录中,六个人侃侃而谈。</p><p class="ql-block">听中原讲他在部队,尤其是他的通讯员为他挡子弹而牺牲后,他对通讯员家人的关切和照顾,他说的深情动情却十分谦虚,他说给予帮助是应该的。多么朴实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听中原讲他为官任行长时的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94年任省行投资小组副组长时,在一次投资会上他以敏锐聪颖目光,惟实不惟上,敢说真话,为行里避免了投资风险。第二个是任行长期间,"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李姓老板通过战友介绍中原认识,并揽下了银行的宿舍楼建设,事后酬谢三十万,而中原执拗不过,上交于会计,他牢记父训,不为一己私利,损公肥私。第三个故事是招工,招了一个家庭困难跟随姐姐长大的复员兵,当这个复员兵的姐姐表示感谢送去两三米毛料时,中原按价把钱给了那个姐姐。三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景,没有扣人心弦华丽的文字,只有平平淡淡的描述。这是中原为官清廉,堂堂正正的一生。李国祥说,在当今的社会风气的大环境里,能做到中原这样的程度,这个意义,我觉得一点也不次于当年在老山前线冲锋陷阵,这应该叫做"和平时期的英雄"!</p><p class="ql-block">听中原讲疾病与生存。中原说,我对待疾病的态度,一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谁不病啊?谁不死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乞丐,把疾病看淡一点,淡看生死。第二要重视自己的健康。第三,一旦疾病上身,不要悲观泄气,要努力。过去,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我再加一句,“与疾病奋斗,其乐无穷!"我们应该努力去战胜它,战胜不了,该走就走了;如果战胜了,那是一种成就感!中原身患多种疾病,但乐观豁达,爱好广泛,合理膳食,合理用药,科学健身使他一直健康生活。</p><p class="ql-block">文章最后李国祥写道,</p><p class="ql-block"> “古稀“聚首,盘点人生。</p><p class="ql-block"> 畅抒胸臆,共叙友情。</p><p class="ql-block"> 不失朝气,满溢正能。</p><p class="ql-block"> 心清体健,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位充满了自信的稚气年轻军人,还记得他吗?他就是田毅,请看他的自我介绍。</p><p class="ql-block">田毅,曾用名田小毅。出生于1949年,共和国同龄人。洛阳二中六八届高中毕业生。1968.10.18作为“知青”下乡到河南鄢陵县陶城五七新建大队,其中与贫下中农三同在“扶齐大队”插队劳动一个多月。1969年3月入伍,在炮八师侦察连服役,珍宝岛战斗期间全师上了火车。部队恢复“大比武”连续两年获得全师炮兵侦察单兵技术比武第一名,并得到嘉奖。受选派进北京向军委和国务院领导汇报表演,在南口装甲兵靶场炮兵群实弹射击成绩突出被表扬。担任全军“地面炮兵综合指挥仪”培训教员。担任师教导队侦察教员时,被授予“队嘉奖”。</p><p class="ql-block">78年到地方后在山东省出版局出版处工作负责山东省各报社各省新华印刷厂各地市县印刷厂印刷设备(国家计划经济时的部管产品)的统计汇总编制上报计划,参与国家下达计划后的衔接分配工作。获市委市政府共同签发的“市先进工作者”奖状。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荣誉证书: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为出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山东出版荣誉证书。特颁此证。</p><p class="ql-block">考入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考试通过了36门课程以高学分获得毕业证书。数次通过高级职称外语资格全国统考;考试通过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组织出题的卷面笔试;参加由省委组织部、省政府人事厅、省专家组成的“三堂会审”面对面口头答辩,取得优良评定。1994年颁发了有山东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盖章,省政府人事厅证件专用钢印的高级经济师证书。</p> <p class="ql-block">  节选</p><p class="ql-block"> 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一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四支队伍分别从各苏区战略撤退和转移,以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长征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空前绝后的壮举,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在红四方面军长征的道路上,有我的父亲田长华,这使我感到非常的自豪。</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四方面军这只红军中人数最多的队伍胜利完成长征。