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李白游长江品诗文(12)

游翁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我跟随李白离开金陵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在江南秋风的护送下,小船依旧游曳在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向着东方继续划去,我已经没有时间的概念了,只是偶尔从船头看着太阳从眼前的江面上缓缓升起,然后又偶尔回望船尾看那一缕缕低矮的红霞追向船头随风飘过。“余霞散成绮”可能就是指眼前的这般景色了吧。这就是江南秋日的风景,日升日落,亘古不变。</p><p class="ql-block"> 又偶尔在月亮撒下的银辉中,学着李白尽情品味眼前夜幕下的“澄江静如练”的景色了。忽然之间,我很想知道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是什么令他“长忆谢玄晖”?他“解道”“澄江净如练”的结果到底如何?一路上,我不由自主地在碧波荡漾中重新陷入了思索:李白在那样的月光下为什么会感慨:“古来相接眼中稀”呢?</p> <p class="ql-block">  我很诧异,在年轻的李白的内心,谢玄晖对他有这么大的影响啊!谢玄晖,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的谢眺,字玄晖。做过官,文学成就巨大。他对唐朝的诗风影响,从李白对谢眺的“长忆”,便可见非同一般了!李白对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的沉吟,就是诗仙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关键证据之一啊!</p> <p class="ql-block">  这么想着,我便试图“解道”一下李白引用谢眺的这首诗的真实用意了,只是遗憾李白没有把自己“解道”的答案直接公布出来,引起我的严重好奇和揣摩猜测。但是,他摘其一句“澄江静如练”而代指诗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用意便已经很明显了。</p> <p class="ql-block">  谢眺这首诗题的意思很直白,写的是夜晚登上三山,回头望向京邑,此时内心的感想。此处的“京邑”指哪里呢?是第一句里的“长安”?还是“京县”?其实都不是,而是谢眺所孝忠的朝廷所在地建康。谢眺作此诗时已经离开朝廷建康赴安徽的宣城去当宣城太守,在途中登三山有感。他化用了两汉时期王粲的诗《七哀诗》中的“回首望长安”和西晋诗人潘岳的《河阳县诗》中的“引领望京室”,以两位先古诗人在诗中所指各自朝代的首都西安和洛阳,来代指谢眺心中要表达的对南京的留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那么,李白在那一晚月下的“沉吟”,借着“解道”谢眺的这首诗,他留恋的地方难道也是他双脚所踏在的金陵(南京)这块土地吗?既然留恋此地,李白又何以再下广陵(扬州)呢?</p> <p class="ql-block">  “古来相接眼中稀”,真的是如此啊!李白对谢眺的诗而言,是如遇知音啊。真的只有李白才明了谢眺的意思。只有李白,可以跨越两百余年,与谢眺有一场共鸣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罢,游翁诗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音何处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句后人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事何其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文鉴古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