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宣武区实施“一街带十片”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房地产模式,改变了宣武“破”的面貌。<br>“一街”指广安大街(宣武段)西起西客站,东到珠市口。<br>“十片”指沿街同时改造10片危改居民区。<br>大市政通到珠市口,大栅栏也列入改造范围。<div>当年北京市及宣武区领导同香港首富李嘉诚曾在大会堂签订开发改造协议。<br>大栅栏地区人口密度大,离天安门广场近,控制规划高度,拆迁、腾退补偿成本高,使得成片拆除旧有建筑、平整土地进行全新建设的方式既难以实施,又难以获利。</div><div>李嘉诚毕竟是商人,赔本的事不干,撤资走了。</div><div>这倒是帮了个好忙,保住了大栅栏这片历史文化街区。<br>在前期筹备期间(2001年)我在大栅栏房管所董所长引导下,走遍大小街巷,留下数千张胡同、会馆、寺庙、名人宅邸等资料照片。<br>此后十年间,开发改造和北京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大栅栏地区的活化和复兴。<br>2010年9月宣武区和西城区合并,改为西城区。<br>从2011年开始大栅栏街区实施“节点式开发模式”更新计划, 意思是胡同整体的肌理不变,而是从一点、一屋、一户入手,最终“由点及面”最终完成整体面貌的改善。<br>从2001年到2021年,20年过去了,大栅栏现在的面貌如何了,近日,本人再次重走大栅栏,给我的印象最深的除了廊坊头条一带胡同变成现代建筑、所有街巷整治一新外,就是过去满胡同里停放的自行车,换成了小汽车。<br>宅家翻旧作,整理一组前后对比的片子,与大家分享。<br>文图李岩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br></div> 2003年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获得市政府的批准,这个方案将大栅栏地区从内到外分成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控制区、历史风貌延续区和历史风貌协调区四个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打造由珠宝市街、粮食店街、煤市街等三条纵街和大栅栏等九条横街组成,大栅栏国粹商业区2008年初步建成。 2003年煤市街道路工程改造,由几米宽一条胡同,改造拓宽到24米左右,南北长1000多米,连接前三门大街和广安大街,作为前门大街西辅路。同时引进水、热、气等市政管线,为全面进行大栅栏地区改造奠定基础。 珠宝市街<br>位于前门大街西侧,与前门大街并行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南起大栅栏街,北至前门西河沿,清代称珠宝市,系京城最古老的珠宝玉器交易场所。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定名珠宝市街, <b>五道街</b>清时称五道庙.是街以庙名.1965年.将五道庙头条.二条.并入五道街.现五道街内均为居民住宅。目前正在修复古寺庙。 三井胡同路边石井圈上有三个孔,三井胡同名称由此而来,它可是见证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活化石。 当年的门框胡同汇聚了京城著名的小吃摊。曾经有谚语提到京城的繁华之处:"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 <h1><b>北火扇胡同7号鼎盛当铺</b></h1> <h1><b>廊房头、二、三、四(大栅栏)条</b>是明清时的官建铺房,直到本世纪初,这里一直是北京城内的繁华商业区。</h1> <h1><b>原西河沿、廊坊头条、二条,现在是大栅栏•北京坊</b></h1> <h1><b>北京坊</b>项目计划建设26栋新建筑,沿街8栋各具特色的单体建筑与街区内众多历史建筑组成标志性的建筑集群,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h1> “八大建筑”是由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顾问组王世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清华大学朱文一等7位建筑师操刀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h1><b>西河沿菜市场</b></h1><h1>古代蔬菜买卖都是一家一户个体分散经营,或走街串巷,或集市摆摊销售,将众多个体摊户集中在一个场地场面开门营业的做法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br>北京前门西河沿菜市场,是当时北京最大的菜市场,也是北京最早的大型菜市场,开业时间远远早于后来出现的东单、西单、崇文门等菜市场,一直经营到本世纪初,2015年因煤市街扩路改建而拆除。<br></h1> <h1><b>北京大碗茶</b><br>从1979年初开始,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陆续返城,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接到任务,组织了本地区20多名知青和待业青年,在前门箭楼西侧搭棚盘灶.创办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专卖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解决就业问题。<br></h1><h1>八年之后(1988年12月),进而创办出了驰名中外的<b>北京老舍茶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