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孩子不是不听话,只是他们觉醒了,引导“自我意识”比打骂重要</p> <p class="ql-block">常听家里老人对着我抱怨:“这孩子今天特别不听话,又不肯好好吃饭,一碗饭才吃了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她这件衣服脏了,就是不肯换,一点也不听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种种场景是否似曾相识,种种对话是否觉得耳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这样说,也是怕我们这些孩子妈妈误会她,认为她没有照顾好孩子,可实际上,我太了解我家二宝果妹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家里孩子2岁的宝妈,最常见孩子这种“不听话”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岁的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叫往东却偏往西,之前还有一个2岁女宝就因为一直招惹狗狗,狗狗都背对着她不理她而火了一把,现实上演了一把“2岁孩子狗都嫌”的戏码。</p><p class="ql-block"><br></p>
<h3><strong>我一般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strong></h3></br>
<h3>如果注意观察,从孩子第一次拒绝开始,就是最明确出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h3></br>
<h3>比如有两种水果,大人希望小朋友能两样都吃点,营养均衡,而孩子只选择他喜欢的那一种吃。</h3></br>
<h3>对于第一次出现这种明确表达的时候,大人的第一反应是高兴。</h3></br>
<h3>“哟,看看,这娃一点都不贪心。拿一样就够了呐,棒棒哒!”</h3></br>
<h3>这时候你并不觉得这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相反还觉得挺好的,先吃一样,能吃就好。</h3></br>
<h3>
<h3>再然后,幼儿时期开始慢慢表达他的要或者不要。他会点点头或者摇摇头,这时候的大人肯定会觉得小朋友真可爱,时不时就会问各种问题让他回答。</h3></br>
<h3>期间氛围应该是欢乐的,因为这没有主观的预设答案,所以不会引起冲突。</h3></br>
<h3>这种时候小朋友的想法是被允许表达的,也是被接受的。</h3></br>
<h3>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在生活里出现的越来越多。</h3></br>
<h3>比如,男孩子走路走得好好的,但是他非要走边上的田埂路。但是有泥巴呀,这么窄,鞋子会弄脏,人摔了,那怎么办?</h3></br>
<h3>于是,你就会看到路边出现的场景,父母的呵斥,小孩的哭闹……</h3></br>
<h3>
<h3>在路人看来这就是“不听话”的小孩和“不会教”的父母的组合。</h3></br>
<h3>时间再拉长点,来到十几岁儿童的书房:“你还有英语口语没做完,不要浪费时间,赶紧做!”</h3></br>
<h3>“你晚饭吃过饭了,现在不要又找东西吃。”</h3></br>
<h3>有两类孩子:</h3></br>
<h3>“听话的”就忍下不满,按父母的意愿继续做;</h3></br>
<h3>“不听话的”就爆发了,然后引起争执。</h3></br>
<h3><strong>前者从小学会隐忍的孩子,懂得讨好,但情绪是流动的,他的情绪却不流动,只能积攒,直到积攒不了,要么去伤害自己,要么去伤害别人。</strong>这种危害,其实更加的伤人伤身。</h3></br>
<h3><strong>后者则会抵触,为了抵触而抵触,关上了沟通的大门,从长远来看,根本不利于家庭的和睦。</strong></h3></br>
<h3>
<h3>孩子各个阶段出现了上述这样类似的表达,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并不是为了挑战父母,只是自身的单纯的想法。</h3></br>
<h3>都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学会放手。</h3></br>
<h3>原因就是他会成长,通过自身去了解这个世界,之后再形成自己的思想。</h3></br>
<h3>有了独立认知的能力后,父母就失去了控制力,如果强行控制引发的就是各种悲剧。</h3></br>
<h3>像吴谢宇弑母案,魏永康被湘潭大学劝退,杜升华被清华大学劝退等等。</h3></br>
<h3>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就是母亲扮演了绝对的强势角色,干预了过多原本他们孩子本该参与并承担的事。他们其中有个别的,在父母的干预下,连系鞋带这种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h3></br>
<h3><strong>我不相信,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发出过自己的意愿,多半是被父母否定无视了。</strong></h3></br>
<h3>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的时候一些孩子喜欢围着我们在厨房转悠,帮忙打下手。</h3></br>
<h3>
<h3>但奶奶会嫌弃他把厨房弄脏,爸爸会担心他点不着煤气,所以都拒绝他想动手的这个想法。</h3></br>
<h3>有次,我同意让他自己煮泡面,他问清楚操作过程,我就去做自己的事了,没想到等我忙完出来一看,他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我说:“你面煮好了吗?”</h3></br>
<h3>“奶奶不让我弄了。”说完他就哭了。</h3></br>
<h3>我跑到厨房一看,她奶奶果然站在锅前看着,我说:“妈,让福林自己做呀。”</h3></br>
<h3>她说:“这么简单的事,我做快,马上就好了。”</h3></br>
<h3>“你让他做吧,在那哭了。”</h3></br>
<h3>这时奶奶也心疼,就听劝了。</h3></br>
<h3>然后我儿子在厨房倒腾了十来分钟,终于面条上桌了。</h3></br>
<h3>
<h3>奶奶一看,这满满一锅水煮的泡面,咋给煮成了干挑面?见她又要开始发表意见了,我赶紧说:“你不是觉得煮泡面简单么,这么简单的事他都不会,所以你要让他多试试。”</h3></br>
<h3>转头我对儿子说:“下次煮的时间可以再短点。”</h3></br>
<h3>以上列举亲身经历是想告诉更多的父母,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做得有很多,否定不是唯一的方式。</h3></br>
<h3><strong>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引导比打骂拒绝强</strong></h3></br>
<h3><strong>第一,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孩子探索、碰壁。</strong></h3></br>
<h3>不想吃饭,就不吃。但要明确跟小朋友说清楚期间不能吃任何零食,如果饿了就要等到下一餐饭才能吃。现在物资丰富,很多小朋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饿,这是个好的机会,告诉她这么做可以,但要接受饿的后果。</h3></br>
<h3><strong>第二, 允许儿童开始表达情绪,并学会接纳他们。</strong></h3></br>
<h3>学习累了,中间可以休息十分钟,然后花半个小时全部做完。想要做点家务,即使做得不干净宁可大人事后再打扫一遍也要给他体验的机会,这是生存的能力,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它的规律。不能说长大了自然会,那当时完成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拥有的。</h3></br>
<h3><strong>第三, 当他愿意在你面前表现自己好的一面,请适时地给予肯定。</strong></h3></br>
<h3>这种来自于父母的接纳认同,是他自信的来源,不管我好不好看,外在的一切都比不上我这个人,我是优秀的。如果,这种认同感没有被接纳,那么他长大后就会从别人那里去找,一直找,直到找到自己。导致跟父母出现隔阂,所以不要一味地打击式教育。</h3></br>
<h3>
<h3>在我看来,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要我们理解了这背后的原因,接受孩子的自我意识,再做好帮他降低风险的准备,就试着相信孩子的选择。允许犯错,在可控范围内,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很多。</h3></br>
<h3>学习如何抵抗疫情,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