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不忆军营?

民摄

<h5><br></h5><h5> 作者简介:王祖辉,男,江西会昌人,第一军医大学毕业,1967年12月入伍,1986年12月转业,曾在原福州军区守备第三师(32833部队)卫生科、师医院、十团卫生队等单位服役任职。 献身海防二十载,军旅生涯写春秋。</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 怎不忆军营?</h1><p class="ql-block"> ——王祖辉</p><p class="ql-block"><br></p><h5>保卫祖国母亲的神圣义务和崇高理想,</h5><h5>曾经把我们召唤到东海之滨福建前线。</h5><h5>新兵连(营)我们受训了军人的基本常识;</h5><h5>卫教队里传出了我们刻苦读书的声音;</h5><h5>训练场上洒下我们苦练战救技术的汗水;</h5><h5>闽南海岸留下了我们送医送药的足迹;</h5><h5>前沿阵地做出了我们卫生防疫的贡献;</h5><h5>罗山脚下写下了我们救死扶伤的诗篇;</h5><h5>峥嵘岁月结下了我们战友炽热的情意;</h5><h5>军旅生涯铸就了我们忠诚于党的品质。</h5><h5>我们听指挥、守纪律、新尊老、老爱新,</h5><h5>官兵同学习、同工作、同训练、同生活。</h5><h5>生病时有人给你洗衣有人送来病号饭,</h5><h5>心情不快时有人给你解忧有人找你聊;</h5><h5>军营里满是百姓桂园,我们一粒不摘。</h5><h5>在投实弹场上、有英雄出手、让我们转危为安。</h5><h5>在中越自卫返击战斗时;</h5><h5>有的积极报名、请求参加,</h5><h5>有的递交血书申请参战。</h5><h5>在深挖洞、广积粮的一声号召下;</h5><h5>我们昼夜不停、徒手挖出百米坑道,</h5><h5>在斗私批修、公物还公活动中;</h5><h5>我们自觉归还伙房一个碗、一双筷;</h5><h5>退还一本公用信笺、一个公用信封。</h5><h5>在惊悉毛主席逝世时我们泣不成声,</h5><h5>自制花圈深切缅怀、沉痛哀悼。</h5><h5>在工作上我们都生怕自己少出力、少流汗,</h5><h5>在荣誉上我们都说自己表现不好、他更好,</h5><h5>在日常生活上我们节俭却互相关心,亲如一家。</h5><h5>在班务会上我们习惯批评与自我批评。</h5><h5>在文化生活上我们自导自演《沙家浜》,</h5><h5>获得全师官兵的一致好评而出彩。</h5><h5>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建设四化的召唤,</h5><h5>又把我们转业退伍、割舍在天之涯、海之角。</h5><h5>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演绎着不同的精彩,</h5><h5>几多战友虽然有了岁月的皱纹与沧桑,</h5><h5>但脸上依然充溢着面对生活的微笑,</h5><h5>不愧是那个年代的兵、那个时代的青年!</h5><h5>岁月在流逝、军营战友的情意却永记,</h5><h5>能够在梦中常相依、快快乐乐地在一起。</h5><h5>倘若今后不常相见,但借此录遥寄相思。</h5> 战地伤员搬运训练 伤员包扎训练 野战搭帐篷训练 2016年部分老战友在青岛聚会合影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由作者王祖辉提供)</p> <h5>  编后语:王祖辉的劳心之作《怎不忆军营》,这是一篇写满豪情壮志的军旅史诗,盖世文章。作者用心用情用文学艺术如数家珍地叙述了一个时期的军营生活和革命军人的报国情怀,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充满正能量,读后回味无穷,深受教育。作为曾经的一名部队战士,读罢这篇散文诗,我们“怎不忆军营”!……</h5><p class="ql-block"><br></p>