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爸爸和妈妈

猫咪

<p class="ql-block">  我的爸爸生于1914年,河北安次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前参加革命,属红军时期老革命 </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编入冀中第五军分区独立第九团战士,参加了安次区抗日第一仗码头战斗,后随部队和日军进行了大小无数次战斗,1942年任闫力宣副司令员的警卫员,随闫力宣副司令员去了延安之后又回到冀中地区继续战斗,1947年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的战斗,1948年调入晋察冀边区政府电台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全国解放,爸爸随部队进入北京,转业安置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时任招待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下边的照片是和一同安置于中央民委工作的战友合影留念(左前站立一)可惜人太小了</p><p class="ql-block"> 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爸爸被当成“大老虎”关押并与外界隔离接受组织审查,结果经受了党组织的一次严峻考验,清清白白两袖清风官复原职</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接待陪同西藏达赖喇嘛一同游览北京颐和园(左二)</p> <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的《结婚证书》,于公元1951年11月16日登记结婚</p> <p class="ql-block">  哥哥的《出生证》,1953年哥哥出生于北京中央人民医院,支边时哥哥两岁,听说我当时还在妈妈肚子里呢。为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妈妈毅然决然的离开人们向往的大都市…北京,随同爸爸也去了新疆。</p> <p class="ql-block">  1955年,爸爸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支援边疆号召,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奔赴新疆时与招待所同事合影留念(左三)</p> <p class="ql-block">  爸爸接到组织命令就带着年幼的哥哥乘坐闷罐货运火车先行了。 妈妈是后来追赶过去的,火车到张掖前边便是茫茫沙漠戈壁滩不通火车了才追上的</p><p class="ql-block"> 听妈妈说,支边前匆匆回了一趟山西老家看望拜别了一下年迈的父亲, 没想到这一别便成了永别。新疆远离家乡加之照料年幼儿女,回家便成了妈妈一辈子的梦想与终身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支边前爸爸、哥哥与我二姑合影留念,当时是由二姑来帮忙照看哥哥的。二姑小脚(裹足)照片见证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荼毒和摧残!三寸金莲害人一生!我见过姑姑洗脚,除大拇指以外的其它脚趾都被折到脚掌,二姑命挺苦,婆家安次葛渔城,二十几岁就守寡由于娘家贫寒都是自顾不暇,姑姑只好带着年幼的闺女到北京给一家资本家当保姆,解放后又在国务院外交部一外交官家当保姆。闺女二十多岁患病早亡,姑姑年迈时住入北京市朝阳区敬老院,可怜的姑姑孤苦伶仃孤老终生</p> <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工作证》1955—1966年,爸爸先后任和田钢铁厂、丝绸厂厂长及物资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新疆和田物资局工作期间和同事一同去杭州采购物资时游西湖的照片(左一)</p> <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工作日记,记录了当时政治学习、工作、职工管理等领导情况,字迹歪歪扭扭,但这点写字看报纸的文化水平还是在部队里学习锻炼的呢 </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家境一贫如洗一天学没念过,听爸爸讲因老家三年雨涝庄稼颗粒不收,只有8岁年幼的爸爸一路讨饭去了天津,在三条石地毯厂当童工,后来回乡给地主家扛长活打短工,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生活。</p><p class="ql-block"> 爸爸十八岁丧母,二十左右参加革命,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从1937年—1966年为中国抗日和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是山西汾阳县城人,生于公元1918年,就读汾阳(教会)女子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山西沦陷时妈妈便加入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随同师生一起辗转山西吕梁山区组织发动民众,宣传抗日,小时候常听妈妈讲述那个战争年代惊心动魄如火如荼的故事,记得妈妈脚腕上留有一块三角伤疤,据说是过黄河时突发山洪,被滚动的石头划伤,幸亏拼命拽着一匹骡子尾巴才被拖上岸的。 </p><p class="ql-block"> 记得“文革”时期还有外调人员来我老家调查妈妈的那段历史呢,现“抗日救国同盟会”已被国家认定为抗日进步组织,妈妈在有生之年知道该有多高兴啊!愿妈妈的在天之灵得以慰籍吧</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我出生于新疆和田,这是新疆维吾尔族保姆,哥哥和我</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妈妈与新疆和田面粉厂同事合影留念(照片背景是面粉厂仓库)前排唯一的一位女同志</p> <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工作证》,为了照料三个年幼的孩子无奈退职,自此一家五口只靠爸爸一人工资维持,生活比较平淡</p> <p class="ql-block">  谢谢妈妈给我的童年留下这么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物资局大院和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合影留念(左一),其中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小朋友,我在新疆渡过了我最最美好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1965年,为庆祝支边来新疆十周年,妈妈为我们哥仨合影留念,当时我就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直属汉族小学三年级,哥哥五年级,妹妹年幼还没上学,但我会经常带着她去学校玩耍</p><p class="ql-block"> 遗憾当时那个年代妈妈为啥不拍一张“全家福”啊!</p> <p class="ql-block">  和田直属汉族小学校徽,非常珍贵的一枚纪念章一直保留珍藏至今,有机会还真想再去我的出生地——新疆和田走一走看一看是否还能寻回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祖国神州大地,时任新疆和田物资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的爸爸被打倒并劝退出党,遣返回河北安次农村老家。</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一家五口乘坐一辆黄河大货车,路过喀什行驶七天七夜穿过渺无人烟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荒漠戈壁和绵延光秃秃的火焰山,到乌鲁木齐乘火车(七天七夜,没有卧铺困极了就卷缩在座椅下睡上一觉)到北京又乘火车到廊坊,然后一家老小雇了一辆毛驴车晃晃悠悠的回到农村老家</p><p class="ql-block"> 当时,暂时落脚住在大伯家,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铺着芦苇席的大炕上,第一次睡到硬邦邦的土炕上觉得还挺新鲜。</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用一千元安置费买了三间破旧老房子,一到雨季房顶到处漏雨,滴答滴答的这放一个盆那放一个罐,但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苦也罢甜也罢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不像我的爸爸妈妈少小离家远离故土,父母临终都难得一见遗憾终生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时的爸爸每天叼着一杆旱烟看着和农民没啥区别吧</span></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农村还没有通电,都是用煤油灯照明,记得煤油灯也是自己做,把玻璃瓶的铁盖穿个眼再用棉花搓个灯捻就OK了。生活比较艰苦,吃水要自己去水井挑,赶上干旱打满一桶水得淘半天而且都是泥浆,吃面要抱着石磨棍一圈圈转着推</p> <p class="ql-block">  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学校都要放农忙假,我们便会去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割麦子、刨山芋、捡麦穗、拾棉花等,劳动一天可计半个劳力的工分(当时的壮劳力一天十个工分也就是一两毛左右)</p><p class="ql-block"> 家里每年喂养一头肥猪(猪粪交生产队按方记工分、育成的肥猪自己舍不得吃要交到六里以外的公社供销合作社,按照等级收购,一头猪可以卖五六十元)每当放学回家我就会背起柳条筐去地里挖野菜喂猪。拔草晒干卖给生产队喂牲口,一斤干草几分钱</p><p class="ql-block"> 平时一天三顿贴饼子、窝窝,偶尔能改善一下吃顿细粮,但没记得饿过肚子</p><p class="ql-block"> 自此,便开始了长达十年漫长艰苦的农村生活。