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津,海河之畔的一颗渤海明珠。海河贯穿了整个天津卫,孕育了这座城,也倒映着这座城的魅力。沿着海河,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每一座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它们独立的存在着,但又是一个集体。由于毗邻京城,近代史上天津卫成为各色人物避居或者韬光养晦的地方,也留下一个“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被迫辟为口岸通商。当年各国的租界遗存下来,成为了如今颇具规模的欧式古建群。这些建筑在市区的五大道集群,承载着天津人的记忆。漫步于各个租界,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这样的空间穿梭感会让你驻足。天津,它不仅有西方殖民时代的烙印,还饱含传统的中国文化。“说学逗唱”,幽默被天津人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管是不是相声演员,听到地道的天津人之间的对话,你都会感觉是在听相声一般。无论是惟妙惟肖的泥人张,还是精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都揭示着天津卫的丰厚底蕴。作为中国北方的第一大港口,同时又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如今的它雍容华贵。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是个风情独特的城市。有人这样评价天津:这是一个“混搭”的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草根与贵族、混混儿与洋买办、三不管与小白楼……各种看似不搭边的事物,就这样在这座城市里和谐共存,又衍生出一种特别的风情。此外,天津的美食更是独树一帜,很有特色,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与耳朵眼炸糕不仅有名沽上,享誉全国,而且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被称为“天津三绝”。天津就这样稳步的发展,“倔强”的独立于北京之外。把浓浓的“津味儿”融汇在中西结合的建筑中、古香古色的文化街上以及纯正地道的天津相声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津是一座直辖市,其景点区域可以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两大块。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中心城区开始,逐步感受来自这里的繁华与安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津门故里,即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北角东门外、海河西岸,系商业步行街。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整修后的古文化街,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貌和基本线型,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小式建筑,层高均为一、二层;街区走向自然曲直,错落有韵;外檐建筑尺度适中,商店铺面长短有序,呈现出鳞次栉比的古街效果。景区以元代古迹天后宫为中心,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还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张家水铺、天津麻花等。在古文化街南、北两入口处各建有牌楼一座,其彩绘的形式是“烟琢墨石撵玉”式。其南口牌楼坊心上的文字是“津门故里”和“晴雪”;其北口牌楼坊心上的文字是“沽上艺苑”和“金鳌”。“津门”是天津的别称,“故里”是老地方的意思,“津门故里”就是天津卫的老地方,有天津卫的发祥地之意。天后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历经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很早就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天后宫广场高高矗立的两棵帆杆已有600余年历史,广场的东侧、临近海河方向有一座戏楼。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航女神,传说她是福建人,姓林名默,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天津东临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天后宫就是在漕运大发展的情况下,为庇佑漕运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庙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津规模盛大的皇会——娘娘诞辰吉日就在这里举行,届时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异常。除了天后宫,古文化街还拥有距今600年天津最大的道教殿堂——玉皇阁,最具天津特色的四合院群落——通庆里,中西合璧式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刘家大院,严复故居原址建设的天演广场等。漫步古文化街,进出店铺时,会看到许多店铺门面檐下、枋间有一幅幅极具江南造园艺术风格的苏画。构图生动有典,形态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绚丽无比,风采迷人。在门面建筑装饰中除彩绘故事画外,另树一帜的是砖、木雕刻装饰,其内容广泛,多数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吉祥喜庆寓意。古文化街无论建筑风貌、店铺装修、匾额楹联,经营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天津风筝等专业店铺丛聚,至于中西乐器、艺术陶瓷、装潢小件也都有专店,买上一两件,固是惬人心意的事,而流连一番,或许也可以受到熏陶、启迪,摄取一些营养吧。</p><p class="ql-block">津门故里寻津味,不尽川流生意红。
</p><p class="ql-block">彩塑泥人杨柳画,麻花商店小包笼。
</p><p class="ql-block">玉皇阁内香云袅,天后宫前老木雄。
