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素以盛产牛羊肉,以能歌善舞能饮豪酌而闻名。一座城市多民族聚居大家和睦相处文化饮食不断交融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小吃自然也应运而生。今天就来说说我们当地人最喜爱的小吃之一,羊杂碎。</p><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羊杂碎,就是以羊的五脏六腑作为主料加上各种调料后熬制而成的一种小吃,一般以三角牛舌焙子为最佳搭档,红红的辣椒油,绿绿的香菜叶,烤得金黄酥脆到掉渣的牛舌焙子,和一壶浓浓的烫嘴的暗红颜色的砖茶…那感觉,啧啧。说是叫羊杂碎其实还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真正意义的羊杂,里面啥都有,羊肝,羊肺子,羊肠子,等等。还有一种是单纯的羊肚为主附以一些肠子,两者各有千秋口感不尽相同吃什么完全取决于顾客自己的选择,价格方面纯肚稍微高一些。本人喜爱纯肚,看着不凌乱吃着也舒坦。</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羊杂碎和另一个特色小吃烧卖价格还不是很贵,如果是早晨吃这两样食品的那大多是有一定时间也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早点都是买一个焙子充饥,一个是时间不允许再一个天天早点烧卖杂碎也有点吃不消吃不起,而中午吃羊杂碎或烧卖的人群却大多是干活的打工者居多,因为它耐饿,往往一个人会要两碗杂碎两个焙子,吃完后舒舒服服喝几大杯浓茶到晚上都不会饿。烧卖也会要三四两下肚。现在一碗羊杂碎20多加一个焙子将近25~6元,而一两烧卖现在是24元打工的要现在吃三四两真是有钱了。同样一个小吃时间段的不同就分出了消费阶层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羊杂碎是一个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很普遍也很受欢迎的地方小吃,尤其在内蒙甘肃,宁夏这些地区几乎人人都吃而杂碎馆也比比皆是,这样,同等材料看技艺,同等技艺看服务,同等服务就看价格,其实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尤其在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区就叫回民区,只要开饭馆的几乎家家都会或都有羊杂碎,口感咸淡不,肉质好坏不,汤头纯正不,吃的多了都是行家。偏偏就在这么一个汇聚各路高手的地方一对来自东北扎兰屯的夫妻却生生杀出一条血路站稳了脚跟,并把羊杂碎这个当地的小吃做成了自己在这里的一张亮闪闪的名片。每天早晨六点多开始一直到中午两点多之后,顾客才渐渐散去,一天卖多少没人统计过但每一张桌子一直在翻台一直在翻台是真的。夫妻俩老公主内亲自操勺把控后厨,老板娘主外门口一倚出门时收钱,吃的啥多少全靠自己的记忆和顾客口述,一种信任在里面,你说啥她收啥的钱。饭店里雇着几个中年妇女大都来自乌兰察布或附近地区,进门坐下后她们会过来问一下,或者你高喊:一个全肚一个焙子,人总是很多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店不大人真多,服务员经常突出重围端着托盘冲到桌前大声询问坐着的客人,你是啥了?杂碎?要杂碎的赶忙接应,对,我杂碎,话音未落一碗杂碎一个焙子已经放你面前。再抬头看时服务员已经被拥挤的人流冲的不见了踪影。</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一般是战斗间隙的片刻宁静,这个时候老板会从厨房出来,扎着围裙,留着类似中分的发型小鹰钩鼻子,中等身材偏瘦,边走边看一眼还在吃着喝着的顾客,到门口也不和老板娘过话,只是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从毛背心里的衬衣上衣兜掏出一盒烟,点着了,深深的吸好几口,眼睛无目的的注视着前方。俩人还是不说话,老板娘不断的结账吆喝服务员收拾桌子。很快一根烟抽完了,烟头一扔用双手捋了捋头发转身进厨房了,老板抽的是硬华子。而老板娘则一身金首饰,虽俗气的掉渣但也神采奕奕。这一幕是十多年前我偶然看到的。现在结账方式已经改变,先付费后吃饭,估计跑单现象很严重,价格也在几年间变了多回,碗也在岁月的冲刷中越来越小,老板娘不见了估计是幕后了,坐镇的是第二代,他们的女儿,收款催促收拾桌子一如她的母亲。屋子也大了把旁边一个房子打通了,没有变得是老板依然在后厨掌勺,来吃的人依然很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