</p> <p class="ql-block">  妈妈这一辈子走南闯北,走到哪里都是住公家宿舍吃机关食堂,回到农村老家根本不会烧火做饭,记得小时候放学回来看见妈妈坐在灶台旁独自抹眼泪,一锅的贴饽饽都出溜到锅里成了煮饼子</p> <p class="ql-block">  哥哥高中毕业当了村里“赤脚医生”走街串户为百姓服务 </p><p class="ql-block"> 妹妹高中学习期间参加过“红医班”毕业后去了公社卫生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附近五个自然村的联办初中),教数学和化学两科,高中毕业就教初中真够可以的,记得当时的教育改革制度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小学是五年制、初中和高中都是两年制,课本内容删减的也是特别少,薄薄的一小本,可见当时的教育质量和师资力量都非常薄弱。当老师除了挣工分外一个月还能拿到六元钱的补贴,扎根农村这也算不错的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满三年,被村委会推荐上了大学,算是国家恢复高考前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吧。要知道转年就恢复高考,也许能实现我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这就是命运弄人吧!</p><p class="ql-block"> 照片:大沈庄学校七五届中学班毕业留念1975.12.31(我在前排右四)</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父亲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落实了政策,我们哥仨均按照“知青”待遇,从高中毕业起计算工龄,全家转为“非农业户口”。</p><p class="ql-block"> 哥哥被安排到码头镇卫生院工作,后到安次区医院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妹妹被纺织厂招工当了一名纺织女工,在自己勤奋学习和努力下进入厂医务室,后调到计划生育局、解放道办事处等单位工作,退休于广阳区老干部局</p> <p class="ql-block">  1983年4月1日,和田地委签发的《离休证》</p> <p class="ql-block">  爸爸被批准安置在乌鲁木齐“干休所”养老,在征求爸爸意见时,被爸爸谢绝了,感觉是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更好</p> <p class="ql-block">  爸爸破旧的公文包里边珍藏的党徽、离休证、一枚和田玉手章、党费收据及落实政策信函等</p> <p class="ql-block">  党徽承载着爸爸终身坚贞不渝的革命信仰</p> <p class="ql-block">  1983年,自从我结婚成家单位分了宿舍,妈妈爸爸便随同我一起生活。当时居住在常甫路25号,一家五口居住二十多平米一间半平房,在那个年代米、面、油、煤等都是凭票定量供应。我的工资一个月46元,生活过得比较节俭,烧的蜂窝煤炉子做完饭就马上封上舍不得多烧一块,到冬季室温只有八、九度,现在山西表哥还能清晰回忆起当年来看望我妈妈时,姑姑给他往被窝里放上灌了热水的输液玻璃瓶来暖被窝,那时没有暖气到冬天我们都是那样暖冰凉冰凉的被窝,生活条件比较差,且一住就是十几年</p> <p class="ql-block">  1993年7月6日,为爸爸庆祝八十寿辰,这也是我为爸爸庆祝的第一个生日买了一个“好再来”的大蛋糕,以往过生日也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碗长寿面算是庆贺生日了</p> <p class="ql-block">  爸爸一辈子保持革命老传统,艰苦朴素从不讲究吃穿,虽然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可以想吃啥吃啥啦,但爸爸还是爱吃玉米面贴饼子、窝窝头和家常炖鲫鱼,每天喝一罐老北京酸奶(七毛钱一罐)知足者常乐</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搬迁住进有暖气的楼房,到冬天室温在二十多度再也不受冻了感觉特别幸福,爸爸自从搬进楼房(六楼且没有电梯)就再也没有下过楼,闷了就拿起放大镜🔍看看地图册,找寻一下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再有就是爱看新闻联播,关心一下国家大事</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儿孙们欢聚一堂为爸爸庆寿时拍的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拍摄全家福是一个家庭很有意义的活动。“全家福”寄托着全家人的守望,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p><p class="ql-block"> 父、母已相继过世,老人当年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那场面一想起来就觉得温馨。</p> <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1日,我亲爱的爸爸因肺部感染导致肺功能衰竭抢救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了却留下了老人家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父亲惜别我们的24年来,我的脑海里每时每刻都在回映着老人家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却再也见不到爸爸的身影了,泣泣😭。