</p><p class="ql-block">茶馆相声歇累脚,海河岸上逛繁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区,以由南向北并列着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五条道路为主,是迄今天津乃至全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建筑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五大道地区被划归其中。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一些北洋政府内阁包括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各界名流人士百余人下野后在此寓居,力图东山再起。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如今,“五大道”已经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其地名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宅邸多,里巷数量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张。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声匿迹。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如:香港大楼、马场别墅、剑桥大楼、安乐村、育文坊等。五大道的原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国房主,他们不懂得西方建筑的风格,于是就随心所欲地去删减与添加,这反而给建筑师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另外五大道建筑的私秘性构成深遂和幽静的氛围,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环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其中民园大楼的方孔式围墙,它采用百叶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实际上从外边根本不可能对院内一览无余,这就适应了房主人深居与私秘的心理。天津庆王府是庆亲王奕劻长子,乾隆帝玄孙,正红旗总族长,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在天津的故居,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还有:张学良故居、顾维钧旧宅、胡佛旧居、张伯苓故居、张自忠故居、孙殿英旧宅、李爱锐故居、徐世昌故居、潘馥故居、段祺瑞故居等。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p><p class="ql-block">庭院瑶珠旖旎景,亲王府邸茂金萱。</p><p class="ql-block">睦南公馆藏幽榭,大理花门听雨轩。</p><p class="ql-block">常德亭台多巨贾,马场别墅有黎元。</p><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富人苑,万国楼房博览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式风情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由河北区五经路、河北区博爱道、河北区胜利路、河北区建国道合围而成的四方形地区,区内包含河北区进步道、河北区民族路、河北区民主道、河北区民生路、河北区自由道、河北区光复道、河北区光明道等多条道路,拥有保存完整的百年历史欧洲建筑近200栋,是意大利本土之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漫步其中,就好像行走在浪漫的欧洲小镇。这里有梁启超、曹禺、张廷谔、曹锟、袁世凯、齐耀珊、张学铭、曾国藩家族、冯国璋、李叔同、汤玉麟、卢鹤绂、王卓然、刘髯公、程克、鲍贵卿、华世奎、易兆云、李廷玉、张鸣岐、李文田、章宗祥、孙良诚、倪嗣冲、段芝贵、王一民、王郅隆、黄郛、曹锐、卢木斋、郑诵先、黎元洪、安文忠、杨以德、齐耀琳、吕调元、靳云鹏、龚心湛等多处中国名人故居,更留下了一代伟人蔡锷将军的足迹,蔡锷将军与梁启超先生曾在此商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大计。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如《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白银帝国》、《风声》、《辛亥革命1911》、《梅兰芳》、《金粉世家》、《大上海》、《毒战》等也都在意风区取景拍摄。马可波罗广场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中意两国历史有着联系的马可·波罗为名,中央科林斯式的石柱上站着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女神,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而建,由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朱塞佩·博尼设计,建成后由意大利途经上海运至天津。广场周围别墅房顶多为意式角亭,有园亭、方亭之别,圆柱和方柱之分,并分别用圆拱、平拱、尖拱、连拱、垂柱进行点缀。这些角亭高低错落,构成优美的建筑空间,是亚洲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地中海建筑群。飞狮许愿池与远在欧洲大陆的因《罗马假日》而闻名的意大利洛马特莱喷泉遥相呼应,黄昏时分,在灯光和昏黄的天色映衬下,许愿池更添一份柔和之美。此外,这里还有遗留至今的意大利兵营,大楼首层为公用设施,上面就是士兵的宿舍,向我们展示了那段屈辱的历史——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天津意租界的范围,直到1946年才被中华民国政府收回。到了夜晚,意式建筑亮起了灯,西餐厅、咖啡店里的烛光、灯光摇曳,酒吧变得热闹,意大利风情区的景色和氛围更加迷人。</p><p class="ql-block">古巷洋房卓不群,车铃萨管帜缤纷。
</p><p class="ql-block">难忘海域横军舰,犹忆烟沽起战云。
</p><p class="ql-block">烛暗那堪狐鼠乱,豚肥恰合虎狼分。
