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朱元璋派来的”

三声堂

<p class="ql-block">  说起贵州旅游,一般都不会漏掉这样一些景点: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遵义会议旧址、千户苗寨等等。我个人认为,贵州最不该漏掉的地方就是安顺的屯堡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贵州到云南,又经过贵州回重庆,一直纠结于这样二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贵州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大的一个词语“安顺屯堡”中“堡”字的读音;一是中国为什么没有欧洲那种古城堡。我把对第二个问题探寻,放在所有文字和图片的结尾,作为本文总结。</p><p class="ql-block"> 先说“屯堡”的“堡”吧。</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没查到“屯堡”这个词,但是对“屯”和“堡”分别都有注音和解释的。“屯”,注音就不说了,都会,意思有3个:1.聚集,储存:~粮;2.驻扎:~兵;3.村庄,多用于地名,如皇姑屯(在辽宁)。而“堡”呢,读bǎo 的时候,指的是土筑的小城,也泛指军事上构筑的工事,例如“碉堡”;读bǔ的时候,指的是堡子,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如吴堡(在陕西)、柴沟堡(在河北)——够搅了,所有这些读法所代表的意义,始终有交叉的地方,例如现在的“屯堡”的“堡”字,跟上面三个意思都不绝缘。 据说,当地人读“bǔ ”,我没有验证,管它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p><p class="ql-block"> 这么复杂的读音,就意味着它的来历也不简单,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就来说说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说,安顺的屯堡有十八个之多,每个村都是有来历的,就如鲍家屯一位妇女很自豪地告诉我们那样:“我们是朱元璋派来的,我们是安徽人,我们是贵州的大汉族。”</p><p class="ql-block"> 时间要回溯到600年前的明朝。“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据说,除了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组成的村庄,还有一些从江浙移民过来的没有土地、没有财产的百姓,以军人为主的叫“屯”,以百姓为主的叫“堡”,也有被称为“寨”的,可是,不论是“屯”还是“堡”,或者其它,它们都是带有军事设施的村庄,它们既可以生产,也可以打仗,“屯堡”这一词就是这样来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是元朝的生产建设兵团。</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只走了三个屯堡,它们是本寨、鲍家屯、天龙屯堡。我们的感觉,本寨军事堡垒的特征最明显,也保存得最好,鲍家屯则是一个布局为一轴两区内外八阵的“迷魂阵”,同时又有完整的古代水利设施的村庄,而天龙屯堡,本来是古驿道旁的重要驿站,现在更像一个商埠。下面所有图片,都取自上述三个村庄,为了整体介绍“屯堡”这一文化现象,就不具体交代出自哪个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由石头建成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安顺的村庄,很多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成,汉族的少数民族的,很多都如此(我会另外给大家介绍布衣族村寨“高荡村”)。</p><p class="ql-block">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p><p class="ql-block">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p> 这种高墙深巷到处都是。 每个屯堡村,都是有碉楼的。现在的碉楼,是在明代建筑的“望楼”的基础上改建的,但是它的基本功能没有变化。碉楼的用途比较广泛,战时用作预警、指挥、防御、避难;平时则防匪、防盗、屯粮、储物,可谓一举多得。 <br> <div>  屯堡人都是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其生产方式大大优于当地的夷人。他们自为一脉,自成一体,在整体意识的驱动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墙,不屑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入。</div><div>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div> <p class="ql-block">  二、 屯堡妇女的服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到屯堡来的外人,也许都会很惊讶,怎么这里的妇女,特别是上了点年纪的妇女,全都身着“戏装”?呵呵,确实,现在贵州除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村落,你看到的几乎都是乌压压的“汉人”——着汉装的少数民族。而就在安顺边上的各个屯堡的妇女,居然大多都跟外界衣着迥异,难怪有人甚至把她们当做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朱元璋派来的,我们是安徽人,我们是贵州的大汉族!”——自豪地介绍自己身份的人就是这位:</p><p class="ql-block"><br></p> 在鲍家屯祠堂,抓拍下了这位,乍看到她的侧影,就突然想起记忆已经很模糊的我外婆,她是四川乡下的能识文断字的地主家的主妇。 <br> <p class="ql-block">  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朝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她们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都镶有流绣花纹,腰间用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她们的长发挽成圆髻用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重要的是,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电影电视剧或者戏台上,才能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而在屯堡,这却是日常生活便装。