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圆明园,在这阳春三月的时节里,但见春风佛面、柳枝摇曳、青草泛绿、杏花绽放;放眼望去,一片片的湖泊绿波荡漾,一条条河道蜿蜒曲折清水流淌,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旷神怡,好似置身于江南的美景之中。<br> 可是当看到一座座精致的宫殿变成一片废墟、残缺的大理石建筑构件散落满地,此刻的心中不免升腾起一丝沉重,一种国仇家恨涌上心头,宏伟壮观的圆明园就是在英法联军的劫掠和纵火焚烧下,变成了一片瓦砾,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道难以弥合的伤痕。<br> 当年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br> 就是这么一座恢宏的皇家艺术园林,最终未能传承下来,变成了中国人心中的伤痛,也成为了全世界的一个遗憾。纵观圆明园的焚毁消失,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感慨万千;自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烧毁后,圆明园的厄运就从此开始,接二连三,先后经历了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四大劫难。<br> 火劫:1860年,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也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搜寻残存的宝物,所幸的是这时还未伤及建筑。据《圆明园的毁灭》记载,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抢后,仍残留下双鹤斋、紫碧山房等16处重要景观及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园门等也大多完好。同治皇帝在位时,对圆明园建筑还有过一次大规模重修,但是半途而废,因为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圆明园只修复了一小部分。<br> 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圆明园又遭到了国内溃兵和匪民的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绮春园宫门有园户保护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毁。砖瓦木料、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据说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不出数月,火劫后的残余建筑,连同满园古树杂木,便荡然无存,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此时的圆明园惟剩山石湖泉了。<br> 石劫:清朝灭亡后,一片荒凉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长达数十年的“石劫”。北洋政府时期,圆明园内的残石断碑、围墙石础也无法幸免,遗址残料继续受到劫掠。从1919年起,时任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令人拆毁圆明园内外围墙,大运砖瓦石材,用三年时间,在圆明园外修成一处私人花园—达园。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而担任巡阅使的曹锟,为修建其在保定的私家花园,也从圆明园文源阁拉走数十车太湖石,经由西直门装上火车运走。远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更从圆明园运走石件修筑个人陵墓。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另外圆明园的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八柱碑、远瀛观石栏杆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宫门石狮子及其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具。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至此圆明园已是面目全非。<br> 土劫:圆明园最后遭受更为彻底的是“土劫”。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后日军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日伪“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进入圆明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清初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万园之园”一片荒芜。<br> 1950年,周恩来曾指示: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修复。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的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的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的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尤其以绮春园被占用破坏得最严重。据1967年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时统计显示:除西洋楼景区尚残石雕刻外,圆明三园全盛时的100多个景区、16万平方米的建筑,不仅地面片瓦不见存,而且能保留地下建筑基址的,也仅剩20--30%;园中250座人工土山,40%被挖平;原2000多亩的园中水面,被填占约100亩。