</p><p class="ql-block">时人指点夸繁盛,忍向蒿丛认旧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是一幢举世无双的建筑,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的前身是栋百年历史的法式小洋楼,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所建,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经查,该房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2000年,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将其买下,决定把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亚欧财长会议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张连志想,如果把房子全部贴上古瓷,效果可能会更惊人。于是他把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建筑材料。瓷房子使用了4000多件古瓷器、400多件汉白玉石雕、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而且都用水泥内部浇注,并用大理石胶粘连固定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守在瓷房子地道入口的是一对非常独特的石头门墩,它要比常见的门墩高出很多,最上面有一对小狮子,墩的四面石壁上也都雕刻着各不相同的图案,有人物、树木,有花草、山水,分别组成一个个的场景。一条长768米、宽0.8米的巨型瓷龙盘旋在“瓷房子”屋顶。前身为历经百年的法式老洋楼,今生是极尽奢华的“瓷美楼奇”,这一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令人感到近似疯狂的创意宏构,因巧妙地将中国古典艺术元素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完美结合,与闻名遐迩的巴黎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的艺术圣殿被美国“赫芬顿邮报”一同评选为“全球十五大独特设计博物馆”。用最中国的元素,装点一座西式小洋楼,一座瓷房子,一部中国古瓷史。</p><p class="ql-block">法式洋楼前世弃,瓷房子在身前。流光溢彩幻相连。玉檐龙舞爪,石鼓鹤冲天。
</p><p class="ql-block">久已闻名今遇见,人山人海齐肩。那年那月那时间。人生耽梦境,尘世隔云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柳青古镇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业繁荣,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杨柳青古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因奉祀掌管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而得名。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石家大院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始建于1875年,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之精妙。仅一路之隔的街北,还有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建于同治年间的安家大院。最集中体现古镇传统风格的是南运河民俗文化区。古镇因河而兴,御河(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河段)给古镇带来了繁荣的商业,孕育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古镇的魂。在旧城改造中,建成了南运河景观带和御河人家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了南有秦淮人家、北有御河人家的人文景观。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大院文化、城乡文化和民俗文化、年画文化等,这些中国北方传统的民俗历史文化在此都有集中体现,显示了古镇的古典风格和文化气息。杨柳青古镇有丰富民间艺术,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深刻影响了国内近百种年画,过年贴年画由此成为北方地区习俗。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灿然观,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节,这里都会举行民俗文化活动,一般是会(高跷、秧歌之类的民俗表演)和灯展。大红灯笼将杨柳青古镇大街小巷装点一新,传统的舞龙舞狮威风凛凛,杨柳青年画、春联、吊钱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节日氛围。杨柳十万株,历代繁衍到如今。白翁放歌《隋堤柳》,千里绿影至淮东;吴子赋诗莲花白,津鼓开帆几长亭。康乾盛世开漕运,酒肆林立百业兴。家家渔牧增喜讯,户户丹青画吉祥。杨柳依然时代迁,今朝古镇更好看。君不见,运河清波映杨柳,石家大院名神州;柳叶岛上忙垂钓,柳口绿带落彩虹。明清古街景色新,西青广场占鳌头。工农商贸齐发展,小区规划竟风流。</p><p class="ql-block">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p><p class="ql-block">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p><p class="ql-block">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p><p class="ql-block">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隋朝,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其它都是明、清所建。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山门与大殿之间,用迥廊相连结。