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小黄侗寨-原生态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贵州)

老付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位于黔东南从江县县城东北27公里处。全村由小黄、高黄、兴黔三个行政村组成,共有700多户人家3300余人。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小黄侗寨民族风情浓郁,是一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寨子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古老民居,是一幅田园风景画卷。小黄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嘎小黄”(侗语为小黄的歌),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是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自驾游中国)</p> <p class="ql-block">上午由从江县县城出发前往小黄侗寨。车辆在黔东南山区公路上行驶。</p> <p class="ql-block">公里沿途风景秀丽,但一定要遵循“开车不看景,看景不开车”的原则,匀速行驶,礼让慢行。</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古香古色、错落有致、未被开发的小黄侗寨。</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标志性建筑-鼓楼 这里刚刚举行过中央民族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揭幕牌仪式。</p> <p class="ql-block">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春节的喜庆气氛正浓,今天又赶上了寨子里有几家人办小孩儿“满月酒”,大摆酒席,喝酒吃肉,寨子里到处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寨子中心位置 传习基地门口的小商贩。</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的中心位置是《侗族老人节》传承基地、《小黄双倍嘎》传习所、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基地。图为基地和传习所正门。</p> <p class="ql-block">在多情浪漫、嗜歌如命的南侗地区,小黄侗寨是名气最大的歌乡。正是小黄侗寨的四位姑娘1996年在巴黎用歌声征服了崇尚艺术的巴黎人,巴黎艺术界称赞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从而结束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历史。小黄因此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小黄都举行赛歌会,有几十人上百人唱大歌的壮观场面,是听侗歌的最佳时机。图为寨子中心传习所广场中央的鼓楼。鼓楼里有历届侗族大歌比赛获奖锦旗,鼓楼牌匾刻有《歌舞常臻》四字。</p> <p class="ql-block">小黄村里现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不仅有姑娘队、罗汉(男青年)队,也有娃娃和老年队。在小黄,没有一个儿童不进歌队的,直到年迈歌不动为止。不少家庭三代人分别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歌队里,这些歌队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都有位置。1989年,县政府还在小黄小学开设了侗歌课,这是全县唯一开设过侗歌课的学校。图为 广场右侧的《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基地》演出舞台。</p> <p class="ql-block">侗歌按曲调分为几个派系,小黄侗歌侗族地区称为“嘎小黄”。至今,小黄流传着大量的侗族民歌,丰富多彩,远近闻名,如男女对唱情歌、大歌、琵琶歌、蝉歌、拦路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曲雅优美著称于世。不少来到小黄考察的专家、学者听了侗族大歌后,都为其完美的天然和声拍案叫绝,认为这种祖辈流传下来的合唱绝响是一般合唱演员难以训练出来的。图为小黄侗寨侗族大歌演出盛况图片。</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族大歌从五十年代起,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近几年了还冲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1964年,小黄歌手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受得了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1996年6月小黄吴培建、潘艳月等5名小歌手,代表侗族少儿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祝“六一”《太阳的心愿》文艺晚会,大获成功。同年七月,吴培建等四名侗族少女组成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13场,场场爆满,轰动了号称艺术之都的巴黎,受到了法国外长夫人的接见,侗族大歌从此登上了国际艺术的大雅之堂。图为 侗歌传承人-70岁的潘刷银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她能熟唱300多首侗歌,获得了各项荣誉数百项。并教学培养出上千名侗族歌手,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小黄侗族大歌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客人。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北京、上海、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摄影家、画家到小黄拍摄了大量的民族风情片。图为 小黄侗寨中心侗族大歌传习基地鼓楼及广场。</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侗族风情的精华,村民聚会、商议大事、对歌练歌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聊天放松之地。图为 寨子中心侗族大歌传习基地、传习所广场鼓楼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有一句口头禅“饭养身,歌养心”。侗家人的历史、祖辈的艰辛是靠歌一代传给一代,侗族对歌的热爱表现在侗歌的代代传承。图为小黄侗寨中心侗族大歌传习基地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里走走看看,走上高高的台阶,就来到从江县高增乡小黄小学、小黄小学侗族大歌传习基地、小黄村农民技术培训学校。</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尊师重教,学校内教学环境良好,卫生干净整洁。我们在操场上和年轻老师聊聊,他们都是贵州省各大城市的高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采取两年轮换制,来到这里工作支教。图为小黄小学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看到有几处木质老旧吊脚楼民居。村民们都在山下盖了新房,这里已经基本上没人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的小黄侗寨,街上人来人往,村民们走亲访友,节日的气氛浓郁。</p> <p class="ql-block">这座鼓楼旁边,又有一家人给小孩儿办“满月酒” 大摆酒席。</p> <p class="ql-block">鼓楼外,“满月酒”喜庆喝酒正酣。鼓楼内,山南海北聊得风生水起。</p> <p class="ql-block">第三家的“满月酒”,这里当街架起了大柴锅炖肉,香味离着百八十米都能闻见。</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里,久经风雨的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鼓楼旁,春节期间的热闹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四家“满月酒”,一家比一家办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满月酒”酒席后,这是主人给客人准备好的回礼礼品。</p> <p class="ql-block">聪明伶俐的侗家小姑娘,摆好了姿势让我给她拍照。</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过年过节,村民杀猪宰羊。</p> <p class="ql-block">“满月酒”酒席,厨房配菜场景。</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农历春节过节村民聚会、喝酒、吃饭民俗场景。</p> <p class="ql-block">入乡随俗,我也试着盘了个头饰。</p> <p class="ql-block">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有歌。就连吃饭、喝酒也少不了歌。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传情;生产生活,以歌传言。舞台上、鼓楼里、街道旁,小溪边都是小黄人的放歌演唱场所。这桌的聚会、喝酒、吃饭非常有特色,让我们简单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场景。</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成以下四类:1.嘎唢。既声音大歌,强调旋律的起伏和声音的优美。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鸟叫虫鸣、小河流水等。2.嘎嘛。既柔声大歌,多以抒发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旋律舒缓、柔美而富有感染力。3.嘎想。既伦理大歌,以劝教诚世为主,音乐旋律起伏较小,注重内容的表达,多以称颂或劝诚为主,是侗族伦理教育的主要形式。4.嘎锦。既叙事大歌。多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展开,旋律舒缓、低沉,领唱者独高,合唱者以低音衬托,歌词一般较长,歌者须有惊人的记忆才能唱完一首完整的叙事大歌。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喝酒、吃饭前要唱侗族大歌,旋律优美、舒缓,唱错了还要罚酒。唱着唱着这位就唱错了,罚酒。我们在观看听歌过程中,侗族同胞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喝酒、吃饭。我说们“非常感谢,你们这里真好,但一会儿还要开车不能喝酒。”</p> <p class="ql-block">位于小黄侗寨中心-大型广场上的小黄鼓楼。寨子里每次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办。</p> <p class="ql-block">小黄鼓楼内休闲、娱乐、下棋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寨内古老民居建筑场景。</p> <p class="ql-block">小黄侗寨内鼓楼</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小黄侗寨之前,我们走到寨子附近的小山上,拍摄了小黄侗寨的全景图,再多看几眼这个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原生态的小黄侗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