据1980年统计,圆明园里共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2000多人,住户有270多家。直到2006年,仍有数百家住户和单位在圆明园内“驻足”。<br> 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1980年8月,圆明园被列为国家重点古迹。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圆明园,绮春园空门、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步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古老的圆明园终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休闲娱乐的遗址公园。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圆明园. 从圆明园整车拉走的汉白玉石料(1927年) 1939年左右拍摄的几个老百姓正在盗挖圆明园建筑基址的里的木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人们人拉肩扛从圆明园挑木料 七十年代,农民在三潭印月遗址上耕田。 1985年摄圆明园北远山村遗址住户 圆明园景区游览图。 这座残桥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br> 在圆明园没有被毁之前最兴盛的时候,圆明园内有近200座建造优美的桥梁,图中的这座残桥位于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的残桥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凌乱的石桥构建堆在一旁,诉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西洋楼遗址景区<br> 西洋楼遗址景区,是圆明园中留存历史遗物最多的景点,漫步其间,但见荒凉中满地都是汉白玉的建筑构件,那精美的雕刻技艺,不禁让人叹为观止,唏嘘感叹;悲鸣中,遥想着它昨日的辉煌景象,感慨着无情的岁月沧桑。<br> 几经磨难的圆明园,早已是满眼的空旷,精美绝伦的历史建筑不见一丝的痕迹,唯有西洋楼景区还散落着历史建筑的原件,让后人们参观凭吊。在圆明园几次大规模的劫掠盗挖中,这些遗址的完整保留,完全是另有原因,因为这些雕刻着西方艺术特色的精美石刻,在国人的眼中稀奇古怪、不伦不类,完全不适合中国建筑的装饰风格,才使得它们在原址留存至今。<br> 西洋楼全部景观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它地处东北角,是中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占地约七公顷。大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br> 西洋楼属于欧式园林,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1688-1766年)和由当时供职宫廷画院如意馆的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蒋友仁(1715-1774年)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1747年(乾隆十二年)开始筹划,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法(喷泉)工程谐奇趣,1756年-1759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本建成东边花园诸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最终添建成高台大殿远瀛观。<br>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1977年至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 谐奇趣遗址。 谐奇趣复原图。<br> 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大殿。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泉池。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用骡子拉水车,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铜管下注至各喷泉机关。1753年(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观赏水法奇观。 谐奇趣菊花石喷水池。<br> 圆明园焚毁后,谐奇趣楼前喷水池内的西洋翻尾石鱼流散到北京大学;楼北的菊花石喷水池曾散落于北京城里的翠花胡同,1987年在原址复位。 黄花阵<br> 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白色西洋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1887年和1989年,先后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 方外观遗址。 方外观复原图<br> "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重檐四坡蓝色琉璃瓦顶,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容妃是维吾尔族人,她入宫被封为"容妃",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谢世。传说容妃因为体内汗腺能分泌出香味,长得又十分漂亮,故备受乾隆皇帝宠爱。为了取得她的欢心,也为了尊重维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宗教习惯,弘历后来特意把方外观改建成容妃在园内做礼拜的场所。 海晏堂遗址。 