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相当于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壮有力,为典型唐代风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的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匾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山门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主体建筑观音阁通高23米,乃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阁上层悬挂李白手书“观音之阁”匾额,下层檐下的“真足圆成”为清代咸丰皇帝御笔。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两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繁简各异,因其位置、功能的不同,共采用24种,152朵,为我国古建筑之最。观音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08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是我国最高大的泥塑站像。菩萨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为辽代原塑,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一层四壁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十六罗汉及二明王彩色壁画,是研究我国绘画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寺内还有明清两代建造的韦驮亭、报恩院、乾隆行宫等,行宫内珍藏着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28块乾隆御笔碑刻。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p><p class="ql-block">千里山河,春风播绿,秋风催肃。浥去轻尘,隋唐往事,惟尔能知著。众生凄惨,一人独乐,凭此识真面目。清君侧、如簧舌巧,难掩沿途杀戮。
</p><p class="ql-block">擅长骑射,无纲无策,缺少儒家风度。状若屠羔,二年一个,罔论儿弑父。无须纵论,唐无此乱,华夏昌明依笃。幸而今,庞然古建,盈盈在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盘山古时候称为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位于天津市蓟州区西北,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盘山山势雄伟险峻,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前拥紫盖峰,后依自来峰,东连九华峰,西傍舞剑峰,五峰攒簇,怪石嶙峋。“三盘暮雨”为津门十景之一,即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盘石胜,千奇百怪;下盘水胜,涓流不息。在黄昏暮霭、烟雾朦胧之时皆被云气笼罩,身处山中可见“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山中云气郁勃弥漫,浩浩如雪海峰峦,出没其中,如烟樯乘风。”显得愈加灵秀壮美,独具魅力。“上盘松树奇”。盘山松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之中,“黄山松著名天下,然唯生于悬崖绝壁者乃神奇变化之态,不若盘山之松。”“中盘岩石怪”。漫山遍野不可言状之奇石,星罗棋布,更以将军石、摇动石、悬空石等八大怪石海内称奇。“下盘流泉冷,十里闻澎湃”。每当夏秋之季,雨水充沛,百泉奔涌,瀑布腾空,流泉响涧,蔚为壮观。盘山景色四季各异:春夏之交,山花烂熳,桃杏争妍;夏天雨后,层峦碧染,万壑堆青;秋尽冬初,百果飘香,红叶遍山;严冬腊月,白雪皑皑,苍松点翠。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于此。乾隆皇帝对盘山可谓情有独钟,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最多时一年来了三次,并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直到当上太上皇以后,已87岁高龄时,乾隆还最后一次到盘山。以帝王登临次数之多来算,全国名山中恐怕无出盘山之右者。盘山曾建有72座寺庙和众多玲珑宝塔,一座皇家园林——“静寄山庄”,并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相传佛教自东汉时期便传入蓟县,当地第一座佛教寺庙——香林寺就修建在盘山脚下。到了唐代,佛教在盘山得到了长足发展,云罩寺、万松寺、天成寺、天香寺、千像寺、感化寺、上方寺、中盘寺等十余座寺庙均兴建于此时期。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开始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清朝廷多次拨款赐金,对盘山寺庙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扩建和修建,使盘山成为驰名天下的“京东第一山”。来天津蓟州旅游的朋友,尤其是潜心学佛的游客,一定不能错过一场极具视听震撼的文化盛宴——盘山大型实景演出《天下·盘山》。故事正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盘山佛法昌盛之际,当国家不幸历经战乱与灾荒之时,乾隆与盘儿毅然为苍生大爱舍弃了男女之情,展现了普度众生、悲天悯人的佛家思想。遥望云海松涛,近观水石清奇,步步有迷人景色,逢景有典故传说。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是为盘山。盖冀州之天作,俯临众壑,如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p><p class="ql-block">五峰攒簇鹤乘夸,怪石松乔诱帝家。</p><p class="ql-block">四季风骚幽特色,三盘碧乱压皇华。</p><p class="ql-block">八奇方寸炎凉鉴,万刻轻吟佛梵槎。</p><p class="ql-block">天竺无尘能挂月,移居岭脚对山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崖关长城位于天津市蓟县北侧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创建长城沿线上独一无二的八卦城,并建有实心楼、空心台、烟墩台、烽火台及“牛头马面”等建筑。历史上,蓟州城共有守营墩台十八座,黄崖关为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关隘。长城有东西两个入口,东侧为太平寨,西侧是主入口黄崖主关,游览区包括“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故称“黄崖夕照”,关城也因此得名。