</p> <p class="ql-block">  刚刚送走父亲,妈妈又突发心梗,经廊坊市医院心内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心跳停止八分钟的妈妈竟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21日,山西汾阳表弟来看望他的姑姑</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在妈妈走的动的时候,由于工作忙,孩子小没能陪妈妈回故乡看一看走一走,寻觅妈妈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土地和健在的战友及亲人们,在那里一定会有很多很多感人故事,可惜距今已远都成过眼云烟,什么都找不回来了,憾哉啊!!!</p> <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31,儿女们为妈妈庆祝九十大寿</p> <h3>  哥哥为妈妈敬献的生日大蛋糕</h3> <h3>  2008年夏季参加侄子的婚礼,我们哥仨的第三次合影</h3>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3日,妈妈不慎胯骨骨折(当时已是90岁高龄),医生不建议手术治疗了,说这么大年龄又有心脏病、高血压恐怕连手术台都下不来,况且长期卧床的话一是褥疮、二是坠积性肺炎、三是尿路感染,这三大并发症,哪一样都会要老人命的,妈妈却坚强的挺过来了,妈妈真神”只要有妈妈在身边再累也是幸福的</p> <h3>  九十多岁高龄的妈妈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只能吃些米粉牛奶之类的易消化食品</h3> <p class="ql-block">  每天为妈妈调制既能吃的进又好消化吸收的营养粥……往婴儿面条及米粉里添加龙利鱼等肉泥和各种蔬菜泥</p> <h3>  这是妹妹给妈妈买的婴儿米粉</h3> <p class="ql-block">  妈妈还特别爱吃糖,一个月能吃十斤左右大白兔奶糖呢。</p><p class="ql-block"> 永兰侄女听说老奶奶爱吃奶糖,一下买了这么多大白兔奶糖,看看这一块接一块吃的多甜呀</p> <p class="ql-block">  卧床不能自理的妈妈像个婴儿<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天都是这样需人陪伴照料,</span>每顿饭都要一勺勺的喂,妈妈还爱喝茶,记得八、九十年代几元钱就能买一斤花茶可以喝好长时间呢</p><p class="ql-block"> 大便一两天就要打上点开塞露用手一点点往外扣</p> <p class="ql-block">  妹妹上班比较忙但也总是跑过来帮忙照料</p> <p class="ql-block">  老闺女一勺勺喂妈妈喝奶</p> <p class="ql-block">  当家四嫂子来看望妈妈了,妈妈好像脑子有些梗语言不清</p> <h3>  妈妈今天是中秋节了吃一块月饼吧</h3>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姑爷哪里去找,伺候老人从不嫌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是肺心病,在世时一个月要吸四五瓶氧气都是我家先生往楼上扛,估计一个大氧气瓶也得有一二百斤吧,曾记得找过一次搬运工,人家一见就连连摇头扛不动</p> <p class="ql-block">  这大大小小的氧气瓶已闲置多年,看来是没啥用了,想用氧气都不知去哪里灌啦。当时都是老妹妹从医院倒换,现如今医院也不用氧气瓶都是管道输氧啦</p> <p class="ql-block">  外孙子在一勺勺喂姥姥喝咖啡,他是姥姥从小带大的有用了吧</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27日,这是卧床以来的第一个生日</p> <h3>  2009年,妈妈的生日</h3> <h3>  2010年正月初十,我的表姐和表哥(中间两位)从山西老家专程看望我的妈妈</h3> <p class="ql-block">  妈妈经常闹着喝咖啡☕️闹着喝酒,我常常把酒心巧克力的酒到出来喂给妈妈</p> <h3>  过年了,老妹妹专门给妈妈换的的新票</h3> <p class="ql-block">  妈妈为了更好的抚育儿女们,年轻时便辞去工作,没有收入的妈妈一辈子省吃俭用,现在有钱了却动弹不了也花不了了</p> <p class="ql-block">  只能躺在床上数数钱啦</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妈妈的生日,闺女献上一个大寿桃,祝愿妈妈生日快乐长命百岁</p> <h3>  这是山西姥姥家的亲人们</h3> <p class="ql-block">  妈妈经常会捧着照片寻找对亲人的记忆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  妈妈爱看书,《老年杂志》便是妈妈的最爱,妈妈还会边看边讲,著名作家丁玲养的一只猫,当她伏案写作时猫咪会静静的卧在案头,她睡觉时猫咪会卧在她的脚下,当丁玲生病住院猫咪依然如此保持习惯直到丁玲康复出院。</p> <p class="ql-block">  丁玲后来一次住院,猫咪却表现的非常反常,用爪子挠门,上蹿下跳烦躁不安。丁玲闺女预感不好,结果就是那个时辰老人去世的,难道这就是生物感应吗?