海晏堂复原图<br> 海晏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 观水法遗址。 观水法复原图<br> 观水法位于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修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又五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着西洋军舰、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有汉白玉方塔1座。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后观水法的五块石屏和两座方塔曾流散于北京大学,1977年运回原处。 远瀛观遗址。 远瀛观复原图<br> 远瀛观景点是西洋楼景区的主要景点,位于大水法北面的高台上,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添建的一组建筑。远瀛观内部陈设也十分豪华,殿内画有大量西洋人物及风景通景画,总面积超过二百多平方米。远瀛观在乾隆时曾一度为容妃(香妃)寝宫,乾隆皇帝为博得容妃的欢心,特意按容妃的身材承做了西洋式镀金铜床、西洋浴缸等西洋家具。远瀛观内还到处摆放有西洋玩具及金银、珐琅质地的艺术珍品,连法国国王所赠的土耳其挂毯及英王乔治三世送给乾隆皇帝的一架天文仪器--天体运行仪也陈设在殿内。 福海景区<br> 福海景区位于圆明园三园中心,是园内最大的水面,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周围小水域,总面积约五百二十亩,福海四周建有十多处园林景观,<br> 福海之中的“篷岛瑶台”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和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亭台。兴盛时期,每于端午佳节,都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上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九州景区旅游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br> 清乾隆元年(1736年)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人开始对圆明园里的四十个景观进行详细的绘制,8年后,即乾隆九年(1744年),这部巨制终于完成。并由工部尚书汪由敦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装裱成册页,取名《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存放于圆明园的奉三无私殿呈览。 天然图画遗址。 天然图画旧景<br> 天然图画,是一处园林风景群,建于清康熙后叶,旧称竹子院,也俗称五福堂。礽禛旧时非常喜居此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十五子嘉庆,五岁后曾赐居于此处多年。本景庭前翠竹万竿,西邻后湖建高阁重谢,眺望远近胜景宛若天然图画。东为五福堂,悬康熙御书三字扁,乾隆皇帝喜得玄孙后,增题五福五代堂匾额。 桐庐书院遗址。 桐庐书院旧景<br> 桐庐书院是一处山阜旋绕以带水的园中园。建于清康熙后叶,旧称梧桐苑。本景园林建筑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庭院组成,园林植物以梧桐著称。经2004年考古发掘,现保留一段出土的基址。 慈云普护遗址。 慈云普护旧景<br> 慈云普护位于后湖北岸环山地带,是一处境仿天台山景致的寺庙风景园林。建自清康熙后叶,初名涧阁。雍正初年圆明园拓建升格为御园时正南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其前殿供欢喜佛,北楼上下供观音大士和关帝君,东偏龙殿供圆明园昭福龙王,西北为六方三层塔式钟楼,中层镶嵌一架西洋大自鸣钟,这里是帝后园居时经常来拈香拜佛的寺庙之一。经2004年清理后,钟楼和欢喜佛场基址清晰可见。 上下天光遗址。 上下天光旧景<br> 上下天光东临慈云普护,南俯后湖,是一处临水的园林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初年,取名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句。临湖两层敞阁、曲桥跨水、蜿蜒百尺、凌空俯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颇具登岳阳楼俯瞰洞庭湖之胜慨,2004年经清理发掘,主体建筑“涵月楼”基址清晰可见。 杏花春馆遗址。 杏花春馆旧景<br> 杏花春馆位于后湖西北隅的一处园中园,初为菜圃,后也称春雨轩。建自清康熙后叶的乾隆九年(1744年),成四十景图时矮屋疏篱,环植文杏,前辟小圃,一派乡野景象。乾隆二十年(1755年)本景中前部有较大的改建,并添建春雨轩殿,宫门和南山得树亭等。 万方安和遗址。 万方安和旧景<br> 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是园中独具特色的景点,也是清帝的重要寝宫之一。主体建筑万字房矗立在碧波如镜的湖水中,形成“卐”字形的大型殿宇,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各间的面宽、进深均等。随朝向、阴阳与季节的不同,各区域室内的温度也随之变化。 坦坦荡荡遗址。 坦坦荡荡旧景<br> 坦坦荡荡建自康熙后叶,是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园林布局与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玉泉鱼跃”颇为相似,池周围下锦鲤数千头,是皇帝饲养与观赏金鱼佳处,俗称金鱼池。坦坦荡荡遗址于2004年经清理挖掘,发现原古建基址,特别是金鱼池四岸条石,众多环状叠石和藏鱼深潭仍颇为壮观。 茹古涵今遗址。 茹古涵今旧景<br> 茹古涵今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位于后湖西岸,亦总称韶景轩。