</p><p class="ql-block"> 宝蓝色,或者其它蓝色调的衣服,是屯堡人从明朝沿袭下来的主色调。 </p> 也会有其他颜色。<br> 衣襟、衣袖必须绣花,这种后背绣花的也不时看到。<br> <p class="ql-block">  围裙可以绣花,也可不绣,但是围裙于屯堡妇女,那是正装,再隆重的日子,也不会没有围裙。</p> <p class="ql-block">  保持传统,哪怕头发不够,也要戴上假的发髻,再别上玉簪。</p><p class="ql-block"> 特别要注意的是,她们的耳朵是一定不会露出来的,是必须用鬓发遮住的,并且,鬓发遮住耳朵后要拧成一小紐再挂到头帕里面去。</p> 无论如何,挡住耳朵的鬓发必须是黑的,哪怕染成黑色的——也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讲究。<br>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头发稀少,没有鬓发遮住耳朵,那就戴上一个假的——总之,耳朵是不能露出来的,也许就跟过去妇女“笑不露齿”一样重要。</p> <p class="ql-block">  除了黑色的、白色的头帕,她们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加上头巾,头巾的戴法也不一定一律不变。</p> <p class="ql-block">  大家有兴趣在网上搜一下,就可以看到江南妇女的传统服饰,就可以发现屯堡妇女如此着装是有依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屯堡人坚守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p><p class="ql-block"> 三月十四日,我们在鲍家屯,有幸遇到了屯堡人坚守的汉民族节日——“龙头节”(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等),同时,这一天又被视为“社日”,即土地神的诞辰日,汉民族为农耕民族,所以对跟农业活动有关的节日都非常重视,屯堡人非常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要说到屯堡人的信仰的问题。据说,屯堡人跟中国打多数汉人一样,没有特别严格的宗教信仰,除了佛教道教,还崇拜历史上有关军事方面的人物,以及汉民族所普遍崇拜的人或者神鬼如关羽、道士、巫婆、阴阳端公、山神等。</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龙抬头”暨“春社日”这一天,屯堡人聚集起来祭拜跟自己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也是顺理成章的。</p><p class="ql-block"> 鲍家屯的人在横额为“功冠唐勋”的祠堂里祭拜他们崇拜的英雄:汪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百度”一下:</p><p class="ql-block"> “汪华(586年~649年) ,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年间(605~617),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义宁年间(617~618)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武德四年九月,汪华审时度势,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予东园秘器。</p><p class="ql-block"> 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p> <br> <div>  <br></div> <div>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活动的参与者是女性,男人们大都在各处闲坐或者打牌,这又是什么讲究?</div><div> 一边在祭拜,一边却在忙着做饭,过节嘛,会按传统有一个隆重的聚餐仪式。其中一个主事的告诉我们,这是庆祝“龙抬头”的节日,待会还要聚餐,我们也可以跟着一起吃饭,一个人交13元就行了。</div><div> 热气腾腾的甑子饭。<br></div> 一些人在忙着做菜。<br> 看一下,红烧豆腐分配均匀没有。<br> 这仨在忙着炒肉。<br> 有点像川渝地区著名的“回锅肉”。<br> 婆姨们端着凳子来了。<br> 餐具都是自备的,也没有餐桌,就是围拢坐在一起而已。<br> 自愿组合,这一组坐好等待着。<br> 院坝里面,人越聚越多。<br> 看到没有,一个独凳就是餐桌,上面扣着一个等待装菜的不锈钢盆子。<br> <p class="ql-block">  第一道菜——炒肉上来了,大家开始大快朵颐。</p> 各小组都忙着吃饭,很安静。<br> <p class="ql-block">  看一下整个场面——女人们祭拜、女人们聚餐。男人呢?不拜保护神吗?不流口水吗?</p> <p class="ql-block">  只有把在传统节日中活动的女人们记录下来了,我们才可以回到本文开头说的二个问题中的一个:中国为什么没有欧洲那样的古城堡。</p><p class="ql-block"> 答案就是:</p><p class="ql-block"> 第一,社会制度不同。中国秦代以后,就是大一统的君主制,而古代欧洲,是领主制。中国的君主制就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敢修城堡抗拒皇帝?欧洲的领主制却是权力世袭、土地世袭、财富世袭,贵族们需要修城堡来保卫自己。 </p><p class="ql-block"> 第二,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不同,农耕民族必须要有大量农民,地主本质上也是农民,农民就看重家族血缘、宗族等,欧洲贵族的城堡是不能解决土地用工和社会关系等问题的,所以中国古代类似建筑,例如山西的大量的城堡式建筑等,必须加大容量,把城堡变成一座城一样的建筑群,当然也就人声鼎沸、臭气熏天,也就没有浪漫的王子和公主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方方面面的很多原因,网上这方面的探讨也很多,这里就不一而足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贵州安顺的屯堡,其实就是有军事防御设施和功能的村寨,尽管它的名字有城堡的“堡”字,不知道这样说行不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