泃河水穿长城而过,西段长城自王帽顶山蜿蜒而下,好似大头小尾的巨龙倒挂崖头,东段长城自太平寨蜿蜒而西,小头大尾蟠曲雄踞,两条巨龙自高山而下,探头直驱泃河,亦如两条巨龙嬉戏于水中,构成“二龙戏水”的奇特景观。王帽顶山后有—条狭长的深谷,名叫“小青蛇沟”,每当天气变化,首先从这青蛇沟里升起一股青烟,先是沿山坡蔓延扩大,后逐步遮住山腰、覆盖山顶。云雾迷漫,似云非云,似雾非雾,天低云涌,长城也似青龙腾云驾雾,故被人们称为“云海烟波”。黄崖关长城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楼台林立,关隘扼守水陆要冲,边城掩体,战台烟墩,古寨营盘一应俱全,以雄关险隘著称,是比较完备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它将中国万里长城精华荟萃于一地,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万里长城的缩影”。主要景点有黄崖正关、太平寨与点将台、戚继光石雕像、寡妇楼、王帽顶山、八卦城、长城碑林、黄崖水关、长城博物馆等。八卦城也称“八卦迷魂阵”,按伏羲八卦的方位和符号设置道路和院落。城内以提调公署为中心,从西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个方位,划分8个卦区,建造40多条街道和百余间房屋,纵横交错,左折右转,忽塞忽通。沿路而行突入绝境,无路之中忽又见路,使人陷入迷糊困顿状态,八卦迷魂阵因此得名。太平寨段6号敌台至7号敌台间有百余级台阶,人行其上,声响于下,似泉水流淌,如琴瑟铿锵,像刀剑相撞,不一而足,余音回荡,故人称“音乐长城”。万里长城百道关口,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黄崖关长城以玄妙的八卦城独树一帜,以浓郁的人文气息冠绝一方,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饮誉京东,“蓟北雄关”位列津门十景之首。</p><p class="ql-block">绝壁雄关入郁苍,山河曾此画封疆。
</p><p class="ql-block">凭栏始见尺波碧,举目方惊万壑黄。
</p><p class="ql-block">当日八陲空险阻,只今百障尽康庄。
</p><p class="ql-block">秋风忽遣暮烟去,城堞悠悠映夕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俗称“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一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又增建炮台三座:南岸两座,北岸一座。加之原有炮台,共计五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咸丰八年(1858年)开始,僧格林沁在修复五座炮台的同时,于北岸另建石头缝炮台一座。炮台建筑初以石砌就,后用三合土夯筑,配置千、万斤级铜、铁大炮多门及附属设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58、1859和1860年三次攻打大沽口炮台。其中,第一次攻陷炮台,兵临天津;第二次大败而归;第三次占领炮台,进兵北京。洋务运动期间大沽口炮台进行了彻底改造,换装了比较先进的大炮,并架设了电报线,设置了水雷营,海防体系初步形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陷大沽口炮台,并由此登陆,攻占天津、北京。翌年,清政府与十一国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大沽口炮台被拆毁。如今,现存遗址包括南岸“威”、“镇”、“海”字炮台及北岸部分营盘。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外形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犹如炮弹爆炸的形状,取义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精神的迸发”。整个建筑用高强度钢板覆盖,用锈色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极富震撼力与艺术性,主要由序厅、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国门沦陷等部分组成,采取博物馆与纪念馆相结合的陈列艺术形式,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陈列方法,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客观而生动地展现大沽口炮台历经外敌入侵、几经兴废的悲壮历史和中国人民不畏列强、顽强抗争的史迹,更多地体现大沽口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丰厚的历史积淀。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大沽口炮台遗址以“海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警醒后人“勿忘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p><p class="ql-block">海河漫漫秋风冽,芊芊枯木蓬蒿。碎砖坡上旧残碉。那时犹固信,威震海门高。</p><p class="ql-block">展眼百年清梦逝,斑驳铜炮身凋。汤汤浩浩不需逃。世嚣独默默,无语对云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津,这座号称“哏都”的城市,既有历史的沧桑,又有现代化的繁华;既有曾经饱受的屈辱,又有正宗相声的幽默。除上述景点外,天津城区的景点还有天津之眼、津湾广场、鼓楼、宁园、西开教堂等,郊区则有贝壳堤、蓟州溶洞、八仙山、梨木台等。津门十景作为天津景区的代表,对天津旅行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行多加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你想听相声吗?那就请到天津来吧,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说学逗唱,品味原汁原味的幽默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你想吃包子吗?那就请到天津来吧,在这里你可以见证到心灵手巧,享受色香味形的民族佳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年11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