是清帝与臣僚们谈古论今、附庸风雅的场所所在,主要建筑有茹古涵今、韶景轩、茂育斋、竹香斋等。 九州清宴遗址。 九州清宴旧影<br> 九州清宴位于圆明园后湖景区南岛上,是圆明园最早建成的景点之一,是帝后的寝宫区。本景中路前后三殿依次为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和九州清宴殿。前殿悬挂康熙御书“圆明园”匾,中殿“奉三无私”是皇帝新正家宴宗亲之处。后殿挂雍正御书“九州清宴”匾,为皇帝寝宫。东路为后妃寝院“天地一家春”。西路于道光十一年改建成五间三卷大寝宫——慎德堂,慎德堂前院种植有牡丹、芍药等,道光皇帝很喜欢居住此地,再西为清晖阁,内悬乾隆初年绘制的巨幅圆明园全景图,俗称大观园。雍正、道光二帝皆病逝于此,嘉庆、咸丰二帝则出生于此。 镂月开云遗址。 镂月开云旧景<br> 镂月开云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南角,是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雍正年间称"牡丹亭",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当年曾一起在这里赏牡丹,因而这里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乾隆九年(1744年)牡丹台改名"纪恩堂"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三代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br>镂月开云的主体建筑为纪恩堂,殿以楠木为材,上覆金碧二色琉璃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恩堂"匾额;院内植各色牡丹数百株。 方壶胜境遗址。 方壶胜境旧影<br> 方壶胜境建自乾隆三年(1738年),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取名于道家的“仙山琼阁”意境。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三面环水,碧海澄波。主体建筑是对称布局、前后两组的殿堂,上覆黄色琉璃瓦,倒影于水面上,犹如琼楼玉宇般壮观。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及白石崇基,呈倒“山”字形伸入湖中,宏伟辉煌,具有东海三神山的寓意。 平湖秋月遗址 平湖秋月旧影<br> 圆明园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观,占地两万平方米,为南北三间三卷大殿,东西北出廊,<br>前廊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 多稼如云遗址。 多稼如云旧影<br>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面,在汇芳书院东北面,在鱼跃鸢飞之西。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周围为稻田。本景建于雍正年间,初名观稼轩。这里种有大量荷花,乾隆皇帝曾多次与其母崇庆皇太后在此进膳,观赏荷花;有时还率文武大臣与皇子、皇孙来此观赏荷花,并留有多首诗句。嘉庆皇帝在刚刚登基时,曾被赐居在此。嘉庆皇帝也十分喜欢这里,曾留有"十亩池塘万柄莲"的诗句。<br> 多稼如云景区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是荷花池,北面为一组两进院落,前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芰荷香",此处是欣赏荷花最佳之处;后殿为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多稼如云"铜字匾,殿内还设有宝座,此殿是帝后欣赏荷花时休息的场所。 鱼跃鸢飞遗址。 鱼跃鸢飞旧影<br> 鱼跃鸢飞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该景位于圆明园北区中部,北面不远处就是圆明园大北门。该景观建于雍正时期,是清帝欣赏圆明园北部景区及四周田园风光的绝佳场所。主体建筑为二层楼阁,建筑很大,为两层四坡攒尖楼阁,南门外檐悬雍正御书“鱼跃鸢飞”匾。鱼跃鸢飞殿下由竹篱、游廊和围墙分割成大小不同、相互通透的三个院子,一道小溪从院内穿过,使得整个院落很有灵气。鱼跃鸢飞殿北不远即大北门,又称北楼门,圆明园内种田的农夫、及各类闲杂人员进出圆明园都要走此门。 廓然大公遗址。 廓然大公旧影<br> 廓然大公亦称双鹤斋。位于舍卫城东北面。本景是园中较大的一组建筑,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在廓然大公南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建有鹤棚,周围还种植了大量的松树,鹤棚是仙鹤栖息之所。往北即廓然大公主景区,整个景区围湖而修,西、北、东建有院墙,南面则是由双鹤斋及廓然大公殿围成一个庭院。双鹤斋是一座五开间卷棚抱厦大殿,这里一直是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时的主要寝宫之一。双鹤斋北为廓然大公殿,是一座七开间大殿,北有抱厦面向湖面,东西引出临水游廊。廓然大公殿西为一廊桥,桥廊悬挂乾隆御笔“规月桥”,为了便于皇帝直接乘船进入景区,桥的拱很大。过桥即到西岸的澹存斋,再往北为静嘉轩,静嘉轩前有月台设有码头,皇帝可乘船直接进入廓然大公景区到此码头上岸。静嘉轩的东面堆有大量叠石,叠石之上一建有四方亭,名曰“采芝径”,径亭内还供奉有吕祖。亭南建有爬山廊,可拾级而上。采芝径西面是垂直的峭壁,还有泉水跌落。廓然大公景区北部也堆有大量叠石,叠石中还有迂回的山洞,山洞上镶嵌有乾隆皇帝御书“延青洞”。假山上建有游廊及各种形式的凉亭,彼此衬托,站在假山上可远望福海。廓然大公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圆明园内叠石最丰富的景区之一。 澹泊宁静遗址。 澹泊宁静旧影<br> 澹泊宁静又称田字房,建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主体建筑是一个田字殿,"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澹泊宁四面均可欣赏风景,殿北面是一片水田,北可望文源阁;南面是平静的小湖,东面为一片松林,而向西可欣赏映水兰香景区。