</p> <h3>  鹏鹏给姥姥买的视频播放器</h3> <p class="ql-block">  妈妈看着视频,还在不停的问这问那</p> <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18日,亚英看望我的妈妈,是妈妈卧床以来最最高兴的一天,妈妈笑得那么开心😁</p> <p class="ql-block">  我和亚英是同学也是发小,这是我保存的她们一家人的合影照片(左一姐姐亚琴、右一哥哥亚林,中间的小妹妹就是我的好友亚英)。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两家走的比较近,我也经常去她家串门,算闺蜜或发小吧。 </p><p class="ql-block"> 她爸爸是个军医,抗美援朝救死扶伤去过朝鲜战场并多次立功,“文革”期间因成份问题被遣送回老家,到了老家仍然继续坚持为全村百姓服务,是乡亲们喜爱的好医生 </p><p class="ql-block"> 亚英没有我幸运,头脑聪慧的她,在当时那个论“成份”,“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的年代,连上学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初中毕业十四五岁便在家中帮助妈妈干家务。 </p><p class="ql-block"> 我妈妈非常喜欢特别懂事的她,据亚英回忆说,有一次干活不小心被开水把腿烫伤,我妈妈买的水果罐头专门去看她,让她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看看她爸爸胸前的军功章就知道是立过不少战功的,我每次去她家都特别喜欢看挂在墙上的这张英俊帅气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亚英的哥哥也非常聪明,自学成才现已成为一名新农村合作医疗村医,服务于四邻八乡</p><p class="ql-block"> 阔别几十年回到家乡受到亚英哥哥的热情款待,感谢之情难以言表!</p> <h3>  表哥,表嫂又一次专程来看望我的妈妈</h3> <p class="ql-block">  拍摄于2012年9月18,妈妈说她会唱一百多首抗日歌曲呢,太厉害啦吧!妈妈抗战时期在山西吕梁地区就是组织民众搞抗日宣传活动的</p> <p class="ql-block">  2012.10.07日,这天妈妈看上去精神特别好,当时我对妈妈说:“您真伟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98年心梗心跳停跳八分钟竟然奇迹般的和死神擦肩而过,而今战胜骨折卧床已四年多了,您是最棒的</p> <h3>  拍摄于2012.12.31,这天pp给姥姥买了好几根棒棒糖</h3> <h3>  看看老妈妈吃的多好看呀,脸上流露出了甜蜜得微笑</h3> <h3>  拍摄于2013年中秋节,看看我神奇老妈妈月饼吃的好香甜、好可爱呦~~~</h3> <h3>  2013年9月29农历,孙女手捧蛋糕祝奶奶健康快乐</h3> <h3>  2014.01.31,今天是举国欢度新春佳节的好日子,可能是屋外鞭炮声把妈妈吵醒了吧</h3> <p class="ql-block">  妈妈显得格外精神,抱拳作揖给大家拜年,口里还振振有词的说:“大年初一把门开 先进福人后进财 斗大的元宝滚进来”我在这里把这三句话和大家一起分享,祝大家马年吉祥!万事如意!!恭喜发财!!!</p> <h3>  妈妈给大家拜年啦</h3> <h3>  我们哥仨年年都会聚在一起为妈妈庆贺生日</h3> <h3>  拍摄于2014.03.16日,今天妈妈又想起要棒棒糖吃了,每天吃大白兔奶糖也该换换口味了呀</h3> <p class="ql-block">  2014.08.08,我说妈妈您就是个活神仙,妈妈却回答说:“什么神仙呀,神仙想上哪上哪,我却想去哪也动弹不了,我受罪,你受累啊!”从妈妈的眼神里可以看出老人家是多么渴望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呀,这就是妈妈的梦。而我又何尝不希望妈妈能站起来活动活动啊!这一躺就是六、七年,自己连翻身都做不到,每隔两三小时就要抱起来按摩一下,拍打拍打后背,这个罪只有妈妈自己能体会得到</p> <p class="ql-block">  农历2014年9月29,给妈妈做九十八大寿时的合影 </p><p class="ql-block"> 遗憾老寿星卧床不能一起拍摄</p> <h3>  妈妈生日快乐🎂</h3> <p class="ql-block">  2014.11.18日,最近妈妈有些消瘦,身体也很虚弱,平时我总会对别人说,假如有一天妈妈离我而去我不会哭,因我日夜守候在妈妈身边,细心伺候和照料寸步不离左右,不留丝毫遗憾,但当看到妈妈日渐消瘦的脸庞,我落泪了...哭了,我真的怕,怕妈妈有那么一天会......</p> <p class="ql-block">  2014.12.17日(农历十月二十六),下午2时56分,妈妈就像一个熟睡的婴儿悄无声息的走了,享年98岁。一位世界上最最疼爱我的妈妈永远的离开了...泣...泣...