80年后的今天,在红四方面军踏上长征路80周年之际,作为红军的后代,2015年3月,我和姐姐田晓红(洛一高六六届)、弟弟田竟(洛阳九中六七届),怀着对红军的敬仰,对老红军父亲的怀念,沿着父亲当年长征的足迹连续进行了四次重走长征路自驾游活动。我们姐弟三人有着共同的战士情怀,红色情结。首次重走长征路,我们先从红四方面军长征路走起,因为这是我们父亲田长华亲身经历的苦难历程,是长征中最英勇惨烈而又殊途同归的曲折征程:父亲所在的红四军已经走出草地,在张国焘的严令下返身"南下"第二次走进草地,后来和贺龙领导的红军红二方面军汇合"北上",第三次走出草地。</p><p class="ql-block">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姐弟三人四走长征路,循红军长征的足迹,比较完整地走过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期是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这四支队伍的长征路,约65000里。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200万字,配图4100余幅的《重走长征路》巨著(全套5本),为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奉献了我们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踏上长征路,目睹红军战斗遗址,感受前辈当年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感慨、敬仰、叹息、追思……各种感受交集,常常是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我们姐弟三人重走长征路的初衷,是想用后辈人的目光和思考,去感受革命先辈当年的苦难经历和光辉历程,虽然今非昔比,但重走长征路是在读无字书,是在与先辈作心灵和思想的沟通。再者,我们姐弟三人重走长征路,可以唤起更多的人关注,也和我们一样重走长征路,来共同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关碧莲,1968年10月18日洛阳首批知青下乡到陶城五七大队,71年年底回洛到洛阳市玻璃制品厂,72.7到洛阳湖北路小学任教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写春秋》是关碧莲的教书人生缩影。</p> <p class="ql-block">节选</p><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写春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党和国家要求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要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不论在低、中、高任何阶段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都能做到兢兢业业,在学校各类评比中均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在教学上,我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虚心求教,认真钻研教材。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拼音和识字,为了区分学生容易混淆的字母,我就动脑筋,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字母"d和b",总有学生分不清,我就编成左下"的",右下“拨",背靠背,唱儿歌。学生很快记住了。复韵母"iu"和"ui",字母相同,顺序不同,我就编:“小i在前优优优,小i在后微微微",学生一下就记住了。对于笔画多,难记的字,我也是这样。“攀"字,我就这样给学生分析的"林中有树杈,一只大手往上爬",学生既记住了字形也明白了字义。中高年级从段落过渡到篇章结构,我不断摸索"直奔中心突破法及长文短教,变序教学“等方法,论文也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将近放暑假时,李某的奶奶拄着拐杖到办公室找我,一见面就哭着说:"关老师,你可要管管李某呀,要不然这个暑假我的日子可没法儿过了……"。原来,李某在家经常谩骂虐待奶奶,有一次甚至把奶奶从床上一脚蹬到地下,经了解他家的情况比较复杂,祖孙三代同住,爷爷奶奶常年不合,经常吵架,互相指责谩骂。李某的父母对老人有看法,也不尊重他们,这无形中影响了孩子。联系到李某平时的表现,我深感问题严重,针对李某的错误,我严厉的批评教育,要求他在暑假中做到尊重体贴,关心照顾爷爷奶奶,跟他约法三章,又把他父母请到学校,指出问题所在,希望家长配合教育,暑假中我经常去家访,孩子基本上做到了老师的要求,对爷爷奶奶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学后,李某也规矩了不少,学习纪律有很大的进步。马某同学的爸爸妈妈经商,承包了一个饭店,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经常半夜三更才把睡在饭店凳子上的孩子带回家,星期天给马某点钱打发到电子游戏厅,一玩就是一整天,马某经常完不成作业,上课打瞌睡。我知道指望不上他家长,每天放学后就把他留在学校写作业,有时晚了就带回自己家,家长看到老师这样负责,非要把孩子寄放在我家,尽管我的负担也很重,为了孩子,我还是答应了,马某在我家呆了大半个学期,从来没收过一分钱,家长不过意,春节备了年货,无论如何要我收下,说:“我的孩子有福气,真是碰上了好老师了“。马某同学现在美国,至今和我保持着联系,这就是一份耕耘,有一份收获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小兵,五五年出生,鄢陵县第一高中毕业,七三年下乡到鄢陵陶城五七大队,农业连二连。七五年郑州铁路局召工工作,从列车员干起,后任郑州铁路局工会保障和女工工作部部长至退休。现漯河陶城知青公益团秘书组成员。</p> <p class="ql-block">节选</p><p class="ql-block"> 列车上的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我是8月3号被抽调到专列,去唐山接收伤员到内地来治疗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8月6号,我们的列车到达了塘沽车站。放眼望去,站台上到处都是伤员,有得躺在木板上,有的躺在地上,也有的被亲人架着,还有哭的叫的。车到站以后每个车厢都摘开了钩,伤员是从风挡处抬上车的。那时火车都是21型老式的硬座车厢,躺着伤员的木板架在两个靠背上,有的腿受伤用绷带把腿吊在行李架上,有的躺在座椅上。记得有个小女孩儿,大约15岁左右,胸部肋骨断了两根,从薄薄的一层汗衫上挑出两个尖儿,看着就让人心痛。我傻傻的问她怎么不哭呀?她说哭的没有眼泪了,家里的人全都死完了,我们这个车厢的伤员大都是骨折的,能吃就是不能动,而且疼痛难忍,呻吟声、叫喊声不断。伤员动不了,大小便去不了厕所,只能用一个白床单围起来,用桶或脸盆当便池,有时来不及弄的座位上到处都是,那就只有下手清理。每个车厢当班时只有一个列车员,对有的胳膊受伤了的伤员还要喂饭、梳头,从伤员上车到下车,几天的功夫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当时对于21岁的我来说,也从没有考虑过那么多,为伤员服务好,就是我的职责,只要伤员需要,就是再脏再累也要去干,一切为了伤员,我们拉伤员的专列是不经过北京站的,每次绕道到丰台站停靠,中央慰问团就会上车慰问,每人发一袋慰问品,手提袋是白色塑料袋,正面写着红字,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背面写着“慰问品"落款中央慰问团。每当这时,车厢里就会响起"*****!","感谢党中央!感谢毛主席!“的口号声,站在车门口的我早已泪流满面,心底里涌出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觉得自己能被伤员做这些事情,也是很神圣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王粤生,1968年10月18日从洛阳下乡到鄢陵陶城五七大队。1971年11月招工进洛阳轴承厂。1973年3月到轴承厂子弟学校任教。1989年调往杭州市富阳区实验小学任教至退休。</p><p class="ql-block">王粤生,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读书,这次在《难忘陶城》中为我们带来了她旅游普吉岛的,旅游日记。</p> <p class="ql-block">节选</p><p class="ql-block"> "普吉岛之旅"日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9日14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早出发去珊瑚岛游览,珊瑚岛位于普吉岛东南部,距普吉岛九公里,因四周海里拥有绚丽多彩的珊瑚而得名。凉风送爽,阴云遮阳。驱车40分钟后,我们在PP朱的带领下穿上救生衣登上快艇,海面不太平静,不时激起一,二米高的浪花。快艇挺昂首挺胸飞一样的前进,偶尔从海面跳起再落下,大家的心也随之忽上忽下,叫喊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20分钟后我们登上岛,我光着脚,踏着洁白的细沙,享受它轻柔的按摩,你还会不经意地瞥见碎珊瑚和小珠贝被随意丢弃着,在沙滩上踱步的小鸟神情淡定,心无旁骛。</p><p class="ql-block"> 顺着沙滩登上几级台阶,在巨大的遮阳棚下摆满了躺椅供游客休息。珊瑚岛面积不大,东西长约三公里,南北仅约800米,除了几个小渔村和几家餐厅外,都被丛林所覆盖。这儿的水上运动项目丰富而刺激:海上降落伞、海中香蕉船、海底潜水看珊瑚礁……岛上还是泳装的天下,特别是女人们无不穿着各种款式,色彩斑斓的泳衣,尽情地展现魅力,无论是身姿苗条秀美,还是体态丰腴健壮,都成为广众眼里的曼妙风景,我们选择了同大海来一次亲密的接触,不过我刚靠近海水,就被一排赶来的浪头打倒,尝尝灌进嘴里的海水,哈,印度洋的水还真咸,介康发明了一种戏水的方法,身体呈“大"字型躺着,就会被排浪一次次的推上海滩,再随着退去的浪花回到水中,悠哉,悠哉……这时,我感觉岁月已经不见了,闭上眼睛又回到了婴儿,那么小,那么轻,被海妈妈揽在怀里百般地抚摸着,摇晃着。时光啊,就停在这一刻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思绪万千。《难忘陶城》那里寄宿着我们曾经的青春,梦想,辉煌,喜悦,欢腾以及曾经的无奈、彷徨……我们,与共和国同龄,我们亲历了祖国一路走来的不易。如今祖国繁荣富强,看,都市街巷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欢乐,远山村落灯闪烁,一派欣欣向荣。我们的祖国青春婀娜,我们的祖国胸怀辽阔,灯火漫卷万里山河,初心唤回百年承诺。我们为祖国而骄傲,我们珍藏昨天,珍惜今天,珍重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