<br>澹泊宁静是帝后在圆明园西北部的一处主要的休息寝宫,乾隆皇帝在西北部游览或在文源阁读书累了,很喜欢在此休息并进膳。在澹泊宁静东还建有翠扶楼,楼西有藤萝架与澹泊宁静对映成趣。 濂溪乐处遗址。 濂溪乐处旧影<br> 濂溪乐处建于雍正年间,是一处山环水抱的园中之园。该景区建筑大体分为三部分,莲花池南侧建筑群为汇万总春之庙,池北岛上正殿为慎修思永,其北是知过堂,岛东有一深入水池中的院落,每至盛夏,池中荷花繁盛。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意境在此得到了完美再现。 曲院风荷遗址。 曲院风荷旧影<br> 曲院风荷是一处仿自西湖同名景观的风景园林,有北部小庭院与两湖之间的九孔石桥及大片荷池组成,占地约五万平方米。九孔桥南,北河池中,荷花特盛,红衣印波,长虹遥影。桥西北有三间亭子,额曰“苏堤春晓”也取自西湖名称。 日天琳宇遗址。 日天琳宇旧影<br> 日天琳宇,俗称佛楼,建于雍正初年,乾隆九年(1744年)定本名,是一处寺庙园林,楼市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中前楼上奉关帝,西前楼上奉玉皇大帝,其余楼上下皆供佛像及诸神位。东院为瑞应宫,供龙王、雷神、雨师。雍正、乾隆、嘉庆时期道场佛事特盛,据《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到佛楼拜佛达十二次,并多次到瑞应宫斗坛行礼。 舍卫城遗址。 舍卫城旧影<br> 舍卫城俗称"佛城",建于雍正时期,是依照印度乔萨国的都城建造的,也是圆明园内唯一座独立的城池,城四周建有厚实坚固的城墙和高大的门楼,沿城环绕有护城河。整个城池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舍卫城之所以如此戒备森严,就是因为舍卫城内收藏了大量清代历代从西藏、蒙古及外藩进贡的金佛像、珍贵法器、经文等,据说各类佛像有十万尊之多。舍卫城南门正对买卖街,门前有三座四柱牌楼一座,过牌楼即是舍卫城南门,南门城关上嵌有雍正御书"舍卫城"匾,城关上建有三间城楼,名叫"多宝阁",城内供有关公。多宝阁后为山门,由南向北往后依次是"寿国寿民殿"、"仁慈殿"、"普福宫",最北为舍卫城北城楼,乾隆御笔"最胜阁"就挂在城楼上。 同乐园买卖街遗址。 同乐园买卖街旧影<br> 同乐园西有一条十字交叉的街市,南北长210米,由中间的双桥分为北街与南街,这就是圆明园内著名的买卖街。这条买卖街看上去就是一条普通的街道,中间有河流将街市一分为二。买卖街上店铺众多,有卖丝绸布匹的,有卖瓷器古玩的,有卖水果饮料的,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只要京城市面上能看到的这里都有。每到同乐园有活动时,这些店铺就全都开张了,商人都是由太监、宫女打扮而成,货物都是从商人手中借的,如果在开市后货物被卖掉,则按官价付款给商人,如果没有卖掉,闭市后则要全部退还给商人。皇帝也经常光顾这里,届时,皇帝着青衣小帽,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也来街市上看看,看上好的东西也掏钱购买。到了道光、咸丰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搞得两位皇帝无心来此购物娱乐,买卖街也就逐渐荒废了。 文源阁遗址。 文源阁遗址旧影<br> 在圆明园遗址中,有一处早已湮没于荒草之中的古迹--文源阁旧址,这里曾是清朝乾隆年间收藏名闻世界的大丛书《四库全书》的"四库七阁"之一。文源阁落成后,乾隆皇帝每年驻跸圆明园,几乎都要来此修憩观书,吟咏题诗。《四库全书》抄毕送藏文源阁后,伴随着"康雍乾盛世"的余光,确也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宁静祥和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在饱掠圆明园珍宝之后,举全园而火焚之,大火在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肆虐了三日,文源阁和其中的《四库全书》以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一套《四库全书荟要》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 武陵春色遗址。 武陵春色旧影<br> 武陵春色建于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叠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景区四面环山,山外东临巨池、清溪环绕。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西峰秀色遗址。 西峰秀色旧影<br> 西峰秀色景区是圆明园内皇帝的主要寝宫之一,雍正皇帝就十分喜欢在此居住,乾隆皇帝也多次来此拈香进膳。西峰秀色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景点内容十分丰富。景区的入口位于岛的东南部,是一个木栅栏搭成的小门。过小门后是一个架有藤萝架的小院,正房檐下悬挂雍正御笔"自得轩"匾,自得轩西院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名叫"一堂和气”一堂和气殿的西院就是西峰秀色的正殿。<br> 西峰秀色正殿为五间三卷大殿,外檐悬挂雍正御书"含韵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寝宫。含韵斋四周修有回廊,回廊四周种植有大量玉兰,这里是圆明园欣赏玉兰花最佳的地方。含韵斋西是一座临河敞厅,外檐悬雍正御笔"西峰秀色"。雍正年间,每年七夕雍正皇帝接后妃来此乞巧,戏赏银河边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 映水兰香遗址。 映水兰香旧影<br> 映水兰香修建于雍正时期,景区内东有稻田,清朝皇帝经常在此下地亲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稻田旁边建有观稼轩和稻田亭,清帝在此查看水稻的长势,亲身体验农业收成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