</p> <p class="ql-block">  妈妈在世时,我每天就是用这张竹椅依偎在妈妈的脚下给妈妈按压抚摸腿脚,让妈妈安然入睡,一用就是多年</p> <h3>  这是妈妈手工缝制带在身边一辈子的手提袋</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手提袋里的小布包,里边珍藏着几张珍贵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它珍藏妈妈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承载着妈妈太多太多的遗憾和梦魂牵绕的家乡梦、亲人梦</p> <p class="ql-block">  ①这是我姥姥的一张白布画像,听妈妈说我姥姥是日本人占领汾阳城吃不上饿死的,当时18岁的妈妈离家抗日,遗憾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一张画像伴随妈妈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  ②这是我的姥爷,去逝时远在新疆随夫支边的妈妈只能遥望家乡跪拜哭泣😭</p> <p class="ql-block">  ③我的大姨</p> <p class="ql-block">  ④姥爷“全家福”,白胡子老人便是我从未见过面的姥爷</p> <p class="ql-block">  ⑤三舅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⑥四舅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从小记得妈妈和四舅联系的比较多些,听妈妈说大舅体弱多病从小夭折,姐姐出嫁早。二舅,三舅成年后便离家外出自谋生路了,只有妈妈从小帮着带弟弟自然就比较亲近些</p> <h3>  回忆想当年见到妈妈在一些废弃的纸条上写的日记(记录每天的天气、心情及外孙成长的点点滴滴)我都毫不在意的顺手扔掉了,现在想想真的好后悔呀!</h3> <p class="ql-block">  受爸爸牵连,受儿女们拖累可惜妈妈的一肚子墨水了,记得小时候只要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用查字典直接问妈妈就可以啦</p> <h3>  妈妈女儿真的好想您,今天看到您秀美的文字止不住的泪流满面</h3> <p class="ql-block">  我慈祥的妈妈,为儿女辛苦操劳一辈子,妈妈性子好,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善待身边一切,从不与人相争,操持家务吃得了苦挨得住寂寞。 </p><p class="ql-block"> 我可爱的爸爸缺点是没啥文化,但做人正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虽没当啥大官但任职期间从不贪不占,两袖清风一辈子,走到哪都是两个肩膀抬着一张嘴,没留任何财产是一位纯纯粹粹的无产阶级</p><p class="ql-block"> 我42岁,爸爸离我而去;我58岁,妈妈离我而去。从此想爸妈就成为了永远的思念。无奈天各一方永远只能“想,想,想…泣,泣,泣😭😭😭”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九九八年妹妹从单位特别邀请的同事用相机在家里拍摄的,慈祥的笑容永远挂在他们和善的面孔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越发容易想起爸妈。人生一步步走向归途,回想起来这一生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爸妈身边的日子,那种幸福是无忧无虑的自在,是有人真心爱你的满足。这一切美好的感受从爸爸妈妈离开我的那一刻,顿时无影无踪,再也无处寻觅。我的爸爸妈妈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爸爸妈妈,他们善良无私,岁月将这些美好的品德与性格都刻画在他们的脸上。 越老越思念爸妈,想念在爸妈身边的日日夜夜,可惜时光不能倒流,爸妈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想念的滋味无以比拟,想念不能相见的滋味更是令人心痛。我的爸妈,清明节,女儿想你们了……😭😭😭</p> <p class="ql-block">  每逢清明我们哥仨都会结伴回老家给爸爸妈妈扫墓祭奠 </p><p class="ql-block"> 短篇主要记录了我的爸爸妈妈普普通通坎坎坷坷且不平凡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平凡也好伟大也罢,都有自己的故事,回忆记录一下留作纪念吧</p><p class="ql-block"> 谨此,缅怀逝去的爸爸妈妈,寄托儿女们的哀思</p> <h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这不是一种诗意的口号,而是一种落地的行动。</span></h1><h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它并非“孝顺”两字能轻易囊括,更需毅力、持之以恒的耐心、认知和诚意的共同抵达。</span></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待父母,及时行孝,人生才不会留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愿子欲养而亲尚待,愿孝顺之人福报绵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感谢爸爸妈妈能给女儿这个尽孝的机会,我做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儿女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